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
2011-12-29雷建杰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现今语文教学对诵读关注极为不够,诵读仅仅成为讲课的附庸,成为空缺时间的补白,或仅仅是个别学生的独唱;我们应当重视课堂上的诵读。现在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体会,就诵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诵读的概念
从词义上探讨,诵读是指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读书方法,是一种有情感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古人对于诵读颇有体会,结合其相关论述,诵读至少有这些要义: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不仅循其声音,又得其“滋味”的一种声读法;它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诵读是一种读者以透彻的语言形态走进文本与文本实现融合的过程。
简言之,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意会其情、心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思想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二、诵读的意义
1.诵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1)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语感是一种直觉,是人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有所感悟、有所辨别——对好的吸收,对坏的摒弃;而诵读则是一种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活动,它恰恰暗合了语感的培养途径。诵读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我们大多有这样的体会,现在我们那些背诵的东西,很多都是儿时积累下的,对传统经典的诵读收获在我们记忆的仓库里,成为我们终身受益的精神食粮,也为我们语言的运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2)诵读是陶冶情操的有效方式。借助诵读,既能体现出语言的音节、选词、造句的功能,更能以声音体察出作者创作的情状,看到作者的神气、情思,借以进入作者的世界。读者在朗朗书声中追悟作者的心境和情怀,自然达到心与心的相通。
2.诵读对于文本阅读意义深远
(1)诵读是探究文本意蕴的活动。任何作品都是由它的内在精神意蕴和外在的文字声律构成的;实践证明,对于一些作品的讲解是难以深透的,这就是“言不尽意”,而诵读,进入作品原初的诵读,由表及里深入体会的诵读才能悠然会意。古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一些看似浅易的白话文,也还得靠多读才能体会到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比如《匆匆》开头几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作者的思想看似浅薄,是惋惜时间之一去不复返,但是老师如何讲,学生也难以有多少真切体会,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慢慢领悟作者那种感叹事业无成,痛惜时间流逝,不愿年华虚度还愿有所作为的复杂心理,从而生出遐想和感叹。
(2)诵读是重构文本的活动。通过诵读,文本的内容在读者心中“复现”,作者的情感思想在读者的心中激荡,并驱动其审美想象和生动的情景构建。
三、诵读教学的实施
对此,前人的研讨给我们启发。黄仲苏在其《诵读法》中“审辨文体”,并依据《说文》字义及个人经验确立了四大类“朗读腔调”:“诵读”,诵即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的议、论、说、辩等。“吟读”,吟,呻、哦也。宜用于读绝句、律诗、词曲及其他短篇抒情韵文。“咏读”,咏,歌也。以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讲读”,讲,说、谈也。说即“说话”之“说”,谈即对话,宜用于语体文。
目前,从体裁上来论诵读基调的较多,但这似乎并没有抓住关键。我们可以这样说,作者自由创造的语体主要决定着特定文本“怎么读”。文体包括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面。对于特定的文本来说,与“怎么读”关系最密切的是语体。语体,即话语的体式。一般说来,一个文本的语体是一个复合体,一种是体裁要求的规范语体,如章表奏议匹配的是典雅语体,而赋颂歌诗必须选择清丽语体;另一种是作者按照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所选择的自由语体,这完全是作者的创造。这种属于作者个人的自由语体品格稳定地发挥到一种极致,并与作品的因素有机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风格。诵读的关键是把握文体风格。
教学中的诵读包括:范读、仿读及其他方法的运用。在诵读教学中适时范读是必须的。范读的作用不是使范读成为学生简单仿读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富有意味感的声音形态,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情调,为自己的感知表现找到准确的路径,从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读出来。仿读,也需要,但需慎用。诵读过程的探究性决定了诵读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师的示范只是引领学生开启文本意蕴之门的钥匙。一般的说,在以下的情境下采用范读、仿读的方式比较适合:学生已经理解了意义,体悟到了情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了,但找不到恰当的声音形态表达出来。教师如果认同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这时就可以范读。听完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他所听到的:形象意境如何、情感态度如何、声音形态如何。然后,学生仿读。
在诵读教学中,不管是倾听范读还是自己诵读,都是读的一种。我们说体悟文意、揣摩语调是读,交流感受是读,朗朗书声是读:完整的诵读教学体系涉及的很多。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力求达到学生的“心悟”到“口诵”。关于技巧其实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情态度的路标——想象文中的形象与意境,设身处地地感知文中的行为与体验。惟其如此,技巧才能内化为诵读者的能力。
我们应当认识到,诵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内容,更是一种阅读的策略和能力。语文教学,请让学生诵读!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