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以某二本院校2010级为例

2011-11-20徐远超姜巧玲董彦皓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评量独生子女人际

徐远超 姜巧玲 董彦皓

(长沙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3)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以某二本院校2010级为例

徐远超 姜巧玲 董彦皓

(长沙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3)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好,但容易表现出强迫、焦虑等负性情绪;女生容易出现情绪上的困扰,男生则表现出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情绪;农村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这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90后;症状自评量表

从2008年“90后”大学生开始逐渐进入校园,到2010年“90后”大学生已经全面登上历史舞台,与备受关注和争议的“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背负了人们更多的质疑与期待。“90后”指代的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90后”大学生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个性张扬而又善于表现自我,享乐意识与权利意识显著增强;他们思想开放独立,早熟老练而又叛逆,人际关系也更加具有网络化的特征。面对这个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学生群体[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更加清晰地了解“90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对长沙某高校2010级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深入比较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提供参考和帮助。也希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以此为据,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进一步做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90后”大学生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长沙某二类本科院校全体2010级大学生共3450人为研究对象(“90后”率达到98.7%),以班为单位进行统一施测,测试时间为2010年10月中下旬,测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测试员在测试前向被试详细说明测试目的和填写要求,采用网络集中测试的方法。最后提交有效问卷3110份,其中男生1549人,女生1561人;城镇学生1163人,农村学生1937人;独生子女1172人,非独生子女1928人;文科学生1241人,理工科学生1434人,艺术类学生435人(表1)。

表1 “90后”大学生人口学资料

1.2 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2],此量表共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1~5)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内容。用此量表测量个体的心理症状,从而推断个体心理的健康状况,因子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因子分越低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3],在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因子上,除恐怖因子外,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T检验显示: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上,“90后”大学生的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在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上,“90后”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表2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M±SD)

2.2 不同性别“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不同性别“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显示,男女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 3)。T检验显示:男生在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

表3 不同性别“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M±SD)

2.3 不同生源地“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从不同生源地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可以看出,城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 4)。T检验显示:农村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城镇大学生,这表明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城镇学生而言不太乐观。

维度 城镇 农村t值(n=1163) (n=1947)

表4 不同生源地“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M±SD)

2.4 “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90后”大学生中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T检验显示: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这表示非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这似乎与国内许多研究不太一致,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表5 “90后”大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M±SD)

2.5 不同专业背景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不同专业背景的“90后”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等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 6)。T检验显示:艺术类学生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高于文科类和理工类学生,文科类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和焦虑因子上得分高于艺术类学生,理工类学生在人际敏感因子上的得分高于艺术类学生,文科类学生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理工类学生。

表6 不同专业背景“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M±SD)

2.6 “90后”大学新生与2007-2009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90后”大学新生与2007-2009级新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7)。经过Scheff,e事后比较发现:“90后”大学新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2007级,但与2008级和2009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只是在敌对因子上得分高于2008级,在偏执因子上的得分高于2008级和2009级。

表7 “90后”大学新生与2007-2009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M±SD)

3 讨论

3.1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分析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他们在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这与国内已有的关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基本一致。刘艳艳研究显示,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大学生常模水平相比,“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4]。盂祥辉的调查也发现,与全国常模的各因子比较发现,在躯体化、敌对、其他三个因子上,“90后”大学生的得分低于常模,两者有显著性差异,“90后”大学生在这些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常模[5]。虽然“90后”大学生被大众贴上了“非主流”的标签,并强调他们个性张扬,自我中心等,但受到各种思潮熏染的“90后”思维前卫、观念超前,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思想显得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相对较好也就不足为奇了。但“90后”大学生在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这与前人的研究也基本一致[4,5]。“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日趋完善,心理发展正处在“心理断乳期”——趋于成熟,但又还没有真正成熟。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存在一些心理冲突和矛盾,如既渴望独立但又有很强的依赖性,既寻求理解与交流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闭锁,情感虽然丰富但波动大、不稳定,这都使得“90后”大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后会出现一些适应方面的问题,这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况。

3.2 不同人口学特征“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不同的性别差异:男生在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西方学者认为存在女性心理失调(抑郁和焦虑)和男性心理失调(愤怒/敌对),其中女性在症状上的报告多为情感性的,男性在症状上的报告多为反社会型人格失调[6],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也与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何心展等[7]、赵淑琴等[8]、肖昊醒等[9]的研究都表明,女大学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90后”女生主要在内心的情绪感受和体验方面有高分,而“90后”男生在对外或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上有高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男女性别特点的不同,女生一般胆小、怯懦、多虑、敏感、感情脆弱、情绪易波动,所以在抑郁、焦虑、恐怖等几项高于男生;男生则多刚强、自信、情绪易暴躁、易对抗、攻击,所以敌对、偏执高于女生。

不同生源地的“90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的受到家庭所在地的影响,这在农村大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大学生。这一方面可能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化有关,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的各方面条件都有写欠缺,所以当他们来到新的环境后,面对新的同学,可能会存在一些自卑等,从而影响了他们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5]。另一方面而言,城镇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中小学校已经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且拥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而除沿海发达地区外,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空白。另外,城镇父母因为自身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也越来越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农村孩子的父母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依然薄弱[10],他们对于孩子的关心还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国内许多研究结果都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弱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他们认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脆弱。但张小远[11]、熊燕[10]等人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部分心理健康素质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90后”大学生中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家庭学生。究其原因来看,这可能是与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许多环境条件和父母培养方式等方面要优于非独生子女有关。研究表明,在多子家庭中,父母难以平衡顾及到每个孩子,孩子之间会争着表现自己以赢得父母的好感,这容易使孩子产生压力、焦虑、抑郁、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10]。

本研究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艺术类学生的躯体化症状比较明显,而文科类学生则在强迫、人际敏感和焦虑等因子上得分比较高,文科类和理工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这表明艺术类学生较多的关注自身身体的变化,而文科类和理工类学生则更多的关注对外或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国内有研究指出,文科类和理工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12],这与本研究的结论一致,但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文科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弱于理工类的大学生[5,13],这估计与本研究所选择样本有关系,因为本研究对象所在的专业均有文理兼招的现象。而艺术类学生之所以躯体化症状相对比较明显,可能是由于他们擅长于用形体活动和艺术表现来传递、表达和缓解自己的情绪变化,肢体语言丰富,所以比较关注自身身体状态变化。

3.3 “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经过对研究对象的出生年月进行筛选后发现,长沙某二本高校 2007级大学生基本上是“80后”(“80后”率达到93.4%),2008级大学生中“90后”占62.5%,2009级大学生中“90后”占86.7%,因此,2010级与2007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就很好的说明了“90后”与“8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发现,2010级与2007级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所有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010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2007级大学生,也就是说“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80后”大学生。出现这一差异,可能与“90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有关系。相较于“80后”大学生而言,“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不仅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而且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他们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也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事务,更期待在大学校园能够有所突破,而且他们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因此,他们对于未来的生活更加积极乐观,这势必会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产生正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质,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简单的对其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而且受到社会急速转型的影响,他们心理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他们的人格既不成熟也不太稳定。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走向,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与培养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6.

[3]黄艳苹,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5):366-371.

[4]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2:174.

[5]盂祥辉.2009级新生SCL-90测试结果数据报告与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2):113-116.

[6]杨莉,胡竹青.上大学前、后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5):1223-1226.

[7]何心展,陈晓兰,牛军力.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497-498.

[9]肖昊醒,孙莹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吉林师范大0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74-75.

[10]熊燕,邓云龙.湖南某高校2005-2008届新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8):619-624.

[11]张小远,俞守义,赵久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的对照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2006,4 (27):482-484.

[12]李兵,李晓东.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84-85.

[13]申小莹,刘晓瑞.西安某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311-312.

G44

A

1673-2219(2011)08-0101-05

2011-03-21

徐远超(1978-),湖南华容人,心理学讲师,应用心理学硕士,长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学。

(责任编校:何俊华)

猜你喜欢

评量独生子女人际
计算机通识课德育渗透的评量方法与手段研究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搞好人际『弱』关系
图说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