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分析
2011-11-06张春礼范宏斌李纪鹏安家泽赵京霞冯爱云窦科峰
李 扬,张春礼,范宏斌,李纪鹏,安家泽,赵京霞,冯爱云,窦科峰,雷 伟
《外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分析
李 扬,张春礼,范宏斌,李纪鹏,安家泽,赵京霞,冯爱云,窦科峰,雷 伟
[目的]分析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方法]由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结合教师职称、学历、专业、所属科室及是否精品课程教师等项目,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专业科室、不同职称、精品课程教师与非精品课程教师之间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专业类型、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生对《外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较高,但个别科室以及中级职称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待改进,同时应广泛开展精品课程评比,适当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外科护理学》教学质量。
外科护理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进入临床课程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教学的最优化理论,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也是长期以来许多学者所关注的问题。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反馈监控,获得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是反映教学效果和制订教学改革方针的重要依据[2]。实时追踪和双盲法分析能有效地避免来自学生的遗忘偏差和分析者的人为偏差,获得真实、可靠的结果,使结论更有指导意义[3]。2009年我院外科学教研室承担了2007级四年制护理本科学生《外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根据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调查结果,分析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据此制定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秋季学期接受《外科护理学》课堂授课的2007级四年制护理本科学生,每周向学生发放1次调查表,调查本周内每一名教师及相关授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学生无记名填写后当堂收回,全部授课课程结束后进行汇总分析。教学方法为小班课授课形式,采用多媒体幻灯及教具、模型辅助的课堂讲授法。
1.2 调查内容 由学生填写教师课堂授课教学效果评估表,教研室收回后由教学助理在评估表上填写相应教师的所属科室、专业、学历、职称以及是否为“精品课程”教师等相关信息。
1.3 评估标准 采用第四军医大学教务处统一下发的制式“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调查表”,包括6个项目:①我感到课堂氛围很活跃(15分);②我经常被他讲课所吸引(20分);③这个教师值得我敬重(10分);④他讲课能引发我的思考(25分);⑤听他讲课我收获很大(20分);⑥他讲课很从容(10分)。总分值为100分,学生根据自身感受按项目给出分数,并可用简要文字描述打分理由。
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教师所属科室、专业、职称、学历、是否精品课程教师5个因素不同水平的得分,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同一因素不同水平间的得分是否存在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检验呈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法。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07级四年制26名护理本科生参与了《外科护理学》课堂授课并填写调查表,教研室共发出调查表212份,实际回收率100%。参加课堂授课教师总计50人,承担53个科目共计120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师总得分为98.21分±3.14分,其中最高分100分,最低分91.5分。得分高于95分的教师占96%。
2.2 不同专业科室教师得分 外科学教研室授课教师分布于外科11个科室,除肿瘤外科以外,各个专业科室教师平均得分无明显差别(P>0.05),肿瘤科教师得分为93.50分±8.82分,明显低于其他科室(P<0.05),见表1。
表1 不同专业科室教师得分(x ±s)
2.3 不同职称、学历的教师得分 中级职称教师(讲师)得分97.03分±2.05分,明显低于副教授及教授职称的教师(P< 0.05),而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2.4 精品课程教师与普通教师、医疗专业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得分 不同专业类型如医疗、护理专业的教师之间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精品课程教师得分明显高于非精品教师(P<0.05)。见表3。
表2 不同职称、学历教师得分(x ±s)
表3 不同专业及是否精品课程教师得分比较(x ±s)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0名教师得分98.21分±3.14分,得分高于95分的教师占96%,说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总体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研室所属11个科室中,除肿瘤科教师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科室教师外,其他科室教师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肿瘤科教师在授课技巧及课件制作方面有待加强。此外,肿瘤相关的章节与外科学各专业系统的肿瘤在内容上有重叠,同时肿瘤外科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分布庞杂且交叉重叠较多、知识跨度大、讲解难度大等特点,可能造成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困难,也是导致肿瘤科教师得分偏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得分存在明显差别,讲师低于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难理解,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课时多,教学经验丰富,临床技能及科研水平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拥有不同学历、学位的教师之间得分并无差别,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中,讲师的比例远远高于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说明现阶段对年轻教师的培训更多地偏重于科研方面,而在教学能力、技巧方面的培训较少。建设一个稳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培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这种现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改进。在我校,《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由外科教研室承担,由于沿袭过去的模式以及缺乏护理师资等因素,课堂授课教师大部分为外科医生,少部分章节内容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护理专业教师讲授,这样的教师配备比例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弊端。医疗专业系列的教师往往同时承担医疗专业《外科学》授课任务,因而,在《外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时,更多地遵循医疗本科外科学教材的讲课规律,同时由于专业所限,在外科护理方面的讲授较为薄弱。有学生在调查表中提出,部分外科教师对于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讲述较多,但相关的护理诊断、措施等内容讲授较少甚至没有。从本次调查结果还可看出,两个专业类型教师得分并没有明显差别,提示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应逐步侧重于外科护理的范畴,使护理专业学生在掌握外科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外科病人的护理评估、诊断、目标、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4]。
本调查还显示,具有学校“精品课程”教师资格的授课教师得分明显高于其他教师,不言而喻,在评选“精品课程”教师过程中,通过对讲授课程的认真准备、课件的反复推敲、内容的不断熟悉,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积累的教学授课技能,使得这些教师的授课质量好于其他教师,说明此类评选活动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根据调查结果分析,2009学年《外科护理学》授课总体效果较好,反馈结果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了思路。得分较低的科室应加强相关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同时,对教材中部分章节如肿瘤等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以改进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参加“精品课程”评选,注重青年师资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系列的教师比例,严把教学质量,注重临床护理措施与外科学基础理论的联系以及每一项护理操作或原则都力争溯本求源,从而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临床医学思维能力。
[1] 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M].张定璋,高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0.
[2] 陈晓玲,柴明勤.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 2008,16(5):825.
[3] 赵京霞,窦科峰,雷伟,等.外科学教员课堂教学效果调查分析[J].军队医学教育,2009(1):16217.
[4] 宋秋香.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J].护理研究,2003,23 (8C):220722208.
Feedback analysis of class teaching effect of“surgical nursing”
Li Yang,Zhang Chun li,Fan Hongbin,et al
(Xijing Hospital of Fourth M 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PLA,Shaanxi710032 China)
G642.0
C
10.3969/j.issn.100926493.2011.13.036
100926493(2011)5A21198202
李扬(1971—),男,辽宁省铁岭人,主治医师,讲师,博士,从事神经保护及教学方法研究,工作单位:7100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春礼(通讯作者)、范宏斌、李纪鹏、安家泽、赵京霞、冯爱云、窦科峰、雷伟工作单位:7100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2010207229;
2011204221)
(本文编辑 李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