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离与扭曲:十年高考语文之痛

2011-12-03周剑清朱秋清

中学语文 2011年28期
关键词:全日制教学大纲教科书

周剑清 朱秋清

基础教育领域,考试是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在目前的高考语文中,到底缺失了什么才导致人们对高考语文的抨击如此激烈?语文考试可以追溯的历史有1300多年,语文统一高考自1952年建立也经历了半个世纪。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虽都是短短的瞬间,但作为一门学科的建设而言,这段时间应足够让她茁壮成长并枝叶繁茂、结出傲人的硕果。可是,语文课程这门古老的学科,却是民众对教育口诛笔伐的主要对象: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语文学习“少、差、慢、费”,80年代标准化引进后,对语文考试批评是“刁、钻、怪”,90年代末批评“误尽苍生是语文”……鉴往以知今,在一次次的审视过去的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笔者总希冀从历史的探索中寻求其中的价值,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的借鉴。文章立足于2001年—2010年十年间的高考语文试题,从语文学科性质的视域考查高考语文文本,关照与反思十年高考语文缺失的内容与实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从建国至今,都鲜明地标识其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对其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从历次教学大纲的表述中可以寻找依据。1951年7月,人教社第一套初中语文教材出炉,其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①这套新中国首套正式的语文教材首次提出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问题,注意文字和口语的一致。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份正式的语文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指出:汉语教学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著作的初步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巩固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扩大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②1963年5月,为肃清“左”倾思想的影响,国家再次颁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正本清源的修正。这一大纲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大纲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高中阶段,要求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应用文和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③

1978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新纪元的开始。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语文是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语文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在教学要求中提出:“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④在随后的1980年,国家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求。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在教学要求中提出:“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句通畅。”“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⑤四年后的1990年,国家再次对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随后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在教学要求中提出:“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⑥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具有适应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⑦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具有适应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⑧

2001年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随后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出了这样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方面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提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⑨

尽管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规定都趋于完善、科学,但是梳理高中语文教科书和高考语文的内容,明显发现背离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处仍然存在。仔细阅读语文教科书,其内容似乎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学习文学=掌握语文的工具性。打开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选文,这是这一等式成立的依据之一。1987年、1990年、2000年版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主要以选文作为呈现的内容,而选文的内容主要以文学作品为主。即便到了2002年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其内容在编排上虽然注重将听说读写四部分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但写作、口语交际仍然隶属于点缀的地位。查看教材结构表,可以清晰了解文学作品在每一册教材中的地位。

表1 教材结构表

同时,查看教科书的编者说明,也能找到支撑这一等式的另一个依据。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这次修订,在编排上力求线索简明,序列清晰,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在阅读教材中,兼顾写作、口语交际;在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中,兼顾阅读。阅读教材与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相配合,合编为一本书。⑩应该说,这套教材在编制上较以前的语文教材,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观,除选文外,把写作、口语交际作为第二部分,与选文并排在一起,真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甚至还在每一册还围绕语言、文学、文化其中一个方面设计综合性学习专题,力求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编辑的这些愿望是良好的,但是在这套教材的说明中又说: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作为课内的补充和延伸。[11]选文是课内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内容,而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却变成了“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孰重孰轻可谓一目了然。

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同编著的一套教材,共5册。教材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这是编者在《致同学们》一文中的内容。“阅读鉴赏”是对课文的学习,“表达交流”主要是写作内容的要求,“梳理探究”则相当于2000年版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与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大大压缩了选文的数量,如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共24篇选文,而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只有12篇选文,第一次把写作与探究的内容以一种“法定”的形式呈现在教材目录中,是课堂教学的法定内容,而不是教师的“自留地”。

同样,高考语文也是建立在能力目标较为单一的标准之上。高考语文赋分比例最高的两大题型是阅读与写作,对其考查的内容侧重点也能一目了然。阅读部分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古文考查的文章类型是散文),2001年—2010年的现代文阅读主要分成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以科技论文或社科论文为主,赋分9分,以客观题型出现;第二部分是散文,赋分22分或23分。从这两部分的赋分就可以直观地了解文体类型考查的重点。表2详细地对十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内容、类型和能力的考查内容作了分类。

表2 2001-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

20世纪90年代的高考作文通常要写两种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对培养学生一定的文体意识无疑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查看2001年—2010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文体没有限制,写作内容的开放程度也大大增加。但是有文采和创新性成为高分作文的必备要素,这倒是极度刺激了写作者在内容上往文学方面倾向、在形式上力求与众不同,但是文采和创新性是否是高分作文的必备要素呢?

表3 2001-2010年高考作文

由此观之,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都严重背离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育并非“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而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语文课堂教学追随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许多作者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的作品,到了我们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仅存的是写作技巧和表达意图,何谈人文教育?这样的教学不仅背离了语文能力的学习,也扭曲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向。高考语文内容的这种长期考查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造成了难以逆转的后果。

首先是应用性写作能力低下。从常识性判断,作为一名学习了至少12年母语的学生,不论何种文体的写作,都应该能做到文从字顺、内容清晰。可是,现实是怎样的呢?2005年全国卷高考语文第20题: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写出推荐一篇课文的理由。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这道6分的试题,当年我在试评阶段随机抽查了500份试卷,表4中的统计结果让人难以置信。

表4 2005年高考语文第20题得分抽查情况统计

2007年高考语文第18题考查的重点是谦词的使用。一张便条有4处用词不得体需要进行修改。2008年的高考语文第18题的内容是一封求职信的内容,简短的内容中有4处用词不当,其中两处考查的内容仍是谦词。这种题目的考核难度相当于初三的语文水平,可是许多的高中毕业生却无法对付,说明了什么?

其次是应试作文能力与写作态度畸形。笔者具体概括了四点:一是文体上一味追求创新,结果是作文文体“四不像”,整体结构杂乱无章;二是语言上一味追求华丽,其文章内容不知所云,语句间、段落间毫无逻辑关系;三是助长了学生套作、抄袭、假大空、胡编乱造的文风,毫无真情实感;四是作文内容毫无诚信,都是些套话、空话,千人一面,仿佛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1998年的高考作文中,竟出现了成百上千的考生都父死母亡,自己在困境中战胜脆弱的笑话。字写错、文章写不好那是一时的问题,但是如果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态度错了,那是一世的问题。为师者与为学者岂能不辨?

注释:

①张迁、聂晓阳、张翼健:《60年中小学语文教材变迁》,中国新闻网。

②③④⑤⑥⑦⑧《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86、415-417、437-438、477-479、502-503、535、548 页。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⑩[1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2007年版第1、3页。

猜你喜欢

全日制教学大纲教科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