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师德修养在课程改革中的意义
2011-12-29白淑云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教师在提高专业工作能力的同时,更应加强师德修养。只有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成为学生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从而顺利完成各项教育教学目标,加强师德修养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有重要意义。
一、对事业无私奉献是推动新课程实施的源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师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事业当中。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挑战自己多年形成的教育思想和习惯,而不是抱着过去的成绩,躺在传统应试教育枕上怡然自得。“口里念着新课改,手上拿着新教材,心中想着旧方法,课堂讲着旧知识”,是一种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表现,有一种惰性心理在作怪。只要充分认识教师的崇高使命和艰巨任务,就能主动自觉地投入新课程改革的事业当中,勇于进行科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学习,付出更多的心血在课程的开发中,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工作,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诱导探究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新型的三维目标教学体系,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课程教学“一言堂”的形式,建立起民主、开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实践各项课程改革要求。
二、对学生真诚热爱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保障
热爱学生是一种主观情感的体验,决定着教师的行为选择和取向,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把整个身心献给孩子们,教师只有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交往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是教师教育成功的保证,“亲其师,信其道”才能顺利实施课程改革目标,热爱学生,用情感激活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学习研究的共同体,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特点,通过对学生真诚的关心、认真的观察和研究,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施加个别影响,因材施教,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团结协作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教育是集体的事业,学生的成长更是教师集体培养的结果,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使学生走好发展之路,新课程改革更对教师的合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面临着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任务,指导的内容广泛涉及科学、技术、文化等多个领域,并且面对的是若干个小组,要求教师要在更大的空间,以更加平等的方式与其他教师紧密合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相互支持,彼此良好合作,直接关系着教育效果。教师良好合作精神的养成,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有积极的推动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相长,形成和谐发展的教育境界。
四、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艾利奥特提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水平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要做好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学而不厌,做一个终身的好学者,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适应知识激增,教材更新,专业融合的要求,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向书本,向生活实践,向其他人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一方面要在知识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的习惯,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新思路,加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方面起到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能用巨大的耐心、坚韧的毅力对全体学生循循善诱,坚持启发引导,在新课程教学中,及时更新思想、积极投入课程实施,坚定课改信念,投入时间研究新教材,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这样才可能顺利完成新课程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教师应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强化教师意识,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不断积累情感体验,向更高的师德境界攀登,更好地开展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镇热闹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