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英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方案的比较看我国高等技术教育的发展
——以英国华威大学和上海电机学院为例
2011-10-31陈琳菲夏建国
陈琳菲,夏建国
(1.华东师范大学 职成教研究所,上海 200062;2.上海电机学院,上海 200245)
从中英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方案的比较看我国高等技术教育的发展
——以英国华威大学和上海电机学院为例
陈琳菲1,夏建国2
(1.华东师范大学 职成教研究所,上海 200062;2.上海电机学院,上海 200245)
高等技术教育作为系统的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而英国高等技术教育发展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以英国华威大学和上海电机学院的机械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三大方面进行细致比较,从中摸索出一些共同的规律与他国宝贵的经验,以促进我国高等技术院校的发展。
中英;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方案比较;高等技术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技术院校,需要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以优异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大批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对比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老牌工业大国之一的英国,曾经历过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工业革命,产生过很多技术革新。而在诸多推动英国技术革新的因素中,高等院校以其高质量的教学为英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华威大学创办于1965年,是一所起步于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发展到今天成为英国为数不多的颇具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用经营性的理念去办大学,即用企业的精神办大学,强调学术的实用性”是华威大学办学理念的精髓,一直贯穿于学校的发展。它率先将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引入英国,第一个创办了研究生院。[1]1980年,成立了华威制造集团(英文简称WMG),该集团附属于工程系,致力于与大型工业公司进行研发方面的密切合作,强大的学术生长性与创收能力吸引了英国乃至全世界的企业纷纷加盟。在WMG的基础上,华威大学成为“欧洲最大的从事工程研究与开发的研究生教育中心”。
本文以英国顶尖的华威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方案为例,与上海电机学院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方案相比较,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比较
在英国,机械工程师是一项高报酬的极具吸引力的职业,机器机械是传统工程行业的中心所在。华威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由于学制完整,针对不同层次制定了不同且相互联系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满足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的需要。总体来看,其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具备较为宽泛的理论知识,掌握在其实践领域内广泛应用的原理和先进知识以及在实践领域的应用能力,要求有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能力,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敏锐的商业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能够在企业或学术机构从事研发、设计与制造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2]
华威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制定了一套多学科的学习方案,这种学习方案力图向学生介绍基本的设计和分析技巧、行业技术和商业意识,以此开发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个人技能。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在未来的几年学习中主要围绕技术、设计、材料、分析和管理等核心领域来展开教学。三年制的工程学学士课程涵盖了机械工程学的核心方面,并开发学生的迁移能力。核心模块涵盖必须的要素,宽泛性的选修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匹配的课程。四年制的或五年制的工程学硕士课程目前主要以培养特许工程师为主,无论在设置的课程内容上以及授课形式上都更为高级,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为目标。弹性的选择机制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生涯的需要来选择攻读哪些学位。[2]
上海电机学院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2010年被列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有机械制造方向、数控技术方向以及数字化在内的三大专业方向。①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先进设计与制造方法,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以机、电、液一体化为基础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两所学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有所差异:华威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存在较为明显的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的交叉,人才培养层次要高一些,以培养技术工程师和特许工程师为主要任务;上海电机学院在2004年升本之后,提出要探索技术本科教育,以“技术立校,应用为本”作为办学方针,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以培养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为主。
二、课程设置比较
(一)华威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多样化的课程组合使得华威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具有多样化的方案。课程设置以模块化的形式组合。以下分别列出三年制、四年制以及五年制的模块组合及其相关的课程内容。
1.三年制的工程学学士学位。(见表1[3])
表1 三年制工程学学士学位课程模块组合及其相关的课程内容
2.四年制的有专业辅修的工程硕士学位。该学位课程是全日制形式,除了要学习机械工程方向的课程之外,在第四年还提供工程领域其它方向或是跨学科的辅修课程模块,包括商务管理、设备稳定性、适用技术、仪表工程学、自动化工程、自动化、系统工程学、流体动力学这八个辅修方向。毕业时授予机械工程学的工程硕士学位(等级为优异)或者授予含以上辅修之一的机械工程硕士学位。该学位对申请者的资格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学年初,申请者必须在第二学年的期末考试中取得至少中等以上的成绩,并且必须已经完成工程学院的“专业发展要求”;如果申请者在包括第三学年在内的所有考试中成绩只是及格是没有资格进入第四学年的,他们要接受工程学学士学位的评估考试,考试的大纲和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攻读工程学学士学位学生的考试是一样的,通过了该评估考试会授予学士学位。此外,即使进入第四学年学习,但第四学年末的考试成绩只是及格的话,也要接受相关的评估考试,只能获得学士学位。课程设置见表2。[3]如表2中所示,前三年的课程内容都与三年制的机械工程方向的工程学士学位课程大体相同,只是在第三学年的核心模块中不用在“项目设计”和“项目课”中选择其一,统一修“项目课”。第三学年,学生可以申请去国外机构学习课程,这一部分可以代替不多于120学分,而原本这些学分是要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学的。这些学生在第四学年必须至少修135个学分,包括一份《国际交流报告》。
表2 四年制有专业辅修的工程硕士学位课程设置
3.五年制工程硕士学位。该学位课程是工读交替形式的,有两类培养方案:一类是有一年实习期的;一类是有一年研究期的。选择第一类培训方案的学生第四学年会在工业部门进行为期一年的指导性实习或是去国外学习,毕业时学位证书上将会注明“有一年的校外实习经历”。学生回校后要递交一份令人满意的实习报告,否则会影响他们学位的获得。选择第二类培养方案的学生则在第四年进入工业部门或是学术机构从事研究,毕业时学位证书上注明“有一年研究期”。去校外实习或做研究,这一年的学分不计入总学分。[4]
4.一年制理学硕士课程学位。华威的工程学理学硕士计划是一年制的研究导向的专业课程,适用于那些在企业中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或是作为研究学位的发展。在研究生阶段传授前沿知识和理解机械系统;通过先进模块组合,来传授专家学者的生动的研究;为学生将来在先进技术领域工作做准备;培养学生的工作热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知识和技能水平。该课程组合有三个核心模块,三个选修模块,一个项目。项目模块是进行一项基础研究或是通过创新性设计为在企业工作或是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做准备,项目占了总学分的一半,其大致的形式是选择一个主题与导师一起开展一项深度的实验性、理论性或是计算机性的调查。[4]
5.博士学位。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选择为期二年的理学研究学位或是为期三年的哲学博士学位。非全日制也可以,只是学习时间会更长一些。机械工程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在华威的所有跨学科研究中处于前列。研究学位课程中间没有考试,学生每年要提交进度报告。以小组形式经常召开会议,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检查是否有进步,并且给予学生相关建议。鼓励学生参与研讨会,发表研究成果以及承担实验验证性工作。[4]
(二)电机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上海电机学院机械系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与强势专业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53年的上海电器工业学校机械制造科。2008年以后不再招收专科学生。学生毕业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可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其课程内容设置如表3。
表3 上海电机学院机械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设置
(三)中英课程设置差异比较
通过比较两所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二者是有较明显差别的。由于二者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的差异,本文对于具体课程内容的差异不作分析,而是从课程设置理念、课程分类、课程评价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课程设置理念。英国的课程设置有别于我国的三大模块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而是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将三大模块融入其中,华威大学亦是如此。华威大学的课程设置融合了能力本位课程观、综合化、个性化等思想的多元整合型课程结构。我国一般仍会存在“三段式”课程形式,虽然以模块化进行课程组合,但是课程划分过细,如电机学院建立了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这三大课程群,在各群下设有多门课程,课程内容没有实现真正的或知识的、或知识与技能的多重的综合,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迁移能力,无法真正实现技术性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此外,华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并将跨学科的专业融入课程之中,开始要教授的课程是技术和商业领域的融合点的课程,学习范围广泛,进入第三学年后可以自由选择是进一步主修工程学专业课程还是继续主修宽泛的通用课程。
2.课程设置个性化的差异。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设有不同的培养计划,采取多样化的课程组合是华威大学的一大特色所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前两年不定专业方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体验不同的工程学科目,然后再决定自己要攻读何种工程学学位以及是选择学士还是硕士层次的学位。灵活的机制为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时间来决定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专业,有任何疑惑可以咨询院系里的课程选择指导老师。相比较,电机学院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保守,类型较为单一,学生虽然有选择选修课的权利,但是缺乏不同的多样化的课程组合,满足不了各类学生的不同个人专业发展需求,学生的自主性及个性得不到适当的发展。
3.课程分类。一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华威大学选修课所占的学分比例远远高于电机学院,在前三学年中每学年选修模块学分占总学分至少25%,在第四学年占到了75%;电机学院的必修与选修的比例是82%:18%。而且两所学校在专业课的选修比例上差别较明显:华威大学对于进入第四学年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有四分之三的学分是选修模块中的,为学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电机学院的专业课程中选修所占比例较小,大概在11.5%左右,选修课程数量较少,选择空间相对狭小。二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华威大学采取综合化模块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模块之中,没有明显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划分。从第一学年开始,每周都会有实验实践环节与团队合作的时间,并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暂时中断学业,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作现场的岗位实习机会,这是学校所鼓励的。暑期里也有大量的实习机会,而且这些实习往往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有关。可以说,华威大学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入了每一个细节之中。上海电机学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大致为67.8%:32.2%,集中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进行。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
英国高等教育强调关键能力的获得,强调职场中可迁移的能力和普遍适用的能力的习得。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英国大学的教学形式往往十分丰富,课程形式包括课堂教学、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指导学习、独立学习、正式评价等。华威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每周会有演讲、研讨会、教学和实践试验时间,有15到20小时的交流时间。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第一学年会安排私人导师每周与学生见面,并由5至8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来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疑惑。这些会议巩固了学生与私人导师和其他学生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关系。经常性地参与跨学科的团队工作,也是课程中的一部分。通过书面的和口头的项目评估可以提高学生沟通和时间管理能力,这对于未来的事业成功十分重要。相对而言,我国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划分考试课、考查课,使不同学生主体在对待不同形式的课程时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学习质量。
四、对我国高等技术院校发展的启示
(一)特色发展道路
英国华威大学的发展历程不同于英国传统大学的发展历程,而是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之路,即以企业家精神办学,学术与科研一体化。这对于我国高等技术院校的发展也是有所启发的。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如何在众多高等院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高等技术院校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高等技术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市场需求,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辐射周围地区,乃至对国家科技发展做出一定贡献。要走技术立校的特色之路,推动学校技术学科的发展,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产学研开发平台,积极开发先进技术与产品。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引进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理念,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
(二)在高等技术院校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逐步完善高等技术教育的学制体系
笔者认为,技术和科学是两个并列的体系,技术教育也应和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一样,建立完整的从学士到博士的学位体系。华威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拥有完整的学制体系,从本科到硕士乃至博士,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不同的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来看,也需要完善高等技术教育的学制体系,提高办学质量,走多元发展道路,从而促进高等技术院校的发展,满足技术型人才继续学习的需要,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建立学位制度时,要清楚的一点是:我们要建立的是不同于学术性学位的完整的专业学位制度。专业学位制度是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与高等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完全吻合的。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可以借鉴华威大学的硕士培养模式,拓宽入学资格,鼓励企业在职人员接受继续学习,提高技能水平;提供学生较长时间的校外实习机会,并为此设置较严格的申请资格与评价考核机制,毕业时在学位证书上加以标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个性化的多种课程组合,课程模块综合化设置
高等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并不仅仅是要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理解技术问题、分析技术问题与解决有一定难度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技术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技术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上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培训,要具备良好的可迁移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创新。创新体现在既要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与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又要有跨学科的理念,整合模块,采用综合化的课程。
教育是为人服务的,那么课程设置也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就业意向,可以设置多种课程模块组合,由多路径多渠道培养学生,并在前两年给予学生一定的课程及生涯指导,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技术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是综合性的,是复合型人才,单一化的技能已经不符合企业的要求了。因此,高等技术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开发综合化的模块课程。课程模块的综合化设置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和综合应用,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点进行消化。
(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海电机学院也在致力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教学不仅仅表现为教师“教”的单一活动。教师也不再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采取演讲、讨论、演练的形式;实训课采取团队合作的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上海电机学院2010年本科教学计划第56页.
[1]张俊宗.经营大学:沃里克大学的办学之道及其成功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2]http://www2.warwick.ac.uk/fac/sci/eng/about.
[3]http://www2.warwick.ac.uk/fac/sci/eng/ug/degrees/ae.
[4]http://www2.warwick.ac.uk/fac/sci/eng/pg/deg/msc/engs.
The Sugges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Our Higher Techn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Com pare Teaching Pla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etween China and England——Taking Warwick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 Lin-fei1,Xia Jian-guo2
(1.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62,China; 2.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Shanghai200245,China)
Nowaday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our country,advanced technology talen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ssential in many industries,which has been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higher technical education.According to compare the teaching pla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etween Warwick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this paper aims to absorb British’s successful developing way of Higher Technical education,and analyzes the weakness about our developing way of higher technical education.
China and England;mechanical engineering;comparison of the teaching plan;higher technical education
G718
A
1674-7747(2011)07-0053-07
陈琳菲,女,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夏建国,男,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技术教育学。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