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郎岭要“牛”起来
——组织部长下乡包村随笔

2011-11-08中共孝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支部建设 2011年21期
关键词:包村组织部长水塔

中共孝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乔 云

牛郎岭要“牛”起来
——组织部长下乡包村随笔

中共孝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乔 云

9月2日,胜溪大地秋雨绵绵,略感寒意。

清晨,秘书、司机陪我同行,还有一位柱濮镇的同志,一行四人。车子行经三个乡镇,一路行车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我们一辆车子;半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离牛郎岭已然很近。脚下是村村通公路,不知多会,路面出现了薄薄的一层雾。车子开始爬坡,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眼前是海拔千米的连绵峻岭。沿着路,终于到了山顶——仅有50余户人家的牛郎岭,全市为数不多的人均收入处于5000元以下的贫困村。一眼望去,一个自然形成的“广场”把村子分为了

北村、西村,两条小路又把两部分连接在一起,这里就是下一阶段我要下乡包村的地方。

“炕头支部”

离停车处不远,柱濮镇的同志把我引到了一户农家。院落倒也宽敞,坐北朝南并列三间窑洞,一个憨厚的老农走了出来。主客寒暄,我才知道来人便是牛郎岭村党支部书记温万虎,现年62岁,一位已有20余年支书经历的老干部。我还没来得及说话,老温便指了指身后三间窑洞:“部长,请进,这里就是俺村的‘两委’。”

果不其然,随老温走进“支部”,坐南便是一盘火炕,坐北摆了一张团桌。“支部”简陋但很整洁,陈设简单。西边墙壁上悬挂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标语、制度。宾主落座,一个暖壶,几个茶杯,我、老温和随后赶来的“两委”干部、党员围着团桌坐成一圈,边喝边聊。我简单说了下来意,老温便带头开始发言。随后,村干部、党员也开始和我“反映”问题,我仔细倾听,认真做着笔记。

牛郎岭支部,党员8人。最长者70多岁,40岁以下仅有一名,也已35岁,60岁以上老党员占到了党员总数的一半还多。由于各方面原因,支部连续三年没有补充新鲜血液,30岁左右的年轻党员匮乏,仅有的一名妇女党员还是最长者,典型的“老年支部”。

支部、村委交叉任职,总共4个人。比起支书,村委主任(村民习惯叫村长“)较年轻些,42岁。另外两名干部也已年近“不惑”。总体来说,4人中2人属于“歇业状态”,其中就有支书;2人属于“半就业状态”,只有季节性收入。较平川乡村乃至大多数西部山区乡村,牛郎岭的班子老化现象严重,缺乏活力。

“牛郎”不“牛”

支书、村委主任、干部、党员穿着“朴素”,有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然面孔,个个看起来很疲惫的样子,久经沧桑,隐隐有些“壮志难酬”,还有些“甘于现状”。共产党的干部、国家的干部不能这样,转型跨越攻坚期的基层干部不能是这样的面貌。

聊得多了,没有一个结尾,便把“穷”字挂在嘴边作“挡箭牌”。我听了,一阵酸楚,这样的思想哪行?党员干部对幸福的评鉴标准尚且还在“温饱”,遑论发展,遑论人民群众。大家对近在百里的“五星级”村庄转型发展“熟视无睹”,对近在咫尺的孝义市“三五战略”“避而不谈”,对泱泱九州先进地方的经验“不闻不问”,关键在于“讳疾忌医”,在于“闭目塞听”,在于“故步自封”。“贫穷”这顶帽子是党员干部强加给自己的“紧箍咒”,支部多少年就甘于委屈在“炕头”、窑洞,等、靠思想严重,发展规划缺位,发展思维滞后,这是牛郎岭贫穷的真正原因。这个“咒”一定要破除,“贫穷”这顶帽子必须要摘掉。

“‘牛郎’不‘牛’,娶亲发愁”

牛郎织女逢七夕便相会,可是牛郎岭,难,难在一个“穷”字上。被村民诩为“黄牛型”干部的“两委”不“牛”,的确,牛郎岭也没有“牛”产业支撑,遑论“一村一品”。

新栽的500亩2万余株核桃树尚未进入“初果期”,离5年、10年后的“盛果期”还有相当距离。在可以预见的两三年内,核桃产业是“纯投资型”产业,每年投入的管护成本较人均收入来说仍然不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没有发挥出来。养殖业很是疲软,个别几户有先见之明的村民养起了猪、鸡、羊,但是,规模不足,效益有限,仅足“温饱”。更多的家庭都在“观望”市场,“观望”养殖户,以未知效益作衡量。家家户户都有外出打工的中青年,年老些的留守村庄靠种地为生。于是,牛郎岭的“百业图”就描绘出来了,人均收入来源很狭隘,目前看来只有打工和种地两条。

关键在于思路,这是让牛郎岭“牛”的硬道理。过去是“唯煤论”,如今是“唯核桃论”;过去是路不行,今天又埋怨水不行。怨天尤人多些,破解难题的主动性少很多。我发现,这里的152口人绝大多数都有这种思想,这种危险的思想,这种让牛郎岭束缚的思想。

一劳永逸的“鹊桥”

村委主任温有生同志和几位党员干部谈到了“水”的问题。年近“而立”的水塔出现了好几处裂缝,功能在逐步退化。前些年,市里水利局帮助村里挖了一口深井,再加上原有的一口浅井,冬季群众用水绰绰有余,夏天就很紧缺。群众往往是挑着扁担远行山下,排队取水吃,时而还会发生争执。“鹊桥”没有搭好,留下了“半拉子工程”,吃水问题没解决,和民生还有很大的距离。

现如今那批新栽的2万余株“吃水大户”——核桃树,纵然技术先进、跟踪管护,但是一旦缺水,它们也只能实现“矮化”效益,平均坡度25度以上的牛郎岭,怎样能吃上“一劳永逸”的水呢?

组织部长“牵红线”

柱濮镇上的主要领导同志闻讯赶来。我带着乡村干部走出“支部”,一起在暮色中感受岭上的秋意。这么好的风光,这么好的村庄,没有一个发展规划哪行?转型跨越发展岂能“盲人摸象”?发展规划必须要有,要切合实际,要有战略眼光,要有实际步骤。

组织部门要优先把贫困村作为第一帮扶指导对象,优先把贫困村党支部作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载体,优先把贫困村党员作为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充分利用好组工干部“886”基层一线工作法,利用好包容型组工文化建设这个平台,打包共享“孝义大讲坛”成果,安排党员、干部到市信访部门挂职,拓展党员、干部思维,统一发展思想。思路明,则道路明;干部有为,则农村有为、城市有为。

“而立之年”的水塔坐落在一个山凹里,额头上的五角星很是醒目。很有必要请水利部门的同志作一次“回访”,有必要打专项报告请上级给予资助。要建一座新水塔,一座饮水安全塔,一座甘甜人心的水塔。

由于列入搬迁村的缘故,“新五个全覆盖工程”还没铺开。搬迁,尚且没有眉目,不是三五年的事情,道路必须修,“致富路”、“民生路”必须畅通。我和柱濮镇的同志协商,把村内500米主要街道硬化列入该镇年内道路规划,联系市交通部门完成。

如今,秋天已悄然而至。想必,明年的秋天,牛郎岭能够迎来一个生机盎然的秋天吧;再往远处,五年十年后的牛郎岭,在市乡村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能够迎来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吧。那时候入党积极分子抑或成长为村干部,成片的核桃林定然美不胜收,牛郎岭定会恰如其分,终于“牛”了起来,成了真正的“牛郎岭”。

这,是我的期望,是干部群众的期盼,也是我下乡包村的承诺。

猜你喜欢

包村组织部长水塔
“植物水塔”大比拼
废弃水塔化身纪念馆,向凡人英雄致敬
难忘当年扶贫包村
论安徽铜陵包村金矽卡岩矿床的类型
地下“组织部长”现形记
共同护佑坚固丰沛的“中华水塔”
“四强化四解决”抓实“一村一警”工作
遥望中华水塔
班主任如何当好“组织部长”
省纪委监察厅包村增收活动形成长效化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