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在高等教育“通才与专才”现象浅析

2011-08-15邓凤萍宋鸿雁狄娜董仲伟

关键词:专才通才通识

邓凤萍,宋鸿雁,狄娜,董仲伟

(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现在高等教育“通才与专才”现象浅析

邓凤萍,宋鸿雁,狄娜,董仲伟

(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培养目标的“通才”与“专才”就是时下高校提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许多高校提出的“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便是兼顾“通”与“专”的模式。在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应该“通识”与“专业”并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了通才与专才教育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在“通”的基础上要有所“专”,有“一技之长”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通才;专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于2010年5月4日在南京闭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校长论坛主旨演讲中说,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离不开根植于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则在发言中指出,一是大学要为人才质量提高创设高效的成长机制和平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这是大学发展的关键;二是大学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积极的合作和服务姿态,密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寻求一种内外环境有机结合的链条式培养模式。

一、通专兼顾,满足社会需求

前不久我国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才成长”。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用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以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笔者结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及企业的用人选择对“人才成长”进行简要的分析。

3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1%,目前则是24%。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带来挑战。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实际上这个问题亦代表了全社会对当代中国大学及当代大学生的期待。1999年1月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中国的高等教育不是培养一般意义上的通才。

现如今,教育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及其相应的培养模式、素质与素质教育、通才与通识教育,逐步进入或回归我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培养目标中的“通才”与“专才”才被“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所代替。许多学校提出的“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便是兼顾“通”与“专”的模式。随着认识的深入,“通”、“专”关系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不仅涉及学识、能力,还涉及“为学”与“为人”的要求。

应该说,20年前的大学,学校会安排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三次企业实习,即大二的认识实习、大三的生产实习、大四的毕业实习,且后两次实习时间较长。老师亲自指导,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的融贯讲解,使学生在相关专业方面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专才”,一方面可使他们直接充实到企业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另一方面还可充实到高等院校任教,他们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节融会并讲授给学生,这样就可代代传承了。

然而,现时的高校,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实习的机会越来越少,并且时间较短,走马观花,收获甚少,如果毕业生再入高校任教的话,缺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节融会的能力,除了“照搬课本”别无其他。

这样看来,华为公司李杰提出的校企合作建议就比较符合现状。“合作培养人才应该向广度、深度拓展,可以介入到学校的课程设置、乃至人才标准的制定等。企业是学校最好的实践场所,可以与学校开展更广阔的合作,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通专并重,两者互为补充

所谓“通识教育”通常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教育。而“专业教育”则是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或专业学术工作的高等教育。

在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本着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企业用人情况、学生自身素质等出发提出了应该“通识”与“专业”并重的主张。

但是,在我们关注和倡导“通才”与“通识”教育时,许多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似乎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排斥专才与专业教育,这种否定与排斥对于学生、学校与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

其实,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习与素质教育终身化、生存环境人文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人文环境技术化、科技纵深分支细微化、产业结构国际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靠专才。

可以说,“通才”与“专才”都是并存且互补的,只要认识到位,要实现这种模式与目标两者的兼顾并不是难事。同时,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种教育教学方式互为补充。不能以一种否定另一种,这样既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发展。

上海贝尔阿而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与发展经理李海波说,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很少能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但相关的基础还是需要的,比如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等。这几项基础技能企业一般都很看重。

但是在跟学生的接触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研究生写作能力下降严重,尤以理工科的学生在完成实验内容后,要将其实验内容转化为实验论文或毕业论文时就愈发明显,需要将研究成果落实到书面时竟不知道怎么用文字来表述。因此,笔者认为在通识教育中还应加上应用与写作课程。

三、通专辩证,培养复合人才

不过,“通”得有个度,不能太过理想化,因为涉猎面再宽,但在求职时最终起作用的,主要还是跟工作有关的那些技能。从这个角度而言,“专”又是非常有用和吃香的。所以建议大学生,在专业方面多下些功夫。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方面加强锻炼,这样对将来的求职会很有帮助。

“通才”的优势可能是什么都能做,但换个角度来看,“通才”可能只是什么都能做,但什么又都出不了彩。当然选择的余地大,工作机会自然就多,但烦恼也许也会更多。这里干两年,觉得不顺心,马上又换个行业,再从头开始,跳来跳去,最后还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比较起来,那些认定一个方向,从底层干起,一步步积累经验的人,将来的职业发展可能会更好。

站在企业的角度看,“通才”和“专才”都是需要的,因为不同类型的人搭配在一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过具体到某个职位,企业还是倾向于优先考虑“专才”,然后才是“通才”。因为专才可能一直在某个领域发展,无论是专业知识、职业的稳定性,还是工作的效率方面可能都更有优势,适应工作会更快。

笔者通过对企业的咨询与了解,得知“专才生”的试用期短,很快就定岗定位。而那些所谓“通才生”的试用期却较长,一两年还无法定岗,特别是那些以培养“通才”为主的高校的毕业生。亚非牙科集团副董事长梁亚杰所说的“现在的高校毕业生低水平的'通才'多,一专多能的'专才'少”就是所指。

如今常说复合型人才受欢迎,其实对于“通才”或“专才”,并不存在哪个会更成功的说法。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机遇不同,性格也不同,应当根据这些条件,来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不论走哪一条道,只要用心,都可能获得事业成功。所以,是采用“专才”教育,还是采用“通才”教育,都应在“通”的基础上要有所“专”,既要有“一技之长”,更要能融会贯通,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专才教育必须以通过教才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通”实际上就是“专”,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此外,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

大学生初涉社会,创业的起步阶段一定要扮演好“专才”角色。由于工作经验的空白,毕业生们拥有最强劲的优势就是自己的专业技能,而用人单位招收应届生的目的也在于此。求职者只有拥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在专业领域参与实践并做出成绩,才能在诸多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上司赏识,才能最快地提升自己的价值并获得认同,从而为下一步职业发展开辟路径。

总体说来,从引进人才的角度看,社会要遵循“人尽其才”、“因才施用”的原则,不同的行业引入不同的适合的实用的人才,将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使他们“各得其所”,发挥各自的“用武之地”。从人才个人发挥的角度考虑,接受“通教”人才,首先要有“立身”之本,在“百通”情况下,全力攻下一个“最通”领域,这样不仅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也能使自身的“百通”领域有更坚实的基础。

“通才”也好,“专才”也罢,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很难说谁更好、谁最棒。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通才”还是“专才”,只有实现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为本专业服务,也使得自身的发展潜力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G640

A

邓凤萍(196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材料介孔分子筛。

猜你喜欢

专才通才通识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科技型企业专才和通才、交互记忆系统与双元创新关系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通识少年·拿破仑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
通才,时代的召唤
杨通才:无限眷恋无限情
如何驾驭“不服管的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