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马克思民生思想探微①

2011-08-15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视域民生马克思

王 慧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马克思民生思想探微①

王 慧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视域科学的阐发了民生思想,他对民生的关注不是停留在人道主义之上的阐释,而是诉诸于“武器的批判”。考察马克思在民生问题上的致思理路,挖掘其思想中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能够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马克思 民生思想 当代价值

恩格斯把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定义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既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也突出了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性。在马克思看来,民生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民生的实现过程是人满足生活需要,争取解放、实现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马克思以实践的视域体认民生的本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P56)“全部社会生活”是马克思对民生的一种表达,指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包括人的吃、喝、住、穿与其他一切需要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可以说,马克思以实践的视域开启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民生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与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1](P56)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对民生的考察没有落实到感性活动——实践中,而马克思以实践的视域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关注劳动人民的生存困境和发展需求。

首先,民生是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马克思使用自然科学的术语——“物质变换”来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把劳动实践作为中介与方式,劳动实践使人扬弃外界自然的原始性和自在性,通过对象化活动并运用交换、传递、继承和创新等形式从自然中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劳动实践加工、处理和转化,使自然物具有人的属性,不断的创造出满足民生的需要。

其次,民生是人民群众改善社会关系的实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实现生活的需要,通过劳动而进行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表现的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表现的是社会关系。人作为社会中的人,民生活动就不存在孤立性,而是通过社会关系网链接在一起。这表现在生产活动中,人们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形成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和人际关系。这样,民生的内涵不再囿于物质需要的追求,而是追求在社会关系中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完善。

最后,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实现民生。实践活动是否定性、创造性的活动,即通过对客体不断否定来满足主体的目的。具体而言,人们为了实现民生,通过实践活动并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的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在客观对象中灌注实现民生的目的。

二、民生的出发点: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是马克思考察民生问题的出发点,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存,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2](P31)生活需要作为马克思民生思想最一般、最基本的规定或细胞,包含着民生进一步发展的矛盾萌芽,可以说,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逻辑发展与推演都是以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为中心的。

首先,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人要维持生命体之所需,就必须和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换,获得“民”能够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这一过程由自然界的必然性所决定,即人的自然需要。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人们能够与他人形成广泛的实践交往。这样,人可以扬弃动物式的自然生存状态,使自身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于是,人生活需要的范畴不再仅囿于和生存相关的物质需要的追求,而是包括了人自身发展的社会关系、文化、环境等多种需要,这逐步使民生的内涵丰富起来,也体现出民生是一种始自人本性的合理需要。

其次,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具有历史的规定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现实指出了工人阶级出于对生存需要的迫切渴望,不得不像奴隶般的服从着与他们需要格格不入的社会现实,而随着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社会消灭私有制后,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的对立状况将被取而代之为“共同劳动的产品将由劳动者自己享用,超出他们生活需要的剩余产品,将用来满足工人自己的各种需要,用来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用来平等的享受科学和艺术的一切成果”[3](P81)。

最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具有丰富性与多层次性。一方面,在现实世界里,人有许多生活需要,这些需要因其无限性和广泛性与其他一切动物相区别。另一方面,生活需要具有层次性。他认为:衣、食、住等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在这些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便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其他需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将人的需要分成“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并指出:“生产很快就造成这样的局面: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4](P72)

三、民生的实现过程:人的解放历程的展开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一生的信念,体现了他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眷注。马克思建立自己学说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掌握一种实现自身解放的“批判的武器”,并诉诸“武器的批判”彻底解放。

首先,政治解放是实现民生的必要准备。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革命消灭了人身对封建王权的依附,它把市民社会分割为简单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是个体,另一方面是构成这些个体的生活内容和市民地位的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通过政治解放,劳动人民不再受到封建专制的压迫,成为独立的个人,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应看到,政治解放仅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精神与利己主义欲望的张扬与迸发。所以,马克思在《论犹太人的问题》中说:“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不言而喻,我们这里指的是实在的、实际的解放。”[5](P429)政治解放本身是有限度的,只是为民生的实现做了一个必要的准备。

其次,社会解放提供了实现民生的路径。马克思认为社会解放既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也不同于最终的人类解放。它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阶段,是获得解放的一种方式,这种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只有通过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解放现实的世界。

最后,劳动解放是实现民生的直接条件。“劳动一被解放,大家都会变成工人,于是生产劳动就不再是某一个阶级的属性了。”[6]劳动的解放就是要消灭特殊利益,使劳动变成一种超越利益的,纯粹的民生第一需要,并逐步消灭异化劳动与异化劳动产生的经济根源,消灭产生异化劳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进而实现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劳动。

四、民生的目标: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49)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必须推翻使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一切关系,人们在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满足的条件下,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民生的最终目的。因此,对民生最高价值目标的追求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一方面,自由是人支配、表现自身并使客体必然性为其目的服务的能力。人在认识到束缚自己外部客体的必然性之后,要独立自主地把对外部必然性的认识同自己的目的、意念、信念和民生利益相比较。通过对比、评价之后,个人根据这种认识和评价,独立自主做出选择或决定。之后就是实现其决定的过程:主体改造客体,支配客体,使客体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人民群众在民生的实现过程中,个性自由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每个人在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马克思在当年提到人的全面发展时,虽然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结合。但他也经常用“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P330)或是“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7](P373)来特指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发展,着眼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的是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主要是指人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充分发展与普遍提高。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直接进行讨论。但在他们的著作中,经常把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均作为一种理想目标提出来,体现了民生的价值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可以说,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体现逻辑与历史、逻辑与现实的统一,既具有时代性,又体现出发展性。当前,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应自觉坚持用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深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以“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处理好经济与民生的关系。在把经济发展这块“蛋糕”做大的同时更加公正的分配好“蛋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为民生”、“重民生”、“保民生”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俄]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M].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D641

A

1671-2803(2011)06-0019-03

2011-09-01

王慧(1983—),女,山东济南人,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责任编辑:淡 冉

猜你喜欢

视域民生马克思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