论如何有效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011-12-29李梅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利用好教材容易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对文学的美产生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对教材的剖析,让学生感知文学的魅力,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领略文学作品中的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能力;培养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美的因素,因此,在语文教材的学习中,老师要善于制订课堂任务,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切入点,找对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通过自然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教学领域也广泛。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教材,挖掘教材中深厚的美的内涵,提高学生对美的领悟,享受文字的美。正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往往有得。”山的巍峨,水的柔美,四季的交替,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无时不引起我们油然于心底的感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适时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审美情趣。初中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青春期,因此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多多观察,增加对大自然的了解,这也是语文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可以直观地贴近自然,贴近社会,体味美的存在,享受美的力量。
例如,教材中《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都是客观自然美与主观情感美的有机统一,不仅能给人美的感受,而且能激发人热爱生活。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我按照入画、入情、入理三个层次,像导游一样引导学生借助作品中描绘的自然图景,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其进入作品所创设的优美、深邃的意境中,让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美景心驰神往,激情荡漾,情操得到陶冶。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先布置学生找一些春天的江南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展开。又让他们听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引导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使之陶醉在作者着力渲染的“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之中,然后通过讲述,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宝贵、时光的宝贵。就这样,引导他们步步深入,由感知课文描写的景致,继而认识到它所蕴含的内在美,领会到美的意境所蕴含的特定思想意义,从而深切体会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以此激发学生珍惜时间,为创造美的世界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文学作品艺术美进行审美能力培养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很多文学作品充满着奇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感知和理解艺术的美,也是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艺术的美,潜在文字当中。学生此时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寻找美,领略美,调动自身感官,欣赏语言美的同时,加深对作品情境的理解,对文字中塑造的形象,感情加强把握。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这篇作品的艺术美在于文中四次出现了“背影”一词,而且显示出了作品的结构精巧之美:课文开始点明背影,起到了为下面的课文张目的效果,紧接着第二次白描背影,抒写了父子之爱的情深,然后第三次再写背影的时候则是找寻背影,在这里面很好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情绪,最后一次背影是思念背影。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结构的精妙也表现了艺术的美,波澜起伏、层层推进,把人的情感调动起来,进行了很好的情感教育,同时也让人深深感受到这篇作品的美。此外,我们在教学《雷电颂》时,这篇课文之所以能够给我们以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在于这篇课文表现出来的艺术美,在作品中通过奇特的构思,将雷电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出来,也表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愤怒,从而使情为景生,又使景为情活,达到了情景和谐的状态;同时写景内外交织、抒情腾挪有致,并运用排比句与叠词叠句,加强了语言的气势。最后,在平时的课文内容分析时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充分想象作者的描画之景,恰切地表达文章的表现之意,从而融入课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之中。例如教学课文《荷塘月色》时,在诵读感悟意境的基础上,可重点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所描绘出的意境之美。
三、通过课内外阅读感受、领略美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初中教材中的人物或是情景往往很贴近现实,我们可以根据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景象,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进行表象阅读,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对文章进行整体概述和综合理解,体会教材中的文学的美妙。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范文精典,语文教师要循循善诱,在平时就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好阅读教学工作。通过在教学中把握阅读速度,做好升降调起伏,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感情,领悟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作品人物的背景,甚至思想方式。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合适的朗读技巧,令学生感知文学形象的美丽,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的情操和深厚的审美素养,浇灌出心灵花朵。有意识地增加学生阅读量,学生涉猎课外的文学名篇,同样也是积淀学生文化素养,培养文学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交流文学篇目,探讨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对于要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不同文学篇目的交流,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审美的情趣,产生对文学审美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不同的见解,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了对艺术作品的领悟能力。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指导他们,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作品。例如在《胡同文化》中,讲述历史背景时,不妨涉及另外一些现代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既贴切生活实际,又形象地解释出文化一词的美感和历史底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促进学生了解胡同文化的兴趣,增加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审美情趣。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美,这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同时,这也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教材内容及课外读本,老师也应积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涉猎各方面信息,扩大知识量,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内涵,雅俗共赏,提升自己的文化深度。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因此老师要辩证地看待来自学生的不同思想见解,把握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文章的精华,真实地让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4(35).
[2]蔡传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学语文,2005(1).
[3]许芳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与美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沛县鹿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