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011-12-29张丛保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在初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中,要求师生应转变各自的角色,转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并实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而探究性学习则体现了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习中采用这一方式,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和教师巧妙引导,把观念更新与方法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实现由“教会到学会”的转变,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极为重要。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思想与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步。思考探究,是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鼓励诱导学生自己通过努力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其得到快乐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学习强调自主性、独立性与探究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批评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因此,我不断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大胆引入和渗透探究性学习,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转变角色,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
   教学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主体探究者。教师要赏识激励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倡导课堂上大胆发言、提问,允许“出错”。探究性学习它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偏重知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育思想和“将学习与社会沟通”的实用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学生由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主体。
   三、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学习的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很多,我经常运用的方式是:面对一般问题不直接讲解,即指导、引导学生“阅读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归问题—反思问题”。具体学习过程由过去的“吸收—储存—再现”转变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正确发挥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导师”作用,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
   1.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究学习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求新变通的思维习惯。“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鼓励学生去“异想天开”。我的具体做法是:(1)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创新机会;(2)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产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3)创设情境要生活化、身边化、典型化,能形成充满积极创新的课堂氛围。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调动学生内在需要和情感,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知识;②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探究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有价值的新闻、时事、社会热点,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解答疑问,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以致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热点问题有了科学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政治观察力;③把握好探究活动的质与量。探究活动往往围绕它的任务而展开,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体验情感。在探究学习中,不能走入误区,不能把小组讨论与探究学习等同,也不能把学生的自学看成探究学习。应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握好尺度。另外,一堂课中探究活动的安排必须适量,一般来说在一节课当中,选择一到两个点作为探究活动的设置点比较适当,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和安排。
   2.开展社会调查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社会调查是课堂外的探究性学习,它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补充。“纸上得来终觉浅”。离开它,课堂内的探究性学习就成了从书本到书本的纸上谈兵,显得枯燥而缺乏科学根据。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前前后后,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访谈等活动,了解社会实际,取得有价值的信息,补充教材的不足,并对家乡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诊治”,开出“药方”。这不仅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初中政治课教学,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各种能力,为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新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观念,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