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渊冲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

2011-08-15

关键词:许渊冲新奇陌生化

林 蔚

(六盘水师范学院外语系,贵州六盘水553004)

许渊冲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

林 蔚

(六盘水师范学院外语系,贵州六盘水553004)

陌生化翻译是借助异域化和混杂化等翻译方法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文本变得“陌生”,以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增加审美快感。分析许渊冲翻译风格中陌生化翻译策略的成功运用,描述了作为译者兼文学创作者的双重身份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其主体性张扬的丰富的翻译艺术技巧。

文学翻译; 陌生化翻译; 许渊冲翻译

一、引言

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他者”的再现及其由此产生对目的语表达性的挑战,构成了翻译具有文学艺术再创造性质的现实。翻译文学的新奇性使目的语受众不断有新的阅读发现,激发他们对文化“他者”的审美兴趣,激活阅读欣赏过程。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力图避免将源语文本归化成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或宽泛化成显而易见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借助异域化和混杂化等翻译方法将译语文本新奇化,以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增加审美快感。翻译文学的新奇性不是为出新而出新,而是译者希望目的语文本受众对源语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奥波亚兹认为,陌生化是文学语言的本质属性,也是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最本质特征,陌生化是艺术性或是文学性的代名词。艺术的手法是“使事物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艰涩,增加理解和感知的难度和时间,因为理解和感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学上的目的,因而一定要加大和拉长[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希尼(Seamus Heaney)在其著作的一节“翻译的影响”中提出:“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使译者确实能够将原作中的差异性传达出来,以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2]希尼将差异性的表现视为“陌生化”的追求。我国翻译研究学者孙艺风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在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里,翻译还应该为译入语注入新鲜的文体风格。在此意义上,轻度的违反规范不仅可以容忍,反倒可能受到鼓励。一般而言,这样的违规行为并非译者有意而为,而是由于在源语文本已经出现了违背规范的情形,在文学作品里较常见,所谓‘陌生化’便是有意识的违规之举……应该在译文中保留这些特征。”[3]

二、陌生化翻译概念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用来描述俄国20世纪初的形式主义诗歌和20世纪40年代德国戏剧中的一些文学现象,是一种被俄国形式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更新换代者所推崇的表现现实的艺术手法。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他的论文《作为艺术的技巧》中正式提出“陌生化”概念,是对雅各布森“文学性”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陌生化意指文艺创作中所刻意采用的新奇的艺术技巧,这种技巧“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4]。“陌生化翻译”的命名基于以下原因:从英语词根alien产生了与其对应的动词alienize。《牛津英语词典》将alien解释为:1.belonging to anotherperson,place,or family;strange,foreign,not of one’s own;2.foreign in nature or character;belonging to somethingelse;of foreign or other origin。据此,这个词有以下涵义:异域的、外来的、非本土的、奇怪的或陌生的。此涵义对应了源语文本的外来性和“他者”文化性。Alienize是指获得异域感受或对新奇的感知过程,使文本艺术性地陌生化和不同寻常化,这种陌生化丰富目的语的诗学和文化。陌生化翻译是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的综合。艺术是对事物的艺术性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这一事物本身并不重要[5]。正如我们在翻译彭斯的诗句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时译为“我的爱人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而不译为“我的爱人很漂亮”。陌生化是一个纯粹的美学概念,陌生化翻译既是文学审美也是社会表征。从审美上讲,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采用艺术手段使目的语文本所述对象变得陌生,加大感知的难度和长度,有效改变审美主体的思维定势,引导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对被陌生化的世界进行审美和判断,获得对文本文学性的认识。陌生化翻译策略中主要采用异域化和混杂化的方法和技巧,即译者将源语文本的诗学特质与目的语中的平行文本的诗学特质等相交流与融合,产生具有新奇性的诗学混杂体。陌生化翻译往往强化了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文学艺术的独特发现和表达,反映和揭示源语文本的现实。

三、许渊冲翻译的“陌生化”处理

许渊冲的翻译体现出其对文学艺术新奇性的敏感,表现在保留源语文本的神韵和形式、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和语言的杂合性,以及对翻译语言表达性的认真探索。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不仅总结了一系列翻译理论,且笔耕不断。笔者对许老的译作每每反复吟哦,越读越感译笔优美、韵味无穷。译者对原著理解精深独到,作为描述译者兼文学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往往充分张扬其翻译艺术技巧,将原作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毛主席的诗句“不爱红装爱武装”,译为“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将“红装”具体化为“涂脂抹粉”,将“武装”具体化为“面对战场”。译文精确深化,提高了作品的可感性,使人们感觉到它,而不仅仅认识它。

又如在译《西厢记·哭宴》中的“西风紧,北雁南飞”时,许老的译文是:

How bitter blows the western breeze!

From north to south fly the wild geese.

汉语文化中,“西风”通常象征着萧瑟与悲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就有这样的象征意义。王实甫在西风之后再加一“紧”字,不但使读者感到风声疾劲,更让人觉得天气无常、人情冷暖。许渊冲用“bitter”译“紧”来描写西风,不但让读者感到风声疾劲,而且有令人痛楚的感觉,一语双关,使原文意境直至读者心中。

再如,《西厢记》第一折《惊艳》二字译为enchantment,从表层结构来看,“惊”的意思为惊讶,“艳”指美人或美人之艳。而从深层结构理解,则为美人使之心旷神怡。enchantment意为心醉、喜悦、陶醉的感觉。Enchantment一词将“惊”和“艳”二字化为一种主观感受到美后的心态。

以上译例可看出,译者通过翻译修辞,使目的语文本所述对象变得陌生,着意制造了目的语文本的文学新奇感,延长了翻译主体和审美接受能力者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引导读者以一种异样、惊喜的方式感知文本的新奇性,最终使读者在观察文本的原初感受中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在审美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增加了审美快感。艺术是自然的美化,翻译是原作的美化。翻译文学也是文学语言,其艺术性已经得到诸多学者的肯定和论证;翻译文学的艺术性构成了翻译文学具有文学性的前提。既然具有新奇性的追求,翻译文学的新奇性是文学性问题,这如同陌生化是诗歌创作的文学性问题和间离效果是戏剧性问题,三者的美均在于文学性或戏剧性显现出来的新奇感觉的艺术魅力。许老的译作中,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出这种文学性的艺术魅力。如译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许老译为“The properway on earth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译文中根本没有“沧桑”,只是提到“盛衰”、“浮沉”,在相对较少的词语里展现出相当密集的言外之力:言者意在言外,译文“意似”更“神似”。辛亥革命领袖黄兴的《咏鹰》最后一句“木落万山空”译为:“Leaves fall and mountains sigh”。原句意思是说树木落叶,雄鹰飞渡沧海,山都显得空了。这里“木”字没有译成wood(木或树木),也没有译为tree(树木),而用了leaves(树叶)。“万”译多数,“空”字译为sigh(叹息),说明空山落叶仿佛发出了惋惜的声音,这样更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译语的表达在读者解读过程中唤起一系列的语境假定,正是这语境搜索或解迷的过程给读者带来了审美的愉悦。

林语堂在《论翻译》一文中说:“一作家有一作家之风度文体,此风度文体乃其文之所以为贵。Iliad(《伊利亚特》)之故事自身不足以成文学,所以成文学的是荷马之风格。杨贵妃与崔莺莺的故事虽为动人,而终须元稹、白居易之文章,及洪昉思与《西厢记》作者之词句,乃为世人所传诵欣赏。故文章之美,不在质而在体。体之问题即艺术之中心问题。所以我们对于所嗜好之作品,无论其所言为何物,每每不忍释手,因为所爱是那作者之风格个性而已。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之义务。”既然是艺术再创造,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许老的翻译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常采用艺术手段使目的语文本所述对象变得陌生,超出了审美接受者的经验,以出乎意料的新奇性突现于读者眼前,造成形式困难,迫使读者正视它,改变对审美客体的机械反应。这延长了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消除感知的自动性,推动其从新的角度“感觉”它,充分把握译语文本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审美过程延长的结果不仅保持了目的语文本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审美距离,而且让审美主体获得对审美客体更深的理解,增强了读者对文本中的异域性、敏感性。

再以许老的另一译文为例:汉武帝的内兄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原诗如下:“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诗流传了两千多年,“倾国倾城”已经成了形容美人的习语,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汉皇思色重倾国”;《西厢记》中张生说莺莺:“怎当你倾国倾城貌!”Giles和Bynner把白居易这句诗译为:

His Imperial Majesty,a slave to beauty,

Long for a“subverter of empires”;(Giles)

China' Emperor,craving beauty that might shake an empire,(Bynner)

第一种“倾国”译成“倾覆帝国的人”,第二种译成“动摇帝国”,有悖原诗之意。许渊冲翻译最后四句如下:

At her first glance,soldier would lose their town;

At her second,a monarch would lose his crown.

How could the soldiers and monarch neglect their duty?

For town and crown are overshadowed by her beauty.[6]

第一行中“倾城”译成“士兵不愿守城”;第二行中“倾国”译成“国王宁愿失掉王冠”;第三行没有重复“倾城与倾国”,而是问为什么士兵和国王都失职呢?第四行答曰:因为城池和王冠比起美人来都相形失色。这种“陌生化”的翻译手法能够使译文读者获得读原文同样的感受,与原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许老的回忆录《追记逝水年华》译为英文:Vanished Springs,译文与原文“和”而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既不成为生硬的直译,也不雷同于平行文本,而是让其处于游离于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之间的地带,将异域特征与平行文本的本土诗学特征相混杂,将习惯性的﹑熟悉的变得陌生和新奇,提高了目的语受众对艺术素材的觉察。按许老自己的话来说是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认为许译的《西厢记》“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1994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许渊冲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在英、美、加、澳等国同时发行,这是该社第一次出版中国人的译作,因为“此书的译文是绝妙的”。许渊冲的翻译在西方如此备受推崇,很大程度得益于采取了陌生化翻译策略,使西方读者对东方世界有了新感受,为西方了解东方文化和文学打开了一扇窗户。

四、结束语

陌生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呈开放状态。不同时期、不同译者、不同作品将刺激不同的陌生化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形成而产生文本的新奇效果。“陌生化”给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研究视角,给译文读者带来的是与阅读原作相类似的艺术体验。不过,陌生化技巧在实践中运用必须适度,如过分强调新奇陌生,则会“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可能使语言变得晦涩难懂,不为读者所接受,这样创作与翻译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1] 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1):14.

[2] Seamus H.The Government of the Tongue[M].London Faber and Faber,1988.79.

[3] 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 (5):3~9.

[4]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

[5] Shklovsky Victor.Arts as Technique[A].Robert Con Davis,Ronald Schleifer.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C].Lee T Lemon,Marion J Reis.New York&London:Longman,1994.264.

[6] 许渊冲.再创作与翻译风格[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74.

Defamiliarization Recurring of Source Text i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L IN We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Liupanshui,Guizhou 553004,China)

Defamiliarizing translation is a means for the pursuit of newness and unfamiliar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By preservation of the foreign element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mixing of the foreign elements with the indigenous featur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this approach renders a target text strange,so that the target readers can keep having new findings and that the target text can increase readers' aesthetic happiness by extending reader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in their understanding,enabling the target audience to re-perceive of the familiar anew.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with good defamiliarization,with its rich translating techniques accounting for the often flamboyant and deviant translations by authors-or poets-cumtranslators are analyzed.

literature translating;defamiliarization translating;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H315.9

A

1674-0297(2011)01-0134-03

(责任编辑:张 璠)

2010-09-27

2009年度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科研课题一般项目“跨文化视角下的许渊冲翻译研究”(编号: 092X130)成果之一。

林 蔚(1968-),女,贵州赫章人,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实践教学与跨文化交流研究。

猜你喜欢

许渊冲新奇陌生化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新奇体验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新奇博物馆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