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教材编写的批评与专业课程建设的策略
2011-08-15侯器
侯器
(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 科研处,江苏邳州 221300)
“小学语文教学论”教材编写的批评与专业课程建设的策略
侯器
(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 科研处,江苏邳州 221300)
“小学语文教学论”是师范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然而该课程长期被置于边缘地位,处境尴尬。通过分析现行“小学语文教学论”在教材编写研制方面的现状,阐明了本学科教材编写需要遵循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并提出了本学科的课程教材建设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论;教材分析;课程建设
一、现行专业课教材编写的分析批判
(一)现行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方面的分析批判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本学科教学的本质追求。纵观我国目前已经编就的多套教学论教材,大都体现出鲜明的重视系统理论知识的编写目标,展现出以传授系统教法知识为起点、以知识教学“带动”学生从教能力培养的编写思路以及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编书出发点,因此教材不可避免地带有如下编写特征:
1.理论化、学术化倾向严重
尽管在具体内容的编写上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教材研制多侧重知识维度,属学术中心课程研制思路。
2.脱离师范生学习实际
教材编写者们对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形成过程知之不多,教材的编写倾向于建构本学科完整的理论逻辑体系,脱离师范生学习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3.偏离本学科的课程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编写应服务于本专业的课程目标。作为师范生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承担的任务应是:使师范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素养,核心目标是使师范生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与能力[1]。纵观以上教材,不难发现这批教材大都从向学生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目的出发,较少考虑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因此教材编写难免偏离本专业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现行教材编写体例内容的分析批判
从教材编写体例看,除戴宝云、徐家良等后期编就的教材外,其它教材体例结构大同小异。大体分为三大板块,即基本理论板块、具体教学内容板块、教学常规板块。这样安排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笔者以为它过于强调了各板块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各板块内容间缺少必要的整合),不利于学生在具体内容的教学中动态地学习钻研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而后者才是本学科学习活动的核心与灵魂。除此之外,诸教材在内容编选上还表现出“两多两少”的鲜明特点:
1.理论知识多,教学案例少
在“绪论”部分,尽管诸编者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但总的说来在处理理论、实践的比重时多有“失衡”。无论就教材整体还是就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来说,教材对理论规律的“讲授”都远远超过应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小学语文教育学”类教材,不少已成为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的“翻版”,体系庞杂且学究气十足,使得这类教材的实用性与可读性大为降低。
2.文本研读多,学情研究少
小学语文教学论是研究如何教小学生学语文的一门学科,既然是教小学生学语文,“儿童”自然就成为我们教学中不能忽视的研究要素,然而,诸本教材大都脱离具体年段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具体年段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教材编写中有“书”无“人”的现象比较严重[2]。这种重“本”轻“人”的编写倾向使人禁不住产生这样的疑问:学生是不是不重要?是不是讲好了课文就学会了教书了呢?
(三)现行教材呈现思维方式的分析批判
现行专业课教材内容呈现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三重三轻”,即:
1.重“教授”,轻“建构”
现行教材大多侧重于“如何教学的知识”的内容编排上,采取的是“知识传授式”的教材呈现模式,服务于向学生灌输系统教学知识的目标需要。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材编写思想,与编写者构建完整严密的学科体系的编写出发点一致,但与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目标却相悖。
2.重“推理”,轻“归纳”
与教材“灌输式”编写思路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倾向是,这些教材大都漠视、拒绝“归纳分析”的教材呈现方式:编写者不是从学习的角度考虑选择一些“教学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去思去悟,进而归纳总结出教学一般规律,以此培养锻炼出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是以某一内容为核心,向学生系统地“演绎”某一方面的知识及规律——“推理严密”的灌输,妨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力,制约着鲜活知识的创新和生成,也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这显然与现今我们提倡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背道而驰。
3.重“静态”,轻“动态”
教学是师生之间围绕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少有:情境性、完整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等几个特征,换句话说,教学是师生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个双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任何静止的“解剖”都不足以说明教学的“本质”。而上述教材大多脱离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境去讲如何教学,一味地对教学进行静态的“剖析”,忽视在动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教书,这种做法就好比在射击场上只讲射击原理而不教他们练习实弹射击一样。
综上所述,由于教材编写在指导思想上、内容上、呈现方式上存在诸多的缺失,所以教材在使用中就不同程度上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高分低能、学习被动、实践中缺少创新等,同时也是师范生学了这门课仍然不会教学主要原因之所在。
二、本学科课程目标定位分析及编写启示
教材编写是一个系统,有着固定的编写“流程”。无疑,确定一门学科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学科核心价值取向是编写教材的第一步,也是最最重要的一步,因为课程内容的编选、教材的呈现方式等都要受制于学科课程目标特别是学科核心目标价值取向。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论》这门课,笔者以为编者要特别明确这样三个问题:
(一)本学科的学科性质
综观各文化学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反映型学科,比如生物、历史;二是抽象型学科,比如数学、物理;三是技能型学科,例如语文学科[3]。从学科类型分析,我们以为,“小学语文教学论”主要是着眼于操作能力培养的一门技能型学科。原因有三:(1)作为师范的一门专业课,本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因此其学科教学目标应是培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与能力。这是本学科最核心的教学价值取向。(2)知识教学目标、情感陶冶目标等固然也是本学科教学目标中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应是本学科教学的辅助性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师范生从教技能的形成、技能的发展和良好心理素养的形成。(3)技能型学科能力技巧形成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操作,这与本学科在实践中学的教学特点和规律是完全吻合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以为:小学语文教学论是由语言科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是实践依附性极强的应用理论课程。应用性是本学科最基本的属性[2]。
(二)本学科教学取向
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实际上都存在着一个教学取向的问题,所谓教学取向,是指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总的看法和认识,或者说是教学活动总的朝向、总的路向。教学取向不同,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形态都不相同[4]。本学科教学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取向:一是培养“会教书的人”,另一个是“教给关于教书的知识”。“教给关于教书的知识”其教学目标指向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教学论知识,教学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系统的教学论知识,学习的凭借是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序编撰的教学理论,教学的形态主要是传授,学生的学习形态主要是理解与记忆。而“培养会教书的人”教学目标的指向则是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技巧的形成以及赖以形成技能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学活动的指向是丰富多样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习的凭借既包括能提供学生思考、联想、创造活动的教材,也包括学生课内外各种有形无形的课程资源,采取的教学形态主要有讨论与分析、比较与归纳、思考与创新等——我们以为,从师范开设《小学语文教学论》这门专业课的目的出发,毫无疑问,本学科根本教学取向是前者,也就是说,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会教书的人”,而不是“掌握教书知识的人”。
(三)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取向仅决定了教学活动总的走向,作为教材的编写者还要对本门学科具体而微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地认识。笔者以为,既然本门学科的教学取向指向“会教语文的人”,那么本门学科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指向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其中最核心的素养就是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比较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知识、从事语文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策略、技巧等。从深层次看,理应还包括严谨认真的语文教学态度、从事教研的能力、态度及完善的人格、心智结构等。
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对教学取向的确定以及对具体教学目标的认识分别从“课程层面”“教学层面”和“操作层面”对教材编写进行了“限定”,是理解怎样编教材、编写什么样教材的一把“钥匙”。虽然编写教材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但笔者以为对课程性质、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认识和理解决定着教材编写的思路、体系、结构和内容,制约着教材编写的整体面貌和总体水平,当然也制约着教材编写水平的高低。
三、新时期本学科课程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课程文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和条件。众所周知,新课改下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课程文化的重新建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今天,加快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面向未来的新型课程观念和形态是推进课改的重要举措之一。从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看,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及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课程价值取向,建构能涵盖本学科核心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的课程内容,是适应以理解、体验、参与、合作为标志的课程实施方式的必然,也是新时期课程教材建设的必然选择[5]。
关于一门学科涵盖的教学内容,有人提出三个层面的概念:“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属课程层面的概念,“教材内容”属教材层面的概念,而“教学内容”属操作层的概念,三者既不相同又相互关联[4]。我们认为将三个概念区别开,对我们编写教材特别有启发:
首先,教材编写要在课程建设的视阈与框架下来进行考虑,为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服务。毫无疑问,构建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学科课程体系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为此,笔者以为可以从“课程而下”和“教学而上”两个“方向”进行努力。一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下编写专业课教材,以此革除专业课教材内容单一、品种单一的弊端。比如从横的方面说,可以考虑编写《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功训练教程》、《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技巧与策略》等系列教材,它们与本学科教材内容上各有侧重,训练上互有分工,这样可以满足本学科教学、训练之需要。从纵的方面说,可以顺应“学科教育学”建设的需要,编写出理论、实践比重不同的“分层”专业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本专业课学习的需要。比如,“小学语文教学法”可侧重于实践性和操作性方面,适用对象为专科阶段的在校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论”可以适当增强教学理论性,以满足本科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小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从全面育人的角度阐述语文教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研讨性,这样的教材可以作为小学继续教育教材使用,更适合在职教师提高教学理论素养的需要。二是在课程建设的思维框架之下,赋予学科更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增强学科课程内容的“厚度”,构建多样性的信息搭载形式,实现由学科“教材”向学科“课程”的过渡,实现学科课程建设“质”的跨越。比如本学科教材编写中能否充分吸收师范生的见实习资源和在校学习的各种隐性资源,并将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有机地整合到本学科的教材编写中来,实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增强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从而为教学中课程的二度开发实施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再比如现行教法教材是以传统传播媒介——书本作为信息载体的封闭体系,随着现代教育手段尤其是计算机在教学中普遍使用,很有必要编写以书本传播媒介为主,音像软件媒介为辅,以理论讲授为主,模拟教学、操作练习、实践活动为辅的融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于一体的新型“教材”。新型“教材”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教材单一的现状,极大地缓解现有教材对学生能力训练的不足,对专业课教学将能产生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教材编写与学科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学科教材编写在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也应进行多方面“革新”。一是教材编写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学科学习规律,应大胆借鉴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实现从现行封闭性、讲授型教材向开放性、建构性教材的转型;二是要着眼于教材的教学服务功能,关注师范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完成由“教本”向“学本”的根本转变;三是要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现代教育手段在教材编写形式创新的使用,深层次推进教材内容、呈现方式、使用方式的“现代化”。具体说来笔者以为未来专业课教材应具备如下几个重要特征:
1.以从教技能训练为核心课程目标,兼顾知识教学目标、情感陶冶目标的达成。教材应兼有知识型教材和训练型教材的优点,一方面照顾到本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大力强化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妥善处理传统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能联系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反映时代特征的新思想。重视吸收现代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注意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了解改革前沿的大量的信息,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与意识。
3.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关系。教材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遵循学生从教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体现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和课堂基本的教学规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摩、实践、思考、讨论的机会,藉此引领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发现学习。
4.从教材呈现的深层方式上说,既要强调静态解剖,又要加强动态呈现,既要有理论呈现方式,又注意多给学生精彩的教例和丰富的实验材料,以此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分析、总结、归纳、推理,锻炼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干,同时满足他们体验生活、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内在需要。
5.教材应注意形式多样、版面活泼,文字通俗流畅,图文并茂。教材版式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栏目,如“观摩思考”、“尝试探究”、“信息搜索”、“资源链接”等,以提高教材的开放度,用教材的“召唤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与探究活动。
6.加大有效资源辅助的力度,构建以教科书为核心的“立体”课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材呈现方式、使用方式的“革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更好地发展。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王宗海,肖晓燕.“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改革新思路[J].上海教育科研,2007,(12):66.
[3]章熊.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M].张彬福,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
[4]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6.199.
[5]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5-10.
Criticism ofPrimaryChineseTeachingTheoryCoursebook Compil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major Course
HOU Qi
(Yunhe Branch ofJiangsu Institute ofEducation,Jiangsu University,Pizhou Jiangsu 221300)
The course"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Theory"is an important one in teachers'colleges,but it has been margined for a long tim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coursebook compilation,expounds the requirement of following the course object value orientation in compiling the coursebook,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for the coursebook construction.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Theory;coursebook analysis;course construction
G623.2
A
1674-831X(2011)05-0016-04
2011-05-18
侯器(1966-),男,江苏邳州人,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语文教学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学科教学论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责任编辑:刘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