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附注射液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2011-08-22项余华曹志得叶月利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显著性注射液心肌

项余华,罗 苹,曹志得,叶月利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冠心病发病率的上升,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中合并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由于麻醉、手术、术中补液等因素,往往会影响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加重心脏负荷。2007年5月—2010年5月,我院采用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冠心病行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61~82岁,平均(67.93±6.37)岁。体重46.5~74.5 kg,平均(57.96±8.72)kg。ASA分级II~III级。ECG均有缺血性ST-T改变,符合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⑴合并除循环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性疾病者;⑵术前服用洋地黄及奎尼丁等可影响ST-T段偏移的药品者;⑶有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者;⑷困难气管插管者。随机分为参附组(S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n组别S组C组30例30例年龄(岁)68.62±6.44 67.24±6.31性别(男/女)22/8 19/11体重(kg)58.56±8.39 57.37±9.04手术时间(h)3.02±0.45 3.12±0.39

1.2 治疗方法 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将参附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 mL/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C组输入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均术前30 min肌注地西泮5 mg。监测ECG、SpO2、收缩压(SD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麻醉诱导以静注丙泊酚1.5 mL/kg、芬太尼3μg/kg及维库溴铵0.15 mg/kg,快速透导插管;麻醉维持以吸入异氟烷(浓度1%~2%)、泵注丙泊酚(速度15~30 mL/h),并间断静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术中MAP低于术前30%时静脉给麻黄碱5 mg,HR低于50/min时静脉给阿托品0.5 mg。

1.3 监测方法 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并记录给药前、给药后30 min、给药后60 min及清醒后4个时段SDP、DBP、MAP、HR、SpO2及Ⅱ、V1、aVR 导联ST-T段变化。

1.4 ST-T段变化判断标准 显效:ST段恢复到基线段水平;有效:ST段有改善但未恢复到基线水平;无效:ST段无变化;加重:ST段在原有基础上降低或其他导联出现新的心肌缺血。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麻醉前ECG的ST-T段、HR、MAP、RPP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组静滴参附注射液30 min后ECG的ST-T段开始改善,60 min后ST-T段趋于稳定。用药后两组ECG的ST-T段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术中S组HR、RPP均有下降,C组HR则增快,RPP维持在较高水平,用药后S组与C组H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PP S组用药前与用药后RPP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MA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MAP及HR变化,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ST-T段变化比较

表3 两组患者麻醉各时点血压、心率及RPP变化(n=30,±s)

表3 两组患者麻醉各时点血压、心率及RPP变化(n=30,±s)

注:与S组比较,*P<0.05,**P<0.01;与麻醉前同组比较,△P<0.01

麻醉前S组C组给药后30 min S组C组给药后60 min S组C组术毕S组C组MAP(mmHg)HR(次/min)RPP 100.9±25.5100.5±24.7101.3±16.9 81.5±11.583.4±12.6 101.8±15.1 89.7±16.1*14 218.6±1 386.414 568.3±1 601.2 80.3±15.6 10 784.6±1 573.7△99.8±23.8103.5±21.2 78.6±13.5 10 008.4±1 410.8△102.1±22.6 91.2±21.1*84.4±15.1 10 145.3±1 399.7△100.8±19.8 91.8±14.9*14 523.2±1 354.8**14 023.9±1 658.7**14 227.6±1 598.9**

3 讨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由于麻醉、手术创伤等因素,造成机体应激反应,导致血流动力学变化。由于循环系统的不稳定,尤其是老年冠心病者,会使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引起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病人在围麻醉手术期处理原则[1],重点是要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积极处理与防治心肌缺血,适当稳定与减慢心律,降低心肌氧耗,维持一定的冠状动脉灌注压。

本研究选择在麻醉诱导前30 min将参附注射液1.0 mL/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结果整个手术过程中MAP、HR明显比C组稳定,S组HR稳定或稍减慢,心肌氧耗指数在各时间点明显低于麻醉前和C组,心电图ST-T段S组有明显改善,而C组ST-T段无明显改善且出现4例加重。提示参附注射液可明显减轻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波动程度,较好地维持在此期间的心肌氧供和氧耗的平衡。

参附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红参和附子,其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人参皂苷、乌头类生物碱等,具有益气活血、回阳救逆、固脱的功能。现代药理学研究[2]表明,参附注射液中人参皂甙具有抑制Na+-K+-ATP酶,促进Ca+内流,从而增加心肌收缩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氧供氧耗平衡;同时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起到升压、稳压作用;而乌头碱是重要的强心成分,有着类似β受体兴奋作用,且当人参存在时,大大减弱了乌头碱的正性频率作用而保留其正性肌力作用。大量动物实验[3-4]证明,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心肌有明显保护作用。在心肌缺血患者身上使用时,发现参附注射液可以增加其心肌收缩力,减低心脏后负荷,而对心率的影响较小[5]。围手术期的应用也发现,参附注射液对术中和术后心肌缺血和心功能的调整方面有利[6]。

我们认为,老年冠心病人行上腹部手术,在麻醉诱导前使用参附注射液,可稳定围术期循环功能,明显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程度,较好地维持在此期间的心肌氧供和氧耗的平衡,是防治围手术期冠心病发作和心肌缺血加重较安全有效的措施,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有效的改善并稳定循系统功能的方法。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 [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87.

[2]李勤.参附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J].医学综述,2008,14(8):1247.

[3]吴永涛,罗毅,顾云,等.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17(1):26.

[4]杨芳炬,王正荣,林代平.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缺血犬血流动力学和对动物血压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3,28(3):259.

[5]朱国军,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8(3):827.

[6]董击夫,李玉娟,魏湘华.参附注射液对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影响[J].四川肿瘤防治,2002,15(4):212.

猜你喜欢

显著性注射液心肌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参麦注射液) Combined with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Serum Levels of TNF-α,TGF-β1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一种基于词袋模型的新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