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研究
2011-12-29李书玉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摘 要:伴随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发生了较大变化。重点通过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了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新课改
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全面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通过对日常教学活动中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一些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活动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角,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更要注意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想象能力,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去营造一个相对民主开放的环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得到自由发挥。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也会在主观上敢于表现自我,勇于表达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和看法。
二、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日常教学中师生直接应该共同合作。课堂教学的生成和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们要善于发现并且捕捉教学中的信息,往往一个小的急中生智就会引发课堂的一个高潮。如果教师只拘泥于把教案反复到位地呈现给学生并且没有任何调整,这样的教学效果时常会事倍功半,老师教得累,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不高。
例如,“慈母情深”一文的教课,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例如,“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这句话,通过阐述,让学生们理解到这句话刻画的是一位瘦弱的母亲;而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引导学生了解这是一位非常辛苦的母亲。通过在教学中适时地点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母爱是伟大的。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不同见解
在探究性的学习之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有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和多种设想,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情感体验进行入手,让学生们带着愉悦的情绪、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行学习,着力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文本”,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理解,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化解读会引发学生群体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火花,促进学生成长。
四、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儿童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必须把学习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才能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愿望。因此,加强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要注意把生活拉进课堂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绝对不是将日常生活照搬到课堂中,那样教学就失去了意义。例如,在“口语交际”课时,不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