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理论框架下高职院校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人才合作培养实践为案例
2011-10-31石芬芳
石芬芳,谢 苏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三螺旋理论框架下高职院校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人才合作培养实践为案例
石芬芳,谢 苏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运用文献资料法、模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武汉职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为实证,引入三螺旋理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别分析四种旅游专业人才合作培养方式生发的背景及运行情况。针对高职院校政产学合作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国家立法、政府职能回归、完善校企合作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三螺旋理论;高职院校;政产学合作;实践研究
随着智力资本在管理和创新中价值地位的提升,人才、知识、技术在各项管理与实践活动中的高增值性、主动性、边际收益递增性的现象日益明显。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基础研究基地、高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的大学,其特殊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各国政府出于国家战略和国家竞争力的考虑,把大学的职能定位、产业的发展定位纳入整体规划,从“大科学”的视角全盘计划,至此,政府、产业与大学间的合作跨入新的里程。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特别注重与企业间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合作培养模式。在理论方面,曾一度掀起了“校企合作”研究高潮。据CNKI数据库及全国硕博士论文库搜索结果显示,2005年至今以“校企合作或产学”为关键词搜索的文献就有4 378篇,以“高职”、“模式”为关键词搜索的文献达903篇。[1]通过对与“校企合作”相关文献主题及观点的分析发现,研究者的视角主要是从经济学或管理学角度切入,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校企合作的价值论证、合作模式比较及具体模式的构建。就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看,多以实践性的经验总结提炼为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对模式的研究多以要素的简单组合进行归类,少有借鉴已有的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发现,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进行专业人才合作培养的实践研究迄今为止仍为空白。笔者以“高职院校政产学合作培养实践”为主题,引入三螺旋理论与案例分析法,旨在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解析高职院校在政产学合作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政产学合作与三螺旋理论
关于产业界、大学、研究机构及政府间合作,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论题。美国将产学合作教育称为“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韩国的“官产学合作”、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等都是对多方合作的不同命名。[2]随着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政府在合作中的调控作用明显增强,各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合作促进计划、合作激励政策、提供服务等方式,从物质、资金、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着力从宏观层面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来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培育良好的合作环境,至此,“政产学”合作的概念自然浮出。可见,政产学合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实际内涵特指以企业、高校和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体,以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为辅助,按照某种市场规则结合,进行知识、物质资源交换与共享,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等为目的,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3]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着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针对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关系模式的理论研究,三螺旋理论更具代表性。
(一)三螺旋理论的三大基本要素与三螺旋模型
三螺旋模型理论由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和劳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在1994年探讨关于“进化经济学和混沌理论:技术研究中的新方向”专题时,Leydesdorff提出的建构新型的大学—产业—政府的关系模式。三螺旋是一种螺旋状的创新模型,它将政府、企业和大学看成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发展的三种基本要素,在三螺旋模型重叠模式中(如图1所示),政府、大学、产业等三机构在保持各自独立身份的同时,又都表现出另外两个机构的一些能力,也就是说政府、大学和产业三机构除了完成他们的传统功能外,还表现出另外两机构的作用。埃茨科维兹和雷德斯多夫认为,支持区域创新系统的制度网络化必须形成一个螺旋状的联系模式,这种缠绕在一起的三螺旋有三股:一是由地方或区域政府和他们的机构组成的行政链;二是生产链,包括沿着垂直和水平联系或多或少的组织化的公司;第三股是由研究和学术制度组成的技术—科学链。在创新过程中,为保证三螺旋机制的有效运作,保持其要素之间高度的同步性,必须在组织和制度上加以保障。由于三重螺旋模型超越了以往的大学—产业、大学—政府、产业—政府的双螺旋关系模式,克服了以往的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忽略国家层面考虑的不足,自提出以来一直为学术界所热衷。[4]
图1 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的三螺旋模型
(二)三螺旋理论框架下政府、企业、学校在人才合作培养中的职能定位
在三螺旋理论中,政府是政策、经济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其主要职能是引导企业和大学的人才培养活动朝着提高政府的宏观发展目标方向行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的职责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政策,来构建国家产业发展框架及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所有社会组织、个人的行为;二是通过激励手段的运用和对产业、大学等组织行为的必要干预与调整,营造和谐的合作环境;三是通过资源整合、成果扩散、市场培育、网络联接来扩大人才合作培养的社会效率。
企业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市场需求、提供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服务、转化人才培养的新成果。在人才培养活动中,企业的职责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捕捉市场变化和市场未来发展信息及时调整需求定位;二是通过参与大学产品(包括人才)研究、教学与培训等吸收来自大学的各种创新资源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三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检验、推广和扩散大学人才培养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教书育人,提供系统的教育服务。其职能一是按照政府预先制定的人才规划、基于市场需求,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是通过系统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在知识、技能、人格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三是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文化、人才等优势,为企业开展科研、技术开发、咨询等服务。大学的教育服务同时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学生三方需求,为了实现与社会、企业、学生的对接,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与企业交流合作中推进人才培养的成果转化。
二、三螺旋理论框架下高职院校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实践——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人才合作培养实践为案例
进入21世纪以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环境,市场的强势作用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驱,相比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引领作用相对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校企间多种形式的融合,逐渐成了学院目前以市场驱动为主流的、多种方式的合作格局。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人才培养工作从2003年起开始就注重政产学三方联动,主动与政府职能部门湖北省旅游局建立联系,主动提供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咨询等多方面社会服务。
(一)校企两方合作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1.以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为代表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见图2)。随着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职业化、国际化,酒店行业对技能人才需求明显升级,中专层次的培养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由普通高等院校酒店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由于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市场反映并不理想,而以市场为起点、以职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的高职起点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很快受到了酒店行业、企业的广泛青睐。从2003年开始,学院在基于企业和行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需求研究基础上,与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多个五星级酒店企业深入合作,很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店管理合作培养方式,即: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开发并实施了与之相匹配的“三明治”式的三阶段工学交替教学模式。[5]
图2 以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为代表、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
2.以空中乘务人才培养为代表的企校一体的合作培养方式(见图3)。学院空中乘务专业依托航空培训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形成了从学生录取到就业的“全订单-全过程”校企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以航空培训企业及航空企业相关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一步加大了校企合作力度。在“全订单—全过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企业不仅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活动,还承担了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的培训任务。由于空中乘务岗位的特殊性,学生不可能全部在乘务员岗位就业,因此,在培养过程的第二阶段采取的是“主体定位、多向分流”的教学模式,即由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分流教学,分流方向包括航空地面服务与管理、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等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业的需要。
图3 以航空乘务人才培养为代表的企校一体的合作培养方式
(二)政产学三方合作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1.以导游方向人才培养为代表的政企校三方合作培养方式(如图4所示)。旅游管理专业率先推行了由政、企、校三方共同参与的“大赛制+假期体验”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学生通过参加由政府主办的导游证资格考试,使所学的导游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得到全面考核;通过参加旅游局(政府方)举办的各种导游比赛历练多方面的导游技能,展现才华,开阔视野,积累宝贵现场应变经验。同时,学生需要参加校企分散合作模式的假期体验。相比酒店专业大容量的实训,导游专业选择采用“小批量”、“分散式”、校企合作方式,即学校与众多旅行社签订协议,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实行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为了推行“大赛制+假期体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研究开发了与之相匹配的“工学渗透,单元穿插”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2.5+0.5”的教学模式,改为“2+0.5(1)+0.5(2)”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适当加大实训实习的力度。[6]
图4 以导游方向人才培养为代表的政企校三方合作的培养方式
2.以休闲旅游人才培养为代表的政产学三方联动培养方式(申办中)(见图5)。基于湖北省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2009年,湖北省旅游局委托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对全省温泉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研。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学院开始积极筹办休闲旅游专业(温泉方向、运动及养身方向),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休闲旅游专业(温泉方向)的人才培养主要围绕着“咸宁国际温泉城”的品牌定位,以国际化、生态化、高端化为发展目标,面向休闲旅游企业一线,重点培养休闲旅游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形式上,继续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径,完善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创新型的温泉休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7]
图5 以休闲旅游人才培养为代表的政产学三方联动的培养方式
(三)四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分析
1.四种合作方式的横向比较。在实践中,由于每种模式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成的,它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合作主体、动力驱动、主体职能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详见表1)。
2.四种合作方式主体要素运行情况比较。依据三螺旋理论,政、产、学三要素间的良性运作应该是由政府政策性主导下的学校、企业三者间双向互动,在三方同步运行中形成建立三边网络和混合组织(参见图1)。比较四种合作方式主体要素相互作用的不同情形,便可获得旅游专业人才合作培养全面、直观的认识。(1)从图2和图3可知,酒店管理与空中乘务两种人才合作培养方式的主体只有学校和企业,它们间的区别在于学校与企业参与的程度。(2)从图4和图5可知,导游方向与休闲旅游两种人才合作培养方式主体要素是完整的。但在导游人才培养过程中,政、企、校三者间合作的内部动力循环不畅;休闲旅游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是唯一由政府政策引导下的政、企、校三边双向合作,是为比较理想的合作方式,需要进一步建立三边网络组织,并接受一定周期的时间验证。这可以作为未来旅游人才合作培养的示范参考。
表1 四种旅游专业人才合作培养方式的横向比较
三、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人才合作培养实践证明:人才的合作培养,为社会、企业、学校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但在人才合作培养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不少由于现实原因所带来的问题。
(一)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合作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功利性、风险性
市场需求为驱动的合作,它先进的一面就是可以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但也有局限。其一,人才培养合作需要调动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包括政策、法律、区域经济扶持、公共服务设施、市场运行环境等等,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无法建立统一、稳定、规范的合作机制;其二,市场本身存在不理性,企业必然以营利为目标,校企合作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明显经济收益,它们也可以直接从就业市场获得人力资源,出于利益考虑,企业的合作比较消极;其三,学校教育和学生利益存在风险。比如,在没有法定责任的约束下,企业就是“凭良心”合作,不直接承担的教育责任,如果合作中必须由企业承担一部分教育教学任务,教育过程不可控、教育质量难以考核。
(二)合作主体存在着职能越位或职能缺位的现象
按照三螺旋理论的基本思想,理想中的三主体应该是由政、产、学三方共同组成,并各司其责、各尽其能、合作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但实践中,由于政、产、学三个主体的职能不清晰,职能越位或职能缺位的情形比较突出。在导游方向的人才培养中,表现尤其突出。比如,导游大赛、导游考证之类的事情理应归属社会组织的职能,却由政府掌控并具体操作;而建立导游人才市场规则、宣传推广学校导游人才培养成果、对导游人才资源的宏观调配等事宜是政府该管的事,却并没到位。学校是负责提供完整、科学的教育服务,但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精细化的设计和过程控制,加之,企业的教育指导不足,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职能缺位。
(三)合作培养机制不健全
由于合作主体职能分割不清晰,政府的调控、组织、协调、监督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也得不到统一管理,政府、学校层面也没有形成有关人才合作培养的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所以,政产学合作基本上处于纯自发的状态,政府反应滞后、企业反应冷淡、学校一头热,这与三螺旋理论框架下自主自觉、相互独立的合作状态相去甚远。
四、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模式的创新并不是根本,若要将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向深入,必须通过系统立法、强化政府职能、优化运机制等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合作中的种种壁垒,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立法是解决人才合作培养管理和运行问题之根本
我国目前已出台的有关校企合作中对企业和学校的奖励与优惠政策不下十余项,都是针对具体合作问题而制定的,并不成体系,况且政策的效能不具有强制性。只有立法,才能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益、责任得到根本保障。在此方面,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历来,德国政府坚持依法治教,颁布了许多职教法规,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如《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及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如此,校企双方的合作完全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以法律形式完善了校企合作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回归政府在合作中的原本职能
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它所具备的合法性、权威性、资源优势及政府组织的公共性,使得它可以并且有责任建立人才合作培养的环境秩序。回归政府在合作中的原本职能,重点做好规划、咨询、立法、建制、监管、扶持等方面的工作。首先,为了科学决策的需要,政府必须积极组织行业、协会组织和专业人士咨询、调研,研究制定国家及本地区与某类人才培养相关的系统规划。其次,通过公共行政,解决好人才合作培养中的立法、建制、监管工作。第三,开拓型人才合作培养的政策扶持路径,如通过财政、金融政策体系获得支持,建立多级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资助体系,通过优惠税收、财政补贴、价格等政府宏观管理手段获得支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专项贷款、政府购买、税收优惠等形式对人才培养合作项目进行经济资助,等等。
(三)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必须由政府主导
由于我国的行业组织目前尚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初期,在推进校企合作实践中,必须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通过政府直接举办职业教育,推进公办学校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补助,鼓励多元主体合作举办职业教育;通过政府购买职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建立购买企业优秀培训教材、企业培训成果、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和学生实训岗位的政策;建立政府财政为主,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共同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成本的机制。[8]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体制和机制
校企合作体制和机制,是引导和制约学校在校企合作活动中相应的人、财、物等要素在参与相关合作活动中的基本机构、基本准则和制度体系。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保证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证人才合作培养的有效进行。首先,建立校企合作机构,明确各自的职权范围,以学校行政组织为依托,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与职教集团管理职能部门,加强学校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学会、行业企业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间的纵横沟通与协调,做好各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其次,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包括研发机制、管理机制、用人机制等。针对人才培养的模式的创新研究应该成为研发的基本内容,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校企合作项目的过程管理,也要建立合作项目负责制,按照质量管理P(计划)、D(实施)、C(检查)、A(提高)的闭环原理,通过相应机制设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制定详细合作计划和考评标准,加强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
[1]刘景光,王波涛.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59-61.
[2]刘晓欢,向丽.高职“政产学”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6.
[3]刘慧芬.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09.
[4]边伟军,罗公利.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官产学合作创新机制与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4.
[5]谢苏.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C].武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6]焦巧.高职导游专业“工学渗透,单元穿插”[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
[7]谢苏.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休闲旅游专业的若干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6.
[8]鲁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必须实行政府主导[EB/OL]. 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00906/t2010090 6_518496.shtml.
Practical Study on Cooperated Cultivation of Government,Industry and Vocational College Base On the Triple Helix Theory——ACase Study on Talents for Tourism Industry in Wuhan Polytechnic
Shi Fen-fang,Xie Su
(Wuhan Polytechnic,Wuhan 430074,China)
With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for tourism industry in Wuhan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by employing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modal analysis,case analysis,and comparative study the triple helix theory is introduced,from theory and practice,to analyze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cooperated cultivation of four types of talents for tourism industry.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problems of cooperated cultivation of government,industry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national legislation,transforming government function,mechanis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triple helix theory;vocational college;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industry and college;practical study
G718
A
1674-7747(2011)07-0015-06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高职教育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704 21)
石芬芳,女,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与旅游管理、高等职业教育;谢苏,女,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院长,湖北省旅游协会教育分会会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高等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