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对校本教材的一点想法

2011-12-29黄伏胜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善于提取信息,捕获灵感,这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甚至已成为教师的基本能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纲多本成为必须,校本教材迎来了开发的春风,应该成为现行教材有益的补充。如何把考纲、教材、实际生活进行嫁接,让知识落到实处,从而应用教材,甚至于了解编者的意图,洞悉课标,了解试卷的考察方向,应有一定的裨益,从而事半功倍。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例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因为每个案例都难以研究某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因此,有必要补充一些相关的其他实例,以弥补已有案例中未能包括的内容和方法,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就绝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只有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才能真正地结合实例,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绝不能流于形式,实施过程中也绝不能背离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否则会造成实践中的混乱,甚至增加学生的负担。那么如何将校本教材与考纲进行嫁接,实现无缝隙教学,提高教材开发能力,缩小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距离,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呢?进行相关校本教材的开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最好的结合实例。而2007和2008年高考试卷也体现得较为明显,2007年1、2题,奥运会的相关题目,也有日常生活知识,如2007年25题,就是关系到一个中学生的衣食住行。2008年12题南方雪灾,在试卷都有反映,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养成学生关注时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关注身边发生的现象,并能透过现象剥离出本质的地理知识,在遇到相关地理背景的材料,方能处变不惊。如2008年27题图中循环利用标志,从某种层面上考查了学生的知识面。
   这里我仅以地理为例,谈谈我对校本教材的理解。
   首先要进行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如参考《盱眙县志》,就可以找到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旅游部分的相关资料,但资料可能陈旧,而且很多数据参数,如工农业产值等是多变的,要获取最新的数据资料就必须及时调查访问。如气象局、经贸委等相关部门。
   我在工业的教学中,考纲要求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和特点,那么我就结合盱眙工业的发展,在教学中通过图片展示,资料呈现,甚至实地考察,了解近年来我们盱眙工业园区的设立、发展,让学生分析本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招商引资来的工业类型,园区中工业联系,产生集聚的现象,再从我们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由此及彼,从而能较好地理解工业强县的内涵,与书本内容进行比较,结合考纲归纳出一般性地理知识,将“地”与“理”进行结合,将知识活化,对乡土地理的研究要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动物、河网、湖泊、工农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旅游、城镇建设等诸多方面,而这些地域特色也与中国龙虾节的成功举办不可分割,也正与考纲中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不谋而合,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在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来分析地理现象,共有32处之多,体现课程标准新特色、新要求,就是要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养成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但每个案例都难以研究某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绝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只有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也才能真正地结合实例,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能适时编制出针对考纲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是当务之急。校本教材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提高素养,深化教材,渗透考纲,实现零距离教学的新要求、新品味。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