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点亮“爱”
2011-12-29陈霞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学生一开始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后来在学校的教育之下,都变成了一致的圆形。看过之后一笑,却又不能不深思,这样的结果能否称教育的成功?未必吧。有位教育者也曾说过,“语文教学不是在做广播操”,我们的课堂不是在草坪上修剪小草,我们要善待每一个出墙的“红杏”,他们也许不那么和谐,但或许就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教育需要包容,需要用心,只有这样,教育的风景才不至于单一。
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无论在身体还是思想上都渴望独立,并且经常付诸实施。初夏午后第一节课,课堂上,一男生坐着听课,无缘无故地将头仰到后排女生的桌子上去了,同时还朝人家挤眉弄眼的。看到这情景,作为老师,我很生气。我用眼神示意了他一下,他似乎明白了,立即趴到自己课桌上。我则继续讲课。本来我还为他的自知之明暗自感叹,谁知没几分钟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时间,我心头的怒火直烧,快步走到他身边,用气得发抖的手敲了他一下。不知是真的感到疼了,亦或许他觉得上这一堂课没心情了,就漠视我的存在,没打一声招呼大摇大摆地走出了教室。我当时那个气愤啊,真得用“怒发冲冠”形容才够准确,只恨没有孙悟空的本领将他抓回来狠狠揍一顿。但我还是忍住了,用平静的语气让他先站在教室外思考一下。课后,我将他带到办公室,很认真地劝他要好好学习,上课要认真听讲,并对他上课往外跑的举动给以批评。他则晃动着右腿,昂着头,侧着脸,似听非听的模样。上课铃声响了,对这种学生我也不想再和他啰嗦了,象征性地说教一番,尽到我的责任就行了,于是,我便让他走了。
难道是我自己的教育工作出了问题?问题在哪儿呢?如何解决呢?
第二天我来到学校,利用课间操的时间,再次与那个学生谈话。我没有跟他提昨天的事,只是和他聊同学与朋友。可能这是他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他很开心地谈到上周和同学一起到公园拍照时的小插曲,他说这个同学的拍照姿势太帅了,这将让他记一辈子。说时眼中还流露出羡慕的神态。看着这时的他,我想到的是他的可爱与童真,昨天想揍他一顿的想法没了影子。见他如此感慨忘不了同学的拍照姿势,我也趁势给他讲了我的一个高中同学的往事。我说,当年我上高中时,大家都很用功,晚自习课有同学累得睡着了,班主任巡逻时,看到睡着的人就拧他们的耳朵。我后桌的一男生睡得正香时,班主任拧了他的耳朵,同学抬起头的瞬间,桌上的那一滩口水深深地映入我的眼帘,于是我永远记住了那个流口水的他。学生听了我的讲述,开心地笑了,那么的天真,没有半点邪恶。他咧着嘴告诉我说,以后自己要好好学习,不在班上同学面前留下遗憾的印象。经过我的精心策划,这次的对话进行得顺利而轻松,不但起到了教育的效果,而且消除了昨天的仇恨。
从这件教育事件中,我感受到了,面对这样一群“90后”的学生,不管他们是否优秀,我们都再也不能做“教授式”的老师了,我们要以一颗包容之心去点亮他们心中的爱,让他们感受到爱,并去爱他人。更多的时候学生并不是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只是他们不想做或不愿认错。这时,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教育的有心人,不断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艺术地给予肯定与鼓励,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进而“信其道”,给我们老师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其次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还应有一颗宽容之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老师谁也不敢说自己不犯错误,更何况那些在成长中充满好奇心、磕磕碰碰的学生呢?面对犯错的学生,如果我们老师能换位思考,以我们成人的智慧、儿童的视角来进行情感体验,学生的错误可能就变成了一种顽皮或者可爱,因而,无形中也就对学生多了一分理解,少了几分苛求;少了一分埋怨,多了几分宽容。再者,教育者还应用心注意教育中的细节。语文老师要求学生作文时,往往强调细节,因为细节最能反映人物的个性品质和思想情感,最能打动人心。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老师点点滴滴的爱抚,真真切切的关怀,不存在“被遗忘的角落”,学生们是能够用心感受到的。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美好而神圣。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在播撒爱时,用点心思,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爱,不要让瓦特、牛顿、爱迪生们埋没在粗暴的教鞭之下,而要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中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