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限定与语义特征
2011-08-15王芳
王 芳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限定与语义特征
王 芳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形式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汉语的超常规搭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结构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从单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名词和意义相对的名词的不对称性两方面论述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对名词的限定以及名词的语义特征。
程度副词;名词;不对称性;语义特征
0 引言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语言中相对稳定的是语法。但是,在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语法也在发生着缓慢的变化。文学、报刊、电视媒体是社会最活跃的,也是最前沿的领域,尤其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进入新时期,随着科技文化的日新月异和中外交流的繁荣,短短几十年间,出现了许多新的语法现象,而且渐渐被大众接受,约定俗成,进入人们的语言交流中。
副词是修饰谓词性成分的,是纯状语性质的。如“非常快”、“很美”、“十分高兴”等等。但是,不断有诸如“非常女人”、“很农村”等词组涌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
①你要批评一个女人的工作,请先表扬她今天穿得非常知性、非常女人、非常有气质……然后再提出你的批评。(中国服装时尚网)
②数着数着,黄晓娟忍不住笑了:“这么多农村戏都找我拍,可能是因为我长相很农村吧。”(东北新闻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发展,新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语言似乎显得贫乏了。通常情况下,形容一女子女人味十足,一般会说她“非常具有女人味”。但是,人们的语言也像当今社会一样,要求简洁明快。于是“非常女人”这样的“程度副词+名词”的形式便诞生了。这种用法以其简洁、形象的功能迅速占有了市场。
1 “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限定
这种结构中的名词,不是静止地、被动地表示指称,而是动态地、主动地描写,具有了形容词的一些特征。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甚至认为是名词和形容词的兼类。虽然观点不统一,但有一点得承认,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语言的不自觉运用。但这种运用并不是毫无依据,而且不是所有名词都能进入这种结构,它对名词的选择具有语义限制。这里,“最上面、最北边”等方位名词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1.1 单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名词
1)抽象名词。“副词+名词”结构中,抽象名词是使用最普遍、数量最多的一类。抽象名词指称情感、意见、概念等抽象事物的,反映了人们对抽象事物的概括理解。如“太幼稚”、“很青春”、“很思想”、“很古典”、“太自由”、“很潮流”、“特知音”等。
③我现在开始弄洋器,很时髦,很贵族的玩意儿,不过其中的学问多多。(施叔青《香港的故事》)
④我家祖上的女人包括我的母亲都是很传统的。(李红《往事回声》)
2)专有名词。一是表示人的专有名词,如“太雷锋”、“十分堂·吉诃德”、“很林黛玉”等。
⑤前几天,莹子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而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失去的同时就是获得,这个观点是否太阿Q了?但我不管。(《青年文摘》1995年5月)
⑥别向他借钱,他很葛朗台。
二是表处所的专有名词,如“很中国”、“很上海”、“很东方”等。
⑦那个男人的模样,很山东,车子上扭屁股一骑一蹬,更山东了。(阿城《回望古城》)
⑧我长得很丑,但本人长得很中国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和苦难都写在我的脸上。(《北京青年报》1991年3月3日)
3)具体名词。如“很女人”、“很官僚”、“很流氓”、“很军阀”、“很妇女”、“很木头”、“很电线杆”等。这类名词都是对一类人或一类事物的统称。既可以代表个体,又可以代表类别。
⑨哪里,你不很男人,很不男人……怎么说呢……我觉得你很少年,你喜欢少年的样子。(刘心武《一窗灯火》)
⑩他很绅士,他实在是很绅士,我躺在床上就只想到了这么一个词。(铁凝《大浴女》)
4)时间名词。如:“很春天”、“很现代”等。
(11)很深夜了,又才从街上回来。
(12)她今天的穿着很春天。
1.2 意义相对的名词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的不对称性
名词中有很多意义相对的反义词组,但是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并不是所有反义词组都具有可行性,它们表现了一定的不对称性。本文以“很+名词”为例说明。
1)意义相对的名词“很+名”结构的对称性。
“很女人”-“很男人”“很城市”-“很农村”
“很沙漠”-“很绿洲”“很东方”-“很西方”
“很现实”—“很理想”“很现代”—“很远古”
在这些一组里,名词涉及抽象名词、专有名词(表人专有名词除外)、具体名词、时间名词,但并不是其中所有的意义相对的名词都具有对称性。
2)意义相对的名词“很+名”结构的不对称性。
“很群众”-“很领导”“很家长”-“很子女”
“很学生”-“很老师”“很朋友”-“很敌人”
在这一组里,名词多为具体名词。左边的是日常使用的,右边的基本上不使用。本文认为,在语言的运用中,尤其是在成对出现的一组概念中,都有一个强势与弱势的差别问题。其中,“群众、家长、学生、朋友”处于强势地位。这种强势与弱势地位的界定不是从现实社会关系角度出发的,而是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心理有关,与人们的认知习惯有关。语言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语言本身,而是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能动的感知与理解,而这连续不断的认知活动逐渐形成了人们的特定社会心理习惯。如在“群众”与“领导”这对关系中,从现实的社会关系看,“领导”具有强势地位。但在“很+名”结构中,“群众”拥有着强大的社会心理习惯基础。这是因为人们对亲民型“领导”具有强大的社会心理愿望。所以,在“副词+名词”这一结构中,符合人们特定社会心理的词语也就占据了优势。
2 “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特征
在“副词+名词”结构中的名词,不论是成对出现,还是单个存在,都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特征。名词的典型意义和功能是指称人和物,在“副词+名词”的结构中,名词不再是指称作用,而具有了描写、限定作用。这些描写、限定作用是由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物的性质来完成的。而这些性质不仅有事物本身的属性特征,还包含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
2.1 细节特征的综合概括
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作为一个整体类别。
(13)他长的很明星。
(14)她是个很传统的女人。
“很明星”是指具有明星的相貌、衣着、气质、艺术禀赋等。“很传统”包含了安分守己、保守、勤快、文静、善良等中国妇女传统品德。这里,名词具有的是概括综合意义,将众多含义集中,使语言更加简洁。
2.2 细节特征的凸显
每一个概念都是由“属+种差”构成的,“种差”就是此物与他物的最终区别。然而,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其“种差”被放大,使人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一点,而忽略其他的特征。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在特定语境中,人或事物的细节特征被具体化、典型化。
(15)她长的很农村。
(16)她这人非常小市民。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在“很农村”结构中,“农村”不再是一个称谓。它包含了许多与农村相关联的事物,以及人们对农村的各种印象。如贫穷落后、文化素质低、乡土气息浓厚、朴实憨厚的村民、安静的农家小院等丰富的信息。然而在具体语境中,“农村”有特定含义。如“他长得很农村”中,指不洋气。而“小市民”则特指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七嘴八舌的性格特征。
人或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典型特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们处于“休眠状态”,但在特定的语境中能够被激活。用名词来指称人或事物,名词便被赋予了所指称人或事物的一些典型性特性。在不同的语境中,当这些名词处于程度副词之后时,这些名词所包含的形容词性典型特征便被激活,且具有不同的表现。如:
(17)他长就一张很西藏的忠厚的脸。
(18)网络这东西,其实很西藏。
同样是“西藏”一词,但它们的语义重心不同。例(17)中,“西藏”侧重的是西藏人特有的脸部细节特征。例(18)中,“西藏”侧重的是西藏历史文化所赋予的神秘色彩。一个突出客观事实,一个突出主观印象。
2.3 附加义的共同认知
在“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所指称的人或物的性质往往由附加义来完成。而附加义具有社会普遍熟知和认同基础。如“阿Q”、“祥林嫂”都是普遍熟知的人物,讲到“阿Q”就会想到他的精神胜利法,提起“祥林嫂”就会想到她反复诉说着自己不幸遭遇,而人们对她也由同情到厌烦的情节。这些都使得表人的专有名词具有了典型表性状的特征。而当这些名词进入交际环节时,其交际目的是否达到,主要在于交际双方是否有共同的知识背景。所以,能够进入“副词+名词”结构中的名词,往往具有普遍的社会认知度。
另外,名词比喻义的认可度也影响着此结构的使用范围。如“木头”除了它所指称的“被砍伐的树木的统称”外,更是赋予了人们的主观理解。这主观理解是人们随着社会实践,对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形成的比喻义。于是在形容人的时候“木头”更多的表达了“死心眼,不灵活”的含义。如:
(19)况齐又长得太奶油了一些,这与岑心目中的铮铮硬汉……相距甚远,岑实在不能够喜欢他。
(20)她很狐狸。
其中“奶油”细腻、柔软、丝滑的特质与人物性格中的白净、腼腆具有很大的相似度。而“狐狸”的狡猾更是拥有强大的社会认可度。
综上所述,“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基础,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试与创新的结果。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后,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研究的对象。从起初认为的不合理到现在的普遍认同,这一现象依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1998(5):368-370.
[3]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J].语文建设,1997(6):15-19.
[4]施春宏.名词的描写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3):212.
The Semantic Features and Restrictions of the Noun of the Structure"Degree Adverb+Noun"
WANG F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w,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 455000,China)
The structure"degree adverb+noun"had been considered unconventional.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re are increasingly common use of the struc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triction of nouns of the structure"degree adverb+noun",the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nouns has asymmetry in the structure and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nouns.
degree adverb;noun;asymmetry;semantic features
H 146
A
1672-2434(2011)04-0057-03
2011-05-31
王 芳(1981-),女,从事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