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ICC血栓性堵管后2种补救措施的比较

2011-08-15吴红英

实用临床医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冲管血栓性完全性

黄 洋,官 亮,邓 薇,吴红英,李 进

(南昌大学a.第四附属医院干部科,南昌330003;b.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南昌 33000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的导管植入术[1]。该技术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且PICC的穿刺点在外周静脉,操作比深静脉置管穿刺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可由护士单独操作,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需长期胃肠外营养治疗患者、危重患者的抢救和肿瘤化疗的患者。尽管PICC技术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它所带来的并发症一直是许多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其中导管堵塞在PICC置管并发症中发生率高达21.3%[2]。笔者对PICC血栓性堵管现象进行了观察分析,并采用不同补救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6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干部科96例PICC血栓性堵管患者,男68例、女28例,年龄48~91(65.70±12.35)岁。其中晚期肿瘤3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5例,脑血管后遗症34例,其他病种5例。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型号均为4Fr,总长度65cm。置管部位分别为左侧贵要静脉39例、正中静脉7例、头静脉2例;右侧贵要静脉36例、头静脉9例、正中静脉3例。置管时间最短5d,最长192d,平均61d。堵管前24h均无经PICC输注脂肪乳、白蛋白、化疗药物、甘露醇等药物史;堵管后经复查胸部X线片排外机械性堵管,并确定导管末端位置正常,即上腔静脉的下段与右心房的交界处[3]。

1.2 堵管的判断

液体经中心静脉导管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min-1以上[4]。如滴速少于50滴·min-1,提示导管阻塞。根据导管受阻程度分为部分性导管阻塞和完全性导管阻塞。部分性导管阻塞表现为有回血,但液体输入速度减慢;完全性导管阻塞不仅没有回血,而且液体也不能输入。

1.3 堵管的处理及分组

将96例应用PICC后出现血栓性堵管的患者根据溶栓方式分为2组。38例采用肝素法(A组)进行溶栓,其中完全性导管阻塞(A1组)15例,部分性导管阻塞(A2组)23例:抽取125U·mL-1肝素钠10mL,反复回抽,使药液充分均匀充满管腔,夹管2h。58例采用链激酶法(B组)进行溶栓,其中完全性导管阻塞(B1组)21例,部分性导管阻塞(B2组)37例:抽取生理盐水10mL+尿激酶10万U进行溶栓,同上法反复回抽,夹管2h。

1.4 疗效的判断

复通的表现为输液通畅,滴速达80滴·min-1以上,且有回血,72h内未再出现堵管现象。堵管成功率=复通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项目

比较2组溶栓成功率、溶栓后72h再次堵管率和溶栓后72h出血性风险。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溶栓成功率

A组中28例溶栓成功,溶栓成功率73.68%;A1组15例中10例复通,溶栓成功率66.67%;A2组23例中18例复通,溶栓成功率78.26%。B组患者中52例溶栓成功,溶栓成功率89.66%;B1组21例中16例复通,溶栓成功率76.19%;B2组37例中36例复通,溶栓成功率97.3%。B组溶栓成功率高于 A组(χ2=4.216 3,P<0.05),B2组溶栓成功率高于B1组(χ2=4.360 3,P<0.05),B2组溶栓成功率高于 A2组(χ2=4.856 2,P<0.05)。A1组与A2组之间以及A1组与B1组之间溶栓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isher确切概率法)。表明PICC血栓性堵管时链激酶法溶栓效果优于肝素钠法,尤其是部分性导管阻塞链激酶法溶栓时。

2.2 溶栓后72h再次堵管率

A组28例已经复通的PICC堵管患者有5例在72h内再次堵管,72h再次堵管率17.86%;B组52例已经复通的PICC堵管患者有6例在72h内再次堵管,72h再次堵管率11.5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5 7,P>0.05)。

2.3 溶栓后72h出血性风险

2组72h内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呕血、解黑便)、咯血、颅内出血、皮肤紫癜情况。

3 讨论

PICC在长期胃肠外营养治疗患者、危重患者及肿瘤化疗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可有效减轻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静脉炎及静脉硬化,减少化疗药物渗出所致的周围血管坏死的危险,同时患者可以自由活动,PICC导管维护方便,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留置时间的长短对于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而言十分重要,而影响留置时间主要的因素是并发症的发生,留置时间最长可达2年[5]。置管期间常出现的并发症有管道感染、管道堵塞、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形成、液体外渗、管道异位或断裂及心律失常。导管堵塞是PICC主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推注时阻力加大,抽不出回血或仅少量回血,影响正常使用而被迫拔管。完全性导管阻塞常见原因有导管内血栓形成、药物性沉积、导管错位、导管扭结或破裂、肿瘤或赘生物外压等;部分性导管阻塞最常见原因是导管尖端形成的纤维鞘,抽回血时回血速度缓慢或无回血,原因在于在抽回血时对导管施加的是负压,纤维鞘因抽吸作用挡住了导管尖端从而阻断了血液向管腔的流动。血管损伤被认为是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6],穿刺置管时或导管尖端的错位均可引发血管损伤。导管作为异物进入静脉,迅速被纤维蛋白和血浆蛋白所包围,紧接着就会产生血小板聚集,进一步发展有可能成为血栓或纤维鞘。导管尖端靠在静脉壁上会对血管壁产生一个持续性的刺激,从而使血管内皮发生剥蚀,潜在性地促使了血栓的形成。PICC导管大多长达60~70cm,直径却只有0.3~0.6mm,易形成血栓,同时导管长期漂浮在血管中,影响正常血流动力学,易形成涡流而产生微血栓,故不宜经中心静脉导管输血、抽血;尽量使用输液泵来输注液体,防止血液逆流。掌握正确的冲管、封管技术对于预防堵管意义重大,应先用生理盐水20mL行脉冲式推注冲管[7],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再用50U·mL-1肝素盐水5mL封管,当肝素盐水注入3mL时,要边退针边推封管液,直至针头退出。每次输液完毕尤其是高分子药物如脂肪乳、白蛋白及化疗药物后均应脉冲式冲管、肝素钠正压封管,并每日定时冲管和每周更换肝素帽。当导管出现输液不畅时,先排除导管是否打折以及体位压迫等机械性梗阻因素,再以20mL注射器回抽或稍加推注,如回抽不成功,应行溶栓。立即注入125U·mL-1肝素钠10mL,反复回抽,使药液充分均匀充满管腔,夹管2h;或用NS 10mL+尿激酶10万U进行溶栓,同上法反复回抽,使药液充分均匀充满管腔,夹管2h后用10mL注射器回抽,见有回血即可。本研究结果显示,PICC血栓性堵管时链激酶法溶栓效果优于肝素钠法,尤其是部分性导管阻塞链激酶法溶栓时。笔者体会:当导管发生完全性阻塞时,溶栓时间长、费用不菲,此时将导管拔除是最佳选择。

PICC置管是一项操作方便、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术,因穿刺点在外周,血管表浅直观,穿刺易定位,置管成功率高。但是PICC的应用也需要多方面的规范护理,规范的冲管和封管在防止堵管方面尤为重要,及时和正确处理导管堵塞等并发症能有效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1] 刘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临床应用状况[J].护理研究,2004,18(4A):584-586.

[2] 王秀荣,蒋朱明,马恩陵.6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回顾[J].中国临床营养,2002,10(2):133-134.

[3] 于跃,郝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定位的研究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1244-1245.

[4] 蒋朱明,蔡威.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81-328.

[5] Miller K D,Deitrick C L.Experience with PICC at 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J].J Intraven Nurs,1997,20(3):141-147.

[6] Xiang D Z,Verbeken E K,Van Lommel A T,et al.Composi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sleeve enveloping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J].J Vasc Surg,1998,28(3):260-271.

[7] 袁玲,叶惠华,叶明枝,等.肿瘤病人PICC插管未到位所致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2):178-179.

猜你喜欢

冲管血栓性完全性
持续空气阻隔法所需输液冲管液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脉络舒通颗粒联合西药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
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术前鼻-牙槽突矫治器对完全性唇腭裂婴儿修复效果的影响探究
高龄及重症心肺疾病患者静脉输入高浓度液体时冲管方法的改良
完全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治疗方法
冲管机加工艺的分析与探讨
完全性尿道下裂者行睾丸精子卵胞浆内注射后妊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