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印度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作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2011-12-11王庆强

关键词:邻国区域合作南亚

卢 欣 ,王庆强

(1.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长春 130012)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以下简称南盟)是南亚纯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南亚人民的福利,改善生活质量;加速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领域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然而,南盟成立后25年来一直缺乏活力、发展缓慢,并没有按照区域一体化理论分析预测的结果来运行.因此,在分析其中的原因时,不能拘囿于纯粹的国际经济理论,而应借助于国际政治经济理论.

一、南盟成立的经济依据及成立后的实际表现

南盟成立于1985年,其成员包括南亚所有7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南盟在成立伊始便在《南盟宪章》中规定,"不审议双边和有争议的问题".因此,无论从其宗旨还是从其宪章来看,南盟纯粹是一个经济组织,专心于经济发展,不希望涉足政治,更不希望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1]同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一样,南盟的成立具有深刻的经济学依据.

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使南盟成员国落后的边境地区得到发展.南亚地区生活在日均1美元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目甚或多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贫困人口的数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能够使成员国的边境地区得以开放,进而使经济落后的外围边境转化为经济繁荣的中心地带.从历史上看,意大利北部和瑞士南部就曾因边境的开放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阿尔卑斯山脉勃朗峰隧道的开通使通行时间大幅减少,两侧边境地区的开放使跨境贸易流大幅增加.相反,中亚福尔加纳山谷(FerganaValley)于1991年对边界进行的重新划定,不仅导致了大范围的政治动荡和宗教激进主义的滋生,还造成经济的严重混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幅滑坡.因此,南亚东部地区(孟加拉、不丹、印度和尼泊尔在此接壤)也有望通过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各方的经济增长.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南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有助于吸引外资,创造就业,减少贫困.南亚国家由于制造业部门产能有限,产品剩余不多,多样性欠缺,因此出口乏力,其出口总额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3%,出口产品的类别仍旧局限于纺织品、服装、皮革制品和农产品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产品系列(见表1).区域一体化能够扩大贸易,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这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南亚地区迅速增长的中产阶级对高质量、多种类产品的需要,更有助于南亚国家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创造就业并减少贫困.例如欧盟、东盟等区域一体化组织成立后,由于贸易壁垒的取消,实现了规模经济,刺激了竞争,吸引了外资,提升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

表1 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类别及所占份额

第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南亚小经济体尤为重要.南盟可以作为小成员国与区域外市场接轨的起点,进而为小成员国生产的多样化高附加值产品提供出口机遇.南盟成员国之间扩大贸易,则能推动小成员国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小成员国还能因为加入南盟而受益于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外溢,国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规制方面的合作与统一,进而为本国经济增添活力.

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上述理由还得到了数量分析的支持.Srinivasan(1994)利用引力模型证明,南盟成员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SAFTA)后,孟加拉的贸易额将增加8.9倍,巴基斯坦的贸易额将增加9.5倍,印度的贸易额将增加12.8倍,斯里兰卡的贸易额将增加10.3倍,尼泊尔的贸易额将增加17.2倍.当所有贸易壁垒都取消以后,印度贸易占GDP的比重将上升3%,尼泊尔贸易占GDP的比重将增加59%.[2]5Hassan(2001)利用引力模型发现,南盟成员国还没有受益于贸易创造带来的好处,因此,各成员国应该在南亚优惠贸易协定(SAPTA)框架下,去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施贸易自由化,这样南盟的所有经济体都将大受其益.[2]5Hirantha(2004)不仅运用引力模型对南亚优惠贸易协定进行了评估,还运用1996-2002年的贸易数据对南亚自由贸易协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其分析结果表明:SAPTA的贸易创造效应显著,而贸易转移效应则几乎不存在.[2]5UNCTAD和ADB(2008)使用一般均衡分析估算出SAFTA对成员国福利的影响,其结论是: SAFTA能够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印度是该地区的增长极,所有成员国都将从中受益,较小的最不发达国家受益更大.[2]6

然而,尽管南亚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显著,但南盟成立后25年来,区域合作却呈现出令人沮丧的局面,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停滞不前,因而常被形容为"一艘迷失航向的慢船",其主要表现为:

其一,贸易的内向性十分低下.如表2所示, 1995年南盟成立已经10年,而其区域内出口额仅占其出口总额的4.4%,1999年更是降低到4.0%,到2003年这一比例增加到5.6%,区域内贸易虽然有所改观,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欧盟(EU)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等区域一体化组织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些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贸易内向性都很强.其二,区域合作涉及的领域狭窄,大多局限于农业、农村发展、通信、科技、气象、旅游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其三,区域合作的层次较低,多为会议口头承诺,实际履行情况较差.

表2 集团内商品出口额占集团商品出口总额比例 %

为什么南盟这个从经济层面来看对各成员方均有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成立后的25年间一直裹足不前?为什么南盟并没有按照区域一体化理论分析预测的结果来运行?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经济一体化理论偏重于经济福利效应的分析,忽略了国家在区域贸易政策决策中牵扯到的政治问题、外交关系和安全考量.因此,在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时,不能拘囿于纯国际经济理论,而应借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对贸易政策的研究.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贸易政策的解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依赖性不断加强,经济利益逐渐成为国家间主导性的利益,经济手段日益成为各国实现对外目标的重要方式,学界也越来越倾向于运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于是便应运而生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由于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贸易政策又是国际贸易关系政治化最直接的体现,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功效日益"显性化".[3]因此,研究贸易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贸易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解释贸易政策,认为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关系的一种形式和途径,各国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贸易政策的选择.

二战后,国际贸易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国贸易政策的合作性越来越明显.在以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蓬勃兴起.长期以来,对区域贸易政策的研究主要由经济学家展开,并集中在区域贸易协定的福利效应领域.经济学家大多采用瓦尔纳在其《关税同盟》中提出的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和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概念进行分析.贸易创造指的是,区域贸易协定签署后,贸易协定成员方不再生产国内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而改从其他成员方进口.协定签署后,贸易被创造出来,原来的生产国可以将资源配置到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生产中去,因此,贸易创造提高了福利.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与贸易创造正好相反,它错配了资源,使得一国原本从关税同盟以外国家进口的低成本产品转而从同盟成员方进口,也就是说,区域贸易协定签署后,贸易发生了转移,因为某产品并非由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进行生产,从全球范围来看,贸易转移降低了福利.

然而,一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是多重的,对大国来说,尤其不能完全用经济因素来解释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机,这是因为有些全球性或区域性问题本身就不是纯经济问题,而利用区域贸易协定实现政治目标的可能性很大.[4]因此,经济学家按照福利效应解释区域一体化动因的瓦尔纳范式(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在实践中并不总是具有说服力.

纯经济理论不仅不能厘清一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机,也无法解释一国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后的表现和所执行的政策.这是因为国家之间在就贸易政策进行"讨价还价"时,政策决策者所考虑的也不仅限于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国家安全甚至是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都受到高度重视.作为国际贸易活动的控制者,国家既可以利用政治、外交手段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打通渠道、提供保证,也可以出于政治利益、外交利益制定自己的贸易政策.[5]因此,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一国的贸易政策仅仅是一国对外政策的反映,贸易政策的制定目的在于增强与国家利益相关的竞争力.[6]此外,国际政治经济学也强调了国际贸易的外部性,认为安全因素对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印度加入南盟时的动机与加入南盟后的表现

南盟发展缓慢固然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例如,南亚地区资源禀赋趋同,经贸结构类似,比较优势不明显,大多数国家极为贫困,但是,其区域性主导大国印度的态度对南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亚以印度为中心的性质,是印度不能避开、其邻国不能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在地理上,印度处于南亚中心,其邻国都在边缘.印度与南亚每个邻国都交界,但其邻国除了与印度外互不交界.印度在客观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印度主宰了南亚次大陆,充当着印度洋盟主的角色.在实力上,印度是印度洋地区"唯一超级大国",无论是人口、领土还是经济实力,印度在南亚次大陆都处于绝对优势,其综合实力远远超过所有南亚邻国的总和.作为区域主导大国,印度在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表2可见,印度参与两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曼谷协定和南盟,其贸易内向性都比较低,这是因为印度在加入一体化组织时谋求的目标和加入一体化组织后采取的行动主要都不是基于经济利益的,而是出于政治考虑的.

从印度加入南盟的动机来看,印度加入南盟是为了缓和与邻国的关系,进而谋求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实现大国理想.第一,地缘政治使印度格外重视南亚国家,希望通过种种措施增强自身对南亚国家的影响.印度的领导阶层在主观上习惯于把南亚次大陆看做自己的势力范围,英迪拉.甘地总理曾于1983年7月发表声明,不允许任何地区外大国介入南亚事务,南亚国家不应该向任何区域外国家请求援助,如果需要援助,则应该寻求印度的帮助.这就是著名的"英迪拉主义",即印度企图控制南亚中小国家,排斥区域外大国介入,希望通过用经济技术援助来换取邻国在政治和安全上服从于自己的战略利益需要.英迪拉主义导致印度与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印度发展得越强大,其南亚邻国的不安全感就越会增加.然而,印度与邻国的紧张关系不利于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无法实现其大国梦想,因为"一个被看做对其邻国宽容厚道的印度,对区域外大国来说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伙伴;反之,一个被地区事务拖累凶神恶煞似的印度,即使不被看做是一种威胁,也起码是一种负担"[7].因此,印度认为有必要与邻国和睦相处,建立一个稳定的"后院",这样才能在其谋求大国理想时没有后顾之忧.第二,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如果印度拒绝区域合作的机制性安排,将损害印度一向自诩的南亚地区民主大国的地位,在国际上也难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因此,印度最终决定于1985年12月参加南亚7国首脑在达卡召开的关于建立南盟的第一次会议.

从印度加入南盟后的表现来看,作为南亚地区的首要大国,印度本应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相反,印度却一贯热衷于推动与其他区域合作组织(如欧盟和东盟)的合作关系.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印度虽然加入了南盟,但却心存疑虑.南盟是由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南亚小国发起建立的,其初衷是平等合作,不希望印度取得支配地位.这使得印度认为南盟有可能成为南亚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付自己的一个论坛,也客观上决定了印度不会付出很大努力来推动南盟的区域合作.第二,印度前外交秘书、资深外交官迪克西特对此也提出了一种解释,他认为"尽管印度支持地区合作,但印度的邻国对印度都存在着担心,这使印度在其执行安排方面不去提任何建议,因为印度预期如果由印度来倡议会引起邻国的怀疑甚至抵触".[8]第三,印度一直是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和其他极端主义行动袭击的目标.随着边境的开放、区域一体化空间的加大,印度担心安全问题会出现恶化.美国911事件则加剧了印度的这种忧虑,也强化了南盟成员国彼此间的不信任,进而使人员和商品的跨境自由流动更加困难.第四,鉴于巴基斯坦等成员国的不妥协立场,印度认为推进南盟发展所耗费的政治成本过大.无论印度怎样努力,巴基斯坦连WTO规定的最惠国地位都拒绝授予印度.因此,印度感到在推进南盟发展上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将功亏一篑,不如将精力投入多边和双边合作领域.第五,由于双边贸易协定在深度与广度上有所发展,在谈判和操作上更加便捷,印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签署双边协定中去.印度已与不丹、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由于巴基斯坦无论如何也不会参与SAFTA,马尔代夫在地理和经济上与南亚相对疏离,因此,印度有理由不去积极推动南盟及其相关机构的发展,而任由其缓慢而曲折地演进.

综上所述,以经济合作为宗旨而建立的南盟难以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在于其成员国之间缺乏政治互信,其主导大国印度基于政治、外交和安全考虑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印度与其他成员国互动推进南盟的发展

显然,南盟的滞后与区域主义的盛行不相协调,更与东亚和东南亚区域合作的蓬勃发展构成强烈反差.但是,对南亚而言,区域合作不仅能够收获上述经济利益,还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而区域组织大量涌现的主要驱动力还是源于这种政治考虑和战略意义(Crawford and Fiorentino,2005)的,例如,东南亚经济体正是担心中国会主导亚洲才成立了东盟,欧洲经济体也是为应对二战后美国的崛起而成立了欧盟,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可以基于共同面对的恐怖威胁,改善对立关系,进行政治对话,推进南盟的发展.[2]8因此,无论是基于经济原因,还是出于战略考虑,南亚都应该加强区域合作,而加强区域合作的难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的政策和作为.

Sawhney和 Kumar(2007)认为,积极推进南盟的发展对印度而言是利大于弊.这是因为:第一,在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与邻邦齐心协力,有利于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而经济合作要求合作者之间有和睦的氛围和稳定的环境,军事对立不断、极端主义事件频发,则会使印度心存后顾之忧,无暇他顾.第二,环境改变、艾滋病、移民和水利等问题不可能仅仅通过双边渠道得到解决,而必须依靠区域合作.第三,印度的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边境,而边境也是爆发冲突的主要地区.印度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参与到区域合作中来.最后,印度的社会结构呈现多样性、分散性和异质性的特点,开展区域合作有利于增强其一致性和聚合力.[2]24

印度若要在推进南亚区域合作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继续强化其"古杰拉尔主义"的睦邻政策,向其他成员国单方面提供帮助,不要求对等回报,从而让南亚地区处于良性互信.在南盟框架下建立起来的许多工作小组在推进南盟发展上付出的努力都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如果印度能够改变以往对南亚小国颐指气使、寸利必争的态度,南盟的发展必将有所改观.印度应该发挥类似于德国在欧盟、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作为区域主导大国,印度从区域合作中获得的利益是最大的,因此也应该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担更多的义务.

印度的单边努力能否取得成功,也取决于能否获得南盟其他成员国的认同."古杰拉尔主义"作为冷战后印度南亚政策的象征,所包含的原则不仅反映了印度对其邻国的态度,还表达了印度想要其邻国与它的关系上也采用这些原则的愿望.[9]因此,只有在邻国都认同这些原则对它们自己以及整个地区有益时,印度的单边不对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鉴于安全问题在本质上属于国家问题,各个国家都根据各自的标准对安全威胁确定各自合意的等级.印度将安全问题视为最大威胁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反印度极端主义分子正在其某些邻国寻求援助和支持.印度应该对来自邻国的安全威胁进行全面审议,并将审议结果提交南盟其他成员国.其他成员国也应该理解印度对安全威胁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基于其历史经验和情报工作的,是确实存在的.因此,南盟其他成员国应该与印度精诚合作.印度与南盟其他成员国在政治、外交、安全等问题上取得互信、达成共识,必将推动南盟的进一步发展.

[1]时宏远,赵旭峰.对印度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21-22.

[2]KUMAR R,SINGH M.India's role in South Asia trade and investment integration[EB/OL].(2009-08-10) [2011-05-22].http://aric.adb.org/pdf/workingpaper/ WP32-Indias-Role-in-South-Asia-Trade.pdf.

[3]连忱蔚,李会明.论国家利益原则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J].太平洋学报,2001(2):68-71.

[4]陈 勇.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7.

[5]任 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27.

[6]严建苗.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2(5):65-68.

[7]BAJPAI K.India-US foreign policy concerns:cooperation and conflict[M]//BERTSCH G K,GAHLAUT S,SRIVASTAVA A.Engaging India,US strategic relations with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New York:Routledge, 1999:198.

[8]DIXIT J N.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its neighbors[M]. New Delhi:Gyan Publishing House,2001:341.

猜你喜欢

邻国区域合作南亚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中国及其邻国
《南亚》教学设计
欧盟邻国政策的边防管理功能研究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
英国区域合作元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中国-中东欧国家次区域合作的经验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