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习得观照下二语语用能力发展探究

2011-08-15毛眺源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习得者流利二语

毛眺源

(湖南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410205)

文化习得观照下二语语用能力发展探究

毛眺源

(湖南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410205)

良好的语用能力是二语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表达的刚性需求。本文在仔细考察语用能力发展与目的语文化因子互促关系的基础上,在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下探究语用能力发展影响因子在文化习得支撑下的成熟进程,并进一步阐释显、隐性文化习得策略对语用能力发展的提升作用。

语用能力发展;文化习得;文化因子;显、隐性策略

一、引言

外语的成功习得不仅意味着语法词汇准确的表达,同时也意味着具备解读及生成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借鉴 Chomsky的普遍语法思想,Dessalles顺势提出语用能力普遍说,认为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都具备使用语言实施交际的能力。[1]对影响这一普遍语用能力在后天环境中“成长”因素的研究业已展开,如Kasper&Rose[2]159-160与戴炜栋、陈莉萍[3]论述了二语语法与语用能力孰先孰后的关系问题。Schumann[4],刘润清等[5],李清平[6]以及Smith[7]等讨论社会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语用能力的习得。这一将语用能力习得置于更宽泛的社会文化视角观照下考察的趋势引起众多研究者关注,因而,本文试从微观处着眼分析语用能力发展与文化习得的关系。

二、语用习得与文化因子

语言是文化的容器,又是文化重要的表现手段。在更深的层次上,文化因子影响着语言,语言随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由此,这一共生体中文化的主导地位要求二语习得者能洞悉目的语中所承载的文化因子,以流利解读及生成言语行为、准确地表达语用意义。例如:

Foreigner:Oh,Ms,you look verybeautiful today.

Lady:oh,no,no,not beautiful…

对话中女士因不知在英美文化中恭维语也算作交谈的开始,误以对方真正地夸赞自己而做出不合时宜的回答,使话轮陷入尴尬之中。可见,要恰当理解与使用文化底蕴丰厚的语言,文化因子的熟稔不可或缺,它可充当语用表达的润滑剂,提升语用表达的适切性与语用流利性,对话中的女士若回答“Oh,really?Thank you…”则与言者合上节拍。之所以如此,其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为语用表达的适切、流利与语用准则的熟识息息相关,而“语用准则对理解话语和执行言外之意提供必要的前提;它来源于文化,是一种进入言语行为的文化准则。”[8]如是,习得者只有熟识目的语文化因子,才能确保目的语语用能力的顺利习得。

目的语文化因子之所以在语用能力发展中作用如此重要,动因可追溯至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固有的文化差异。习得者是否挥洒自如地往返于母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避开文化因素所带来的困扰,流利实施言语行为,与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熟识迥异的文化准则成正相关。伴随着语际语系统(IL)的逐步建立,语际文化系统(ILCS)也随之建立,其文化态势由母语文化逐渐向目的语文化过渡,拓展成为具有双语文化特征的语际文化系统。在此过程中,母语文化的迁移与目的语文化习得势必发生碰撞与冲突,出现对待目的语与母语文化的极端现象,即以母语文化为中心的民族中心主义以及独尊目的语文化准则的异族文化中心主义。这两种极端现象导致分别使用本族语的或目的语文化标准来判断衡量其他或本民族的言语和社会行为,最终在两种文化之间竖起藩篱。换句话说,“以目的语文化待人接物方式与母语文化的人群接触,或被期待用目的语文化方式接待时而以母语文化方式接待之,或是出现文化的激进现象,即因某些不合理因素而瞧不起母语文化,产生媚外的文化认同、归属危机”,这两种“文化失范”[9]都可归因于对迥异文化之间固有文化因子把握的错位,这都不利于语际文化系统的建立,阻碍语用能力的健康发展。

因而,要达到两种文化真正的兼收并蓄,习得者必须熟识两种文化的差异,了解并掌握两种文化的此长彼短,熟识寓身于语用准则之中文化因子,从而获得目的语文化意识与学会文化移情[10]的过程相对变得容易。伴随着文化因子的积极作为,习得者对待母语与目的语文化的策略逐渐完善:力求站在局外人视角公正地审视母语文化,减少偏见,以局内人身份对待目的语文化,分清目的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消除文化定式,正确衡量和评价目的语文化中社会行为或语言行为。高一虹就语言习得与二语习得提出“1+1〉2”的假说,该假说认为两种文化的融合促使习得者展现一种新的人格,这种人格的转换过程不是从第一文化到第二文化的横向过渡,而是从低级需要层次向自我实现状态的纵向超越。[11]如果这一论断言之成理,则二语习得者借助文化因子的润滑作用发展语用能力获得了坚实的认知心理基础。习得者站在两种文化因子成功耦合的心理高度,在熟识两种文化此长彼短的条件下,从容地应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问题自然是得心应手,其原因在于习得者不再是被动应对目的语文化因子所带来的困扰,而是以局内人的角色在语际文化系统中得体处理暗含文化因子的语言形式与社会准则以便进行流利与适切的语用表达。

三、语用能力发展影响因子与文化习得

Kasper&Rose[2]应用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五种模式来分析目的语语用能力发展,即文化适应模式,认知处理模式,社会文化理论,语言社会化理论和互动交际理论。显然,以上理论模式都聚焦于文化、认知和社会语用层面上。考虑到二语语用能力发展必然涉及习得个体的认知水平与其他相关因素,笔者认为在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下考察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认知和社会文化因素必为理想的、有意义的理论视角[12]86。立足于这一角度,研究者探索和拟构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内部认知机制有了充分的理据,具体地说,这一认知机制的构建涉及语言环境,习得者个体差异,语言习得过程与语言输出等重要因素。

语言环境因素涉及实时语言习得环境与语言输入,两者自然与培育语用能力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特定的环境下,教师如能为实施某一教学目标创设有利的文化氛围,则习得者在感受异域文化新奇与温馨的同时又能缓解情感焦虑,从容将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转为摄入(intake),并为语言、语用输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学习者在集中精力学习之前迫切需要安适心态,无紧张压力之虞”[13]479。譬如在介绍圣诞节的相关知识时,一场现场角色秀比整版的文字介绍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在目标语环境中,Nunan认为在话轮中非本族语者不享有平等的语言地位,失去许多实施言语行为的机会[14],究其原因明显为本族语者轻视非本族语者的“软实力”——得体表达的能力。针对这一缺陷,我们认为就可以借助有效的文化习得,依托熟稔的目的语文化因子积极作为而这使这一软肋得以改观。

就个体差异而言,个性外向型比内向型更有利于语用能力的发展,原因为外向型的习得者更易于进入“角色”,而内向型习得者在言语交际中略显谨慎。但这一差异是否在目的语文化掌握程度上产生明显差别并无可靠依据,其主要差异在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活跃度和语用流利度。通过有效的文化教学与移情体验,两者自然能熟识目的语文化知识,了解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锻造出满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动机也是影响个人语用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文化失范”。较之工具性动机,融合性动机更有利于语用能力的发展,因为持有工具性动机的习得者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而持有融合性动机的习得者更愿意亲近目的语文化。因此,针对持有不同动机的习得者,文化教学与体验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辅助习得者习得目的语文化,完善其交际能力。

在语用习得过程中,母语文化迁移不可避免地影响目的语文化的习得与表达,这种负迁移给习得者适切、流利表达语用意义产生不小阻碍,而文化习得与文化移情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实践操作中,习得者熟识两种文化的差异,习得流利穿梭于语际文化系统的能力,语用表达则更为适切与流利,语用流利性大为提高。

四、语用能力发展与文化习得策略

正如上文所述,语用习得与文化习得相辅相成,关系密不可分。人们对语用知识的可教性和可学性已达成共识[15],因而使用怎样的文化习得策略锻造鲜活的语用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通过怎样的文化习得策略连接静态文化知识的教与学和动态的语用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材教法是渠道,实时移情与体验是根本。

离开习得主体谈论语用习得是毫无意义的,习得者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目的语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人文知识,日常交际准则以及深层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都是习得者了解学习的目标。通过有效的文化习得,蕴涵于语言形式(词汇和句式)与行为准则中的文化因子才有内化的可能。如“同志(comrade)”在汉语中是人们称呼彼此常用的词汇,指代个体之间良好的关系,而现在可为同性恋(gay)的隐喻说法。因此,掌握这些静态的文化知识为铸就动态鲜活的语用能力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平台上,习得者在真实的环境中亲身历练是最有效的方式,如同练习游泳一般,仅仅在岸上比划永不及下水尝试的功效大。因而,为使习得者锻造娴熟的语用能力,可以在课堂上仿真准真实的语境,让习得者实施角色扮演练习从正式到非正式的请求比理论讲述更有实效,或者干脆鼓励习得者课后或利用英语角与外籍教师“实弹演习”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既可以练习表达饱含文化因子的词汇与句式,又可以实施非言语表达,如体态语,副语言等。通过这种隐性的实践,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在习得主体的积极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毕竟教师的双重文化能力是实实在在的。站在教师的肩膀上,习得者熟识目的语文化因子提升语用能力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一方面,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主流共时文化,避免文化定式,具体操作为举行文化讲座,文化讨论与文化案例分析等,如陈申所总结的显性文化教学策略达18种之多[16]。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导引下,习得者目的语文化视野得以开阔,运用文化移情策略渐为熟练,从而目的语文化流利程度相应提高,为动态发展语用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合理编撰、体现目的语文化因子的教材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习得渠道,它为习得者提供语用习得与表达的预演场所,成为有效连接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的有力手段,从而也服务于元语用意识的提高。何自然提出“语用原则必须列入教学内容”[17]的初衷当然就是熟识制约言语行为的目的语文化规约,以避免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但这一方面表现不尽人意,陈隽对英语专业生文化习得渠道的调查显示教材的编撰离何自然先生提出的设想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18]。

五、结语

不论是Chomsky的语法能力成长说抑或是语用能力“成长说”,都离不开外部良好环境的培育与导引。因而,通过有效的文化教学、文化移情与体验熟稔目的语文化因子,以及在教材教法中渗透目的语文化因子这些显性、隐性的培养手段都是语用能力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引导习得者锻造良好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1]Dessalles.1998.On Pragmatic Competence[EB/OL].http: //www.infres.enst.fr/~jld/papiers/pap.conv/chomsky. html.2011.

[2]Kasper,G..&Rose,K.R.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M].Mahwah:Blackwell,2002.

[3]戴炜栋,陈莉萍.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

[4]Schumann.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Mass:Newbury House, 1978a.

[5]刘润清,刘思.语用习得的认知特征和影响因素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6]李清平.教学导引对英语学习者的社交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9,(4).

[7]Smith,J.The Acquisition ofPragmatic Competence: Compliment Response Strategiesin LearnersofSpanish[D].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2009.

[8]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6-17.

[9]张文忠.文化流利性、文化失范感与二语文化教学[R].第4届国际社会语言学会议论文.广州,2005.

[10]Inoue,Y.Cultural Fluency asa Guide to Effective Int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Intercultural Com munication Issue 15,2007.

[1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2]毛眺源.语用习得研究理论述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13]Ellis,R.The Study of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4]Nunan,D.Designing Tasks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 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5]李萍.语用模因复制与话语得体语用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2009,(3).

[16]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1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8]陈隽.英语专业学生母语与目的语社会文化差异意识调查[D].长沙:湖南大学,2008.

On PragmaticDevelopment ofSL under CulturalAcquisition

MAO Tiao-yuan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Hunan University ofCommerce,Changsha,Hunan 410205)

A sound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the rigid demand for SL learners to conduct proper speech ac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paper,based on the scrupulousexamination of the mutual promotion relation between pragmatic development and target cultural factors,probesinto the mature progressof the influential factorsof pragmatic development with the support of cultural acquisition under SLA theory,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facilitative effect on pragmatic development by adopting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cultural acquisition strategies.

pragmatic development;cultural acquisition;cultural factors;explicit and implicit strategies

H319

A

1674-831X(2011)05-0106-04

2010-12-10

湖南省教育厅2011年教改课题(湘教通〔2011〕315号)。

毛眺源(1978-),男,湖南平江人,湖南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义、语用及二语习得研究。

[责任编辑:王佳娣]

猜你喜欢

习得者流利二语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外语习得者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语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试论汉语口语句群表达教学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义的习得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流利口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