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辛亥辑史料 为传记开生路①——《辛亥首义百人传》点评
2011-08-15冯天瑜
冯天瑜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书 评
为辛亥辑史料 为传记开生路①
——《辛亥首义百人传》点评
冯天瑜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湖北是声色壮丽的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舞台。
当人们历数湖北近现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时,尤其不会忘记,二十世纪初叶,反清革命运动曾在这个省份风起云涌,省垣发生了结束中国两千年专制帝制的新军暴动——辛亥首义。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只导致改朝换代,并未改变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惟有辛亥革命,破天荒地砸碎了专制帝制的国家机器,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使国体、政体发生改变,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创举。辛亥首义志士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大书特书。
纵观百年来辛亥首义人物传,独立卷本、回忆录、群像传、纪念文集,林林总总,其中贺觉非先生著《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全景式地再现了400多名日知会员、同盟会员、文学社员、共进会员及其他革命志士的业绩。贺先生作古数十年来,海峡两岸又发现了一批新史料,辛亥首义人物传记,有必要也有可能补充与完善。值此辛亥百年之际,由江汉大学杨卫东校长、涂文学教授主编,作家裴高才与邓正兵教授联袂主笔的这套《辛亥首义百人传》,图文并茂,再现了首义风云人物风采。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按照胡适的说法是:“给史家作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这些年来,主编与主笔一直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在策划此书时,裴高才君曾邮来提纲征求我的意见。我的第一感觉是,此书颇有创意。也许是文人相惜的缘故,主笔特将参加首义又书写首义的人物,以及从首义走出的文化巨匠,列为一个重点。在接下来由杨卫东与涂文学教授主持的选题论证会上,我提出了可将“花园山聚会”的代表人物列入等建议,还有学者提出补充刘艺舟、高振霄等颇具特色的人物。高才、正兵二君吸纳这些意见,重新修改提纲。
就其传主数量而言,此次推出的《辛亥首义百人传》虽然不足贺著的四分之一,但其时间跨度延伸了,资料考证更精细了,诸传的内容更丰满了。所列传主囊括了辛亥首义酝酿、宣传发动、拱卫三镇、二次革命与护国护法诸时段的典型人物,而且穿插了尘封百年的数百幅辛亥志士手稿与文物图片。正好与贺著相得益彰。
由于一批辛亥志士迁居台、港及海外,大量史料分散在境外。为了求“真”,作者跨洋过海,到境外搜寻史料,访问辛亥后裔与学者。同时,还寻访辛亥志士故里,查阅方志、宗谱与家传,考析地域文化对传主的影响,不仅掌握了不少第一手图文史料,而且对于勾勒传主的成长史与心灵史有所裨益。
在资料的采证方面,作者力求做到“事信而不诞”。诸如高才君从台湾《湖北文献》中查到:阳夏之战华侨敢死队总队长马超俊先生,曾向黎元洪毛遂自荐,前去游说海军提督萨镇冰一事。大陆早期出版物鲜有记载,我与贺觉非先生合著的《辛亥武昌首义史》也未提及。而马氏所说的时间,又与史书记载有出入,他不免产生疑虑。于是,便致信于我,让我辨其真伪。他在来函中说:
在马超俊的口述自传中,有关他送信给萨镇冰一事,时间与尊著《辛亥武昌首义史》以及其他史料相左,极有可能是马氏把时间记错。也就是说,马送信的时间,应该是他刚刚抵汉之时即11月10日面见萨镇冰(因萨镇冰于11月13日已经离开汉口),而不是汉阳失守马超俊撤退之后(11月28日)。大陆有关史料记载给萨氏送信者,只有余日章、朱孝先和瑞典人柯斯。
我当时是这样回复的:
《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所述送信萨镇冰一事,其人、事可与胡石庵等人提供的记述相对应,故不大可能是马编造的。至于时间相差较大,可能是马氏晚年口述时记忆有误。但材料有参考价值。
事后,我已经将马超俊送信萨镇冰一事,收入新版《辛亥首义史》,供大家赏析。
作为传记,要真正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情真而不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表现辛亥志士的鲜明个性,作者不拘泥于正史的记载,而是结合方志、谱牒与辛亥志士手稿等,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在《蔡济民》里,作者从蔡官田珍藏百年的九角十八星旗入手,从制旗、插旗、换旗、护旗、祭旗,到旗帜的颜色变化与珍藏故事,一一铺陈,颇具可读性。在解读“黎黄陂”时,他首先从其扑朔迷离的身世破题,引人入胜;再谈其坐镇都督府,为号召天下起到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黎与袁世凯勾结,诛杀张振武后,武昌报界演绎的讽刺小说“床下都督”,娓娓道来。把这个半新半旧的人物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在述说陈时首义后弃政从教,毁家创办私立中华大学时,以在家绝食,来描绘其办学决心;当学校历经战乱,“粮道街无粮,米市街无米”时,他宁愿俯首效法武训“行乞兴学”,也要坚持“教育独立”原则。因此被周恩来赞誉为“清苦的教育家”。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这套人物传告诉我们,从乡村走出的知识分子精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亡清必楚”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辛亥首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不论是花园山聚会、科学补习所、日知会、文学社与共进会等革命组织的骨干,如吴禄贞、蓝天蔚、吕大森、张难先、刘静庵、蔡济民、潘康时、蒋翊武与孙武等,还是立宪派人士如汤化龙、范熙壬、刘赓藻等,不是在科考中取得功名,就是留日归来,或是在新学中受到熏陶。有一次,党人蓝天蔚利用在湖北新军任职之便,回黄陂招收了96名新兵,其中就有12个廪生、24名秀才。接下来,这些举人、廪生、秀才和留学生,都成为运动辛亥首义的骨干。
作者长期从事名人传记创作与史学研究,秉持“为文先做人”的理念,常常以谦卑的态度,向专家、学者请益,与传主及其亲属交朋友。对于帮助过他的人,新书出来后首先赠送,逢年过节还要寄发一张贺卡聊表心意,十几年坚持不懈。从而使作品可信、可读,正所谓“为辛亥首义存真,为传记文学添彩”。
也许是心灵相通,当年贺老创作了武昌首义人物传后,又与我合作了武昌首义史;如今,当我与笃勤君重撰《辛亥首义史》时,高才、正兵等又几乎同步推出《辛亥首义百人传》。我想,这既是向辛亥百年的献礼,对辛亥首义志士的纪念,也是对贺觉非先生的追怀。
2011-10-18
冯天瑜(1942—),男,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理 言
猜你喜欢
——武汉市武昌首义中学校本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