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青岛贫民习艺所初探
2011-09-23魏云
魏云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003)
北洋政府时期青岛贫民习艺所初探
魏云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003)
本文分为北洋政府时期青岛贫民习艺所的渊源、产生发展、社会效应三部分,论述了贫民习艺所的缘起,分析了贫民习艺所的产生、发展及管理。重点研究了北洋政府时期胶澳地区贫民习艺所的产生发展和管理状况及其社会效应。贫民习艺所在救助贫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弥补了政府行为的不足,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民众受益、国家与社会双赢。
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产生发展;管理制度;社会效应
贫民习艺所,在清末时被称为“游民习艺所”,“平民习艺所”。在北洋政府时期也称为“平民习艺所”、“贫民工厂”、“贫民工场”、“游民习艺所”等,其名多有变化,后诸如南京政府时期又改称为“平民工厂”、“民生工厂”,抗战时期被称为“振济工厂”。但其职能大致相同,都是为了吸纳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失业问题,贫民习艺所训练贫民谋生技能,不以赢利为目的,使救助之人得以自食其力,进而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一、贫民习艺所的渊源
1.贫民习艺所的思想渊源
贫民习艺所的思想渊源经历了“以养为主”向“教养兼施,以教为主”的转变。中国传统的慈善活动以“养”为主,各慈善机构的设立,并非真正扶助被救济者自食其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生存问题。
近代以来,许多接收西方社会思想的人士认为,单纯的收养只能使受施者保暖一时,而教养兼施则使其保暖终身。因此,民国时期慈善机构从单纯的收养转变为教养兼施,目的是使收养者掌握一门或多种手艺,以自食其力。以张謇为代表的清末民初的慈善家认为,单纯的慈善对于受助者来说是消极措施,而对其进行教育则是积极措施。他说:“属于积极之充实者,最要为教育;属于消极之救济者,最要为慈善。教育发展,则能率与以增进;慈善周遍,则缺憾于以弥补”②。
在近代慈善思想的影响下,晚清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开始重视教养并重。清政府意识到,游民乞丐充斥社会,无业可就、无以谋生,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于是就在各地城镇创办工艺局。所以这一时期由政府主导,各地掀起了建立工艺局的热潮。在农工商部工艺局的带动下,20世纪初各省都相继开办了招收贫寒学徒的工艺传习机构。中央及地方各级工艺局所的开办,改变了封建政府的救济模式,使单纯的、临时性的救济向复合型的、长远性的教养模式转变。③
2.贫民习艺所的组织渊源
现代意义上的贫民习艺所产生于英国,最初贫民习艺所的建立,旨在把对贫民的消极救济变为使他们能成才以自救的积极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代中国并不存在贫民习艺所,只有一些类似贫民习艺所的慈善机构与设施。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巨变时代,贫民问题日趋严重,带来了社会不稳定,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对于失养的社会贫民,很容易转化为游民,社会要承担相应的教养功能。中国的贫民习艺所,源自清末各省、县官办的手工业工场,专以收容无业贫民和部分罪犯从事纺织、制鞋、印刷、编制藤柳器具等劳动的工厂。
贫民习艺所的前身是晚清时期的工艺局。1901年底,光绪帝鉴于“京师游民实多,以教工为收养,实于生计有益”,下令京师内外城各设工艺局一区,专门收教游民,以期“工有所劝,民有所养”。④1905年,上海士绅们创议设立勤生院以收容和教化贫民,这一机构可谓是贫民习艺所的开端。
民国建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地方自治,贫民习艺所的建立成为一种地方治理的必要选择。贫民习艺所建立的本意就是为贫民、流民等弱势群体提供谋生之技艺,使救助的对象能够自食其力,从而达到稳定社会,安抚一方之目的,因而成为地方自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当局认为贫民习艺所“意在养民,不同谋利”,“使工有所劝,民有所归”。⑤由于贫民习艺所事关慈善和实业,因而在清王朝灭亡之后仍然得到北洋政府的提倡。
二、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的产生和发展
贫民习艺所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帮助灾民、难民、游民、破产的手工业者、妇女、乞丐,也有社会不良少年及部分罪犯等社会弱势群体。由于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共救助体系,这一群体普遍缺乏抵御战乱、防灾抗灾的能力,一遇社会动乱、饥荒,他们便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贫民习艺所收容无业游民和穷无所归之人,既具有社会救济的性质,又具有普及工业知识、职业教育、稳定社会的职能,是一种慈善性质的特殊组织。
民国初期,举办社会福利事业可以说是中华民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政府由各军阀轮流坐庄,军阀忙于内战,政府在社会福利事业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是在1915年12月制定过一个关于游民教养和不良少年之感化的《游民习艺所章程》,其余主要是沿袭清代旧制,一方面勉强维持原有的官办福利机构(有的予以改造),一方面对民办福利事业给予很有限的资助。民办社会福利事业则有比较大的发展,新成立不少慈善团体,其中游民习艺所、博济工厂均属此类。
据史料记载,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举办的初衷为:“本部华洋住处常有一种身无职业及穷无所归之贫民沿路乞食藉以度日,不但外观不雅且于地方治安有重大关系,组建贫民习艺所以资收容使其有自谋生活之技能。”⑥鉴于此,1928年9月19日,胶澳商埠局准予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备案,选址在观城路官产第79号之12345号平房。⑦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在民国1930年1—10月期间,由市社会局接办,习艺所的训令、简章、管理人员请假辞职的信件及提取基金与请领经费的文件均自1930年7月起转交社会局,由社会局每月给予补助。1931年8月,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移交青岛特别市救济院,名为青岛市救济院习艺所。⑧
三、贫民习艺所的管理制度及经费收支
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的规章制度十分完善,所内定有《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办事细则》、《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各项管理规则》、《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技师遵守规则》、《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工艺生收容遣管规则》、《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工艺生奖金规则》、《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参观规则》等。工艺生入所时需要签订《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工艺生保证书》、《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工艺生志愿书》等文件进行规范,技师签订《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技师保证愿书》。具体而言,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的管理制度可以分为:
1.行政管理
贫民习艺所定为董事制,由总商会会长、副会长、公断处处长及全体董事为董事代表,负责所内对内对外一切事务。由青岛总商会会长担任董事长,常务董事由各界推荐,由总商会指定,常务董事秉承董事长处理所内重要事务,讨论事项需随时商同董事长召集开会,共同表决然后施行。所内职任设有董事、所长、会计、书记、庶务、管理员、技师。所长一人,驻所主持一切事物,对各职员的办事严加考核,向常务董事汇报核办。管理员负责物品管理工作,看守并稽查技师、工艺生工作。书记员负责往来文件,担任工艺生讲堂教授事宜。庶务员负责购办及其他事项。会计员负责收支款项,按月会同所长做表呈交常务董事审阅,并担任工艺生讲堂教授事宜。所内设有工艺各科、织染科、成衣科、靴鞋科、柳条编织科、绳索科、藤竹科、木工科、制带科、毛巾科、草帽科。⑨各科有日记簿记录每日本科情形及工艺生学习情况,材料器具簿记载各科应用材料及各种器具物件,领取簿记录领取物料,成品缴送簿记录工艺生制成品,各簿由技师管理。
2.技师管理
技师身肩管教工艺生之责,需对所内工艺生悉心指导,并对其进行监督,使工艺生不得在工作时间有所懈怠,不得对其有虐待之事。技师雇佣书以半年为限可续约,如期间违反所内规定及工厂规则或教授不力,由管理员呈报所长查实可解雇。技师掌管工厂日记、工艺生考勤簿、物料领取簿、成品缴送簿,需按类呈送所长核阅。技师在工艺生入所时,应按其资质选择科目将其分班,每班选班长一人带领。工艺生班数及每班班长选定后,应通知书记制作表册呈送所长备查。技师对于工厂一切事宜有相互协助、群谋完善的义务。技师如有成绩突出者,经所长考察确实,或加薪或与本科售品所得余利百分之十奖励。⑩
3.工艺生管理
凡在贫民习艺所习艺者概名工艺生,工艺生人数额定百名,实招50名为限,其招收范围有严格规定。收容范围为下列情形之一者:13岁以上35岁以下身体健全者;凡无业游民及穷无所归者;凡流落客地无业谋生由地方团体或绅士介绍者,仍应为无业游民及穷无所归者;凡异乡流落经本人具禀请求调查确系无所归者。工艺生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概不收容:体质羸弱不堪工作者;有精神传染各病或其他不能治愈之疾病者;年龄不在13岁以上35岁以下范围内。
凡入所习艺之工艺生所学工作分科教授概以2年毕业,尚有天资较下者难毕业期间面试验未能及格应劝予展限准其补习。工艺生习艺时间严格规定为:每日由技师课以工作8小时,早6:30起床,7点早餐,8点上工至12点用午餐,下午1点上工至下午5点,5:30晚餐,6点到训导堂听课,学习图文修身珠算习字等课,8点下课,9点休息。工艺生衣食住三项及医药等费由所供给,其被服等均编号码以归一律,由地方或绅商介绍的,被服等项均需自备,形色标记仍照所内规定办法。假期为星期日、国庆日、端午、中秋、年假。11
工艺生学习期满,经该管技术所长考验明确,认为其能力可以出所自食其力方可发给毕业证书。毕业工艺生应留所效力一年,期满后,如愿留所工作者得酌给工资惟衣食两项不复供给。在所期间,工艺生制造物品经技术所长认为制作确属精美可以畅销者,照制品等第按筹分别给以奖金以示鼓励。
4.经费收支管理
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设备费约需洋5000元,每月经常费约需洋350元均由总商会以维久远,开办经费及常年经费由本埠官绅商各界发起人共同担负劝募。举办之初,其经费来源于以下单位和个人捐款所得建立:胶澳商埠局捐款500元,胶澳铁路局捐款1000元,胶海关监督公署洋捐款200元,青岛万国体育会捐款2250元,同善社捐款500元,振业公司捐九成新织洋布机5架、大轮机1架、织台布机1架、打花机1架、倒线小机5架,个人累计捐款2990元。此外,在成立之初得到青岛中国银行、青岛交通银行、青岛明华银行、青岛山左银行、青岛东业银行、青岛新民报、青岛时报、大青岛报、胶东新报等单位的帮助。12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自成立之日起,由胶澳商埠局每月给予补助费洋400元。另外,由各界人士资助,贫民习艺所自身售成品每月收入100—400元不等。
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每月经费预算书(工艺生50名)13
四、贫民习艺所的社会效应
贫民习艺所是民国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贫民习艺所安置了一部分游民,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通过创办贫民习艺所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业人口的再就业问题,培养了一批自食其力的人,产生了深刻的社会效应。
1、培养了一大批手工业技术人才
贫民习艺所传习了众多种类的手工艺,有利于贫民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技艺。贫民毕业后,有的成为工厂工人,有的成为习艺所教习,有的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作者。学有一技之长的贫民出厂后,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要,在城乡立足脚跟,从而实现由弱势群体向社会正常人的转变。贫民习艺所的出现,对长期处于重本轻末社会形态下的普通百姓来说,进行了一次普及工厂知识的培训。
2、推动了青岛城乡手工业的发展
贫民习艺所在各地的创办,为当地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贫民出厂后在城乡或自办小规模工厂,或入厂成为工人,他们就会把学习的技艺运用到生产中,从而推动城乡手工业的发展。
3、保存和传播了民族传统手工艺
传统工艺的手工业技术培训仍是各地贫民习艺所所中的大宗科目,如织染、成衣、靴鞋、柳条编织、藤竹、木工、草帽等。政府鼓励传统手工业的发展,鼓舞了民众的民族自尊心,也有利于中国手工业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贫民习艺所在救助贫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弥补了政府行为的不足,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民众受益、国家与社会双赢。贫民习艺所以教代养的方式启示我们,社会救济的方式不仅局限于直接、简单的给予,更要在不伤害被救济者个人尊严的前提下,通过教之以文化知识、工艺技能,使他们的素质得以提高,求生能力有所增强,实为治本之策。
[1]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王俊秋.中国慈善与救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
[3]王子今.中国社会福利史[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
[4]蒋华剑.清末民初贫民习艺所研究[J].2008年
[5]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21,目录号:5,案卷号:69
[6]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21,目录号:5,案卷号:81
[7]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21,目录号:5,案卷号:135
[8]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29,目录号:1,案卷号:4437
[9]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29,目录号:1,案卷号:4443
[10]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342
[11]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455
[12]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482
[13]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483
[14]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496
[15]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505
[16]档案资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557
[注释]
②南通市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四)[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55页
③刘宗志,晚清慈善事业的近代化[J],中国减灾2007(10),第45页
④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3[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01页
⑤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M],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75页
⑥请办胶澳贫民习艺所,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557
⑦请拨观城路官产筹办胶澳贫民习艺所,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557
⑧青岛特别市救济院筹备委员会接收贫民习艺所,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557
⑨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简章,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342
⑩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技师遵守规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342
11胶澳商埠贫民习艺所简章,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342
12劝募经费事宜,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38,目录号:1,案卷号:342
13呈送总商会习艺所支出细则,青岛档案馆,全宗号:B0029,目录号:1,案卷号:4437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Qingdao Workhouse in the Period of Beiyang Government
WEI Yu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03,Shangdong)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Qingdao workhouse’s origin,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social effects in the period of Beiyang Government.It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workhouse and analyzes the production,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it.It focuses on the workhouse’s origin, management and social effects.Workhouse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relief of poverty and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government action to achieve the public benefit,win-win state and society.
Qingdao workhouse;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management;social effects
K258.2
A
1671-5004(2011)01-0055-03
2011-01-11
魏云(1983-),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