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2011-12-29杨本华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创设有效的小学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学情境创设要问题化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比如在《百分比》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如果在世界杯足球比赛中,中国队获得一个罚点球机会,教练会派谁去?要寻找有说服力的理由,于是引出了比较他们罚点球的成绩。教师出示了他们的罚点球总数与进球总数的表格,而直观的表格是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谁去更合适,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在积极地思考,百分比就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现了,教师没有急于肯定这一结论,把又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为什么用百分比来比较而不是用分数来直接比较呢?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了解百分数的特点和用它来表示比率的优越性。
   二、教学情境创设要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三、教学情境创设要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例如:教学一年级“找位置”一课,是让学生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行和列的概念。教师首先是从各自的座位开始,把每一列学生看成是一个小组,从左到右,按几排几列来分,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然后老师出示一张设计好的教室座位图,挂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并贴上自己的照片。这样的活动化情境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
   四、教学情境创设要直观化
   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模型,它能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理论,通过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较之其他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安排学生动手切萝卜,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圆柱体转化成了长方体”这个问题,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种利用实物演示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教学情境创设要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总之,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数学问题为前提,以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以激起探索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准则,准确把握,精心设计,合理应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