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科学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例

2011-08-15朱新春

关键词: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科学

朱新春

(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部,安徽蚌埠,233000)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科学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例

朱新春

(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部,安徽蚌埠,233000)

中国共产党人以一贯的科学精神,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步,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过程完全体现这种科学精神。要推动各领域的创新,就要坚持这种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科学发展观的最初提出到正式确立为我们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一个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创立的过程完全符合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中一贯坚持的科学精神。

一、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的重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它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到最终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2003年4月“非典”疫情发生,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首次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在同年7月,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是更进一步的认识。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表述,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作为手段。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正式用于实践。也就是在这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把这一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1]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系统地阐明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要求统一思想,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年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温家宝同志在这次全会上所作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这次全会还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由此从一个政策型的思想观点,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开始成为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不仅重申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且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要求党员干部全面领会和深入贯彻。在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刻,并正式被写进党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一贯坚持的科学精神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一贯之的科学精神,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过四次重大理论创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市场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并结合中国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本国发展经验和发展思想,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化,创立了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四次重大理论创新,贯穿着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精神,正是这种科学精神,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才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从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过程,我们完全能够清晰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所一贯坚持的科学精神。

首先,坚持实践与认识的辨证统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强调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同时,又强调认识的能动性,即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尽管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了解决不同的历史课题,但都完全遵循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四次重大理论创新,每次理论创新都充分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在与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从其理论萌芽到最后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党的十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历时近20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但是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认识深化的过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新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创造。从“三个代表思想”的萌芽到最后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渐成熟的过程。从上述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过程中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也是完全遵循了我们党一贯的认识路线。在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深化的过程中,实践和学习、研究、讨论一直相伴进行,这完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辩证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其次,坚持继承和发展的辨证统一。继承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老祖宗不能丢。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没有改变,是一致的。比如说:初级阶段理论、发展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世界主题等,都得以继承和坚持。不仅如此,科学发展观创立的全过程,是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导下创立的。

同时,科学发展观又是一个新的、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针对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而提出的重大理论思考。尤其是对“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全面总结。不仅如此,科学发展观在总结了我国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借鉴其他国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并吸收世界上一些关于发展问题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一些理论。科学发展观又有很多以前理论所没有的新观点、新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再次,坚持科学态度与理论勇气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创立和发展理论时所表现出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集中表现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过程中,能够正视而不回避问题,能够发现并承认不足,能够主动把问题公之与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就不光肯定了成绩,还用大量的篇幅摆问题、谈不足。这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解放思想的反映,不能解放思想就很难做到事实求是。此外,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态度,还体现在我们党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主动借鉴、吸收世界其他优秀的理论成果。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的理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符合实践发展需要。古人云:“事易时移,变法宜也。”不能与时俱进、墨守陈规就不是科学态度。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完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进行理论创新需要巨大的勇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足以证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毛泽东思想过程中,面对教条主义和保守势力的批判和攻击,体现出了巨大的理论勇气。[2]在十七大报告中就也指出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因为,要对以前理论中不适合国情或时代发展特点的观点、方法等,或抛弃或修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就会受到教条主义者、习惯势力和保守思想等的阻挠或攻击。另外,创新就是要承认现有理论的不足及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承认不足就需要勇气。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勇气,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也充分体现出了这样的理论勇气。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创新过程中遵循科学态度与理论勇气的辩证统一。科学态度是理论勇气的基础,科学态度就是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办事,不盲从、不屈服权威、不教条;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是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一切以皆人民满意为准则。理论勇气又是科学态度的具体反映,就是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实践真理。没有科学态度,就不会对客观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就会违背人民群众的意愿,就是对历史不负责,其认识就是盲目的、随意的、片面的、肤浅的,也就很难有坚持的勇气。如果没有理论勇气,科学认识的成果就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不能被坚持,实质上也是缺乏科学态度的体现。

最后,坚持集体智慧与领袖个人作用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但同时也强调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领袖是无产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和中坚力量,由于他们站在历史潮流的前沿,有很高理论素养,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全局和主导方向,又能够而且有条件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所以无产阶级领袖在理论创新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与此同时,也强调了毛泽东同志个人在毛泽东思想创立过程中所起到的非常重大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既强调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又强调邓小平同志在其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上文所介绍的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过程可以看出,胡锦涛总书记在理论形成、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党的其他领导同志、广大党员和群众,也有重要的贡献。由于集中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不光使新理论具有科学性,也为其最后确立和贯彻落实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也承认人民领袖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科学观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实质上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并已经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深层意识,因此在各项具体实践和认识中会自然地加以运用。由于这种科学精神渗透在我们党的各项工作当中,与各领域具体实践相结合都会有具体表现,所以它很难用语言全面、系统地表述,前文提炼出的几点具体方面,无法涵盖其全部内容。

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推动各方面创新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属性、价值取向和存在方式,离开创新人类就难以生存与发展。在当今全球化深入推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势下,更需要不断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创新、强调创新。马克思曾指出:“创新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清除的观念。”[3]列宁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4]毛泽东认为:“人类总得不断去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5]邓小平也反复强调,要“讲新话”、“走新路”、“掌握新技术,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也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基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第五部分的首要内容,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彻底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然而,创新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的复杂互动过程,遵循着实践发展规律和思维运动规律,不仅如此,创新还是发明或发现与价值洞察力的结合,它要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6]因此,并非任何新思想、新发明、新创造都是创新,国内外历史上有许多“新思维”非但未实现良好的愿望,反而导致了家国败落的悲剧。事实上,创新体现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反映实践发展的要求;二是符合思维运动规律;三是对过去没有的,或者旧事物(认识)的再创造;四是要能产生价值效应,只有这四个方面统一才能是创新。一个新的事物(或思想)是否是创新实质上是创造过程与价值判断的统一。为了实现科学的创新,必须要有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内在意识,时时刻刻保证每一环节都基本是正确的。实践固然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创新不能只靠“试措法”,因为它既可能产生“正价值”也可能产生“负价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是实现创新的重要保证,历史证明凡是反映这一精神的创新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推动,反之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当然遵循这样的科学精神并不能保证出现“完美的创新”,但会是科学的创新,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内核,会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因为,创新本身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和对矛盾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任何一次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过程就是很好的证明。一个创新在其核心内容提出后,还要有一系列具体的外围因素保证其有效实施,否则只能是理论的或实验室的东西,还是不能称之为创新。

我国正处在良好的战略机遇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彻底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7]由于社会实践是复杂多样的,而创新实践更加复杂,每一个具体领域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有具体的、完全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但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一贯坚持的科学精神,毫无疑问对各方面的创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学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学习、贯彻其具体内容,还要学习其创新过程中所坚持的科学精神,并内化到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成为我们各项创新实践的自觉的内在因素。

[1] 李君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EB/OL].(2006-04-12). www.people.com.cn/.

[2] 张洪波.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9.

[4]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8.

[5]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5.

[6] 金吾伦.增进创新的文化自觉[N].科技日报,2008-01-20.

[7]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D616

A

朱新春(1972-),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

猜你喜欢

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科学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八省适应性物理考试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