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011-08-15王诚刚
王诚刚
(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原发性肝癌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而成的癌症,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肝癌具有高度恶性、进展快、侵袭性强、预后差、死亡率高等特点。深入研究肝癌的成因与介入治疗是我国癌症防治的重要课题,也是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但在病理学方面,人类肝癌的发病机制直到今天尚未阐明,所以建立基于人类的肝癌发病机制类似的活体动物模型,不但对肝癌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重要的辅助意义,而且能为肝癌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实验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选取 Wistar大鼠 120只,雄性,体重为150~200 g。以每笼饲养5只的方式分笼饲养,饲养过程光照模式为标准化,喂食方式为自由进食,定期更换垫料,环境适应期为7 d。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建模组及对照组,每组60只。
1.2 药品
注射药品成分为二乙基亚硝胺(DENA),比重为0.95 g/mL,纯度≥99.9%,为美国Sigm公司生产。以0.4 mL二乙基亚硝胺与生理盐水100 mL混合,经过振荡摇匀后,配制成为浓度为4 mg/mL的二乙基亚硝胺溶液,并置于阴暗处保存。
1.3 实验方法
建模组实验大鼠以二乙基亚硝胺溶液腹腔注射,给药剂量为25 mg/kg,每周3次注射,并喂饲含30%酪蛋白和0.05%苯巴比妥钠的饲料[2]。对照组大鼠以建模组的剂量和注射频率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观察实验动物精神状态、饮食状况、被毛变化及体重波动。在实验的第10周进行影像检查,筛查实验大鼠肝脏的肿瘤发病情况。将影像检查结果为阳性的大鼠处死做解剖分析,开腹对肝脏进行观察后,取出实验体肝脏,以10%的甲醛溶液固定标本24 h,将标本切片为2 mm的厚度制成组织片,HE染色镜下观察;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大鼠继续饲养。此后每隔2周进行一次影像检查[3]至第18 周止。
2 结果
建模组大鼠的饮食量随着给药的次数增加而逐渐下降,对于刺激的反应迟缓,外体被毛杂乱失去光泽,体重增长较为缓慢。对照组大鼠正常自由饮食,大鼠反应灵活敏捷,外体被毛柔顺且有光泽,体重增长较快。实验过程中建模组大鼠肝癌发病46只,其中第10周发病4只,第12周发病8只,第16周发病24只。影像检查、解剖及病理结果显示,第10周与第12周动物为肝脏炎症,第16周为肝脏癌肿。对照组动物无肝癌发生。至第18周,建模组诱癌成功率为76.67%(46/60)。
3 讨论
肝癌发病率仅次于胃癌,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中脂肪和酒精的摄入量过高,发病率呈现持续增高的状态。肝癌的死亡率仅次于胃癌与食道癌,在各种癌症致死率中排第三位[4]。20世纪以来,全世界每年的新发肝癌患者约26万,我国的患者占42%左右。且平均每年由于肝癌致死的患者将近11万人,在全球肝癌死亡患者数中占45%。二乙基亚硝胺(DENA)为强烈的化学诱癌剂,其靶器官主要是肝脏。所诱发的大鼠肝癌为肝细胞癌,与人体肝癌的发生过程相似。因为具有良好的专一性和较高的成功率,DENA性肝癌模型迄今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肝癌模型。通过致癌物质可诱发实验动物产生肝癌。与移植性肝癌模型不同的是,此类动物的肿瘤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通过自身细胞的突变、转化和增殖形成的。这种模型在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组织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肿瘤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较移植性肝癌模型更加合适[5]。
相比之前的化学诱发动物肝癌模型,本实验模型有以下特点:a)操作较为简便,药物剂量准确;b)相比灌胃法与饮水法,便于控制二乙基亚硝胺的诱导剂量,能够有效减少模型差异,可控性和可重复性较好;c)模型诱癌周期较短,成癌率较高,本实验18周时成癌率为76.67%。本研究通过长时间多次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建立了二乙基亚硝胺的大鼠肝癌模型,此模型是研究人体肝癌成因及发展的理想可靠的活体动物模型。
[1] 翟钢军.原发性肝癌52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21(17):30-31.
[2] 谢胜学,许戈良,荚卫东.二乙基亚硝胺联合N-亚硝基吗啉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实验病理研究[J].肝胆外科杂志,2008,34(2):35-36.
[3] 杨立娟,齐乃新,赵彩蕾.二乙基亚硝胺诱发SD大鼠原发性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CD68的表达与MRI表现的相关性实验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52(12):51-53.
[4] 李笑岩,白咸勇,刘同慎,等.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改变[J].滨州医学学报,2007,33(6):35-36.
[5] 金星林,千昌石,杜希臣,等.改良法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变模型与病理形态学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41(1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