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011-12-29郑红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自主、有意义地学习,使学生能在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空间中,敞开思维的翅膀去遐想、去分析、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条件使之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
“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不能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去。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1.创设猜想情境
在新课的开始,猜想引入,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例如:新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分别出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多少?在学生猜疑争辩情境中,让学生先拿出直角三角形,让学生知道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90°,和另两个角的和是180°。再动画演示,教者的一方活动,还离不了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猜想的正确性。用同样的剪、拼方法,学生自然得出任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在认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在巩固新知识、利用猜想、调动头脑中已有的数字信息,并对之进行移动和重组,开拓新思路。
2.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课堂教学大多数是由问题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围绕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思维,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到数学能力的目的。
二、挖掘认知潜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识,也包括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认知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模糊的认识明朗化,具体的对象概括化,成为学习新知中可利用的认知条件,这不仅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让学生动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一方面,便于学生发现规律,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动手活动,不仅令课堂气氛活跃,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新知,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让学生动脑
在教学中,要精心选择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引发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1.倾注爱心,创设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享受成功的愉悦,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可以诱发学生参与活动。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你还有更多更好的解法吗?”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讲究提问和评价艺术,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提问语言不可生硬、呆板,而要有启发性,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回答问题的激情。如请学生上台操作,教师笑问谁会做啊?某某同学你来做给同学们看看好吗?这位同学肯定乐意上台露一手,或许会有即兴创作。学生答完题,教师评价语言要带有启发性、鼓励性,如“你真棒!”
四、巧设练习形式,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知识“内化”后升华为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对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习惯。练习形式要多样,如“开火车”“找朋友”“小小判案官”等活动,促使学生乐中获取知识。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又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新知。
总之,在教学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西宋集镇汤集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