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合南北之长
——卢思道《从军行》赏析
2011-08-15郭伟
郭 伟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刚柔相济,合南北之长
——卢思道《从军行》赏析
郭 伟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卢思道《从军行》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既刚劲雄健,又清丽柔婉,体现出合南北诗风之长的特色,是北朝七言歌行中思想和艺术俱佳的作品。
卢思道; 《从军行》; 风格
卢思道(535~586年),北朝隋之际诗人。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名门望族,年少即富文才,才学颇重当时。初仕北齐,天保中,举司空行参军,迁员外散骑侍郎、直中书省、待诏文林馆。因性格狂放不拘,口无遮拦,“多所非毁”[1](P1075),“多被谴辱”[2](P1398)。周武帝平齐,授仪同三司,迁武阳太守,隋开皇元年为散骑侍郎,寻卒,年五十二。其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卢思道曾有集二十卷,今大都散佚,唯存诗二十八首,文若干,而使他青史留名的代表作便是其边塞诗《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西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从军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行》本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多描写军旅生活。卢思道《从军行》既继承了古题多写军旅生活之传统,又有自己的发展和创新:变短小的五言诗为七言歌行长篇,把“征夫思妇”结合在一起,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融柔婉轻倩的情调于刚健俊逸的风格之中,对仗工整,用典贴切,较好地融合了南北诗风。本诗总共二十八句,可分三层。前十二句写出征,中十二句写闺怨,最后四句点明题旨。
该诗起调雄浑旷达,一片神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开场气氛很紧张,一下子让读者揪紧了心,产生了强烈阅读下去的欲望。匈奴犯边,北方烽火信号传到长安,皇上马上派遣像汉代飞将李广那样的名将去远征祁连山。“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手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等精锐武器装备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骑着金罩白马的都是豪侠少年。部队精锐,士气高涨,预示了作战必胜的结果。“白马金羁侠少年”化用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之句,语言更为精炼,琅琅上口。“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清晨用“偃月阵”把战略要地占领,傍晚用“鱼丽”军阵击溃追杀敌人,写出了将军精于战术,善于用兵。“左贤”在这里并不一定实指匈奴左贤王,也可借指敌人。“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使用了两个著名的典故。第一个说的是汉代飞将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看到草丛中趴着一个东西,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走过去一看,却发现是块大石头,箭竟射进石头里去了①,暗示出征的将军神勇善射。另一个典故说汉武帝时霍去病打败了匈奴休屠王,缴获了其祭天用的金属铜人,把敌人的宗教神物和民族精神象征都给摧毁②,暗示将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用典贴切、自然。“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写征战的士兵对故乡的思念:这一去到了茫茫无际的漠北天涯,迢迢千里之外的蓟门是我朝思暮想的故乡啊!可见战争给士兵造成的精神痛苦。“朝见马岭黄沙合,西望龙城阵云起”,早上所见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就看到匈奴王廷兵阵如云。时空跳跃性很大,如风驰电掣般来去自如,暗示战争还没结束,匈奴又在集结部队准备反攻,归期又要延长。该层工于对偶,巧于用事,谐于音律,气势磅礴,余味无穷。第一层写征夫出征。
第二层转换角度,写思妇闺怨之情。“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思妇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看到庭中种下的花树已经长大能够攀折了,可她的丈夫还没有回来。思妇触景生情,埋怨丈夫征役时间太长。“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思妇想象丈夫所在地雪花已飘落到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来到了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能穿越的,谁能独自欣赏这百花芬芳下美丽的月色呢?写出了思妇的寂寞难耐及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别离后的时光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思妇的青春年华也已慢慢不再,人老珠黄,见到流水让人倍感心伤。塞外的寒冷使原不怕冷的战马也感到骨头冻伤了,人何以堪?意象刚柔相济,风格清丽哀婉。“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塞外的节令和物候与中原的有很大不同,秋冬的霜雪到了春天也不停息。如今长风萧萧吹过了水面,大雁儿接连不断地南飞而消失在天际,我的丈夫却还没有回来,思妇更加触景伤情,增加了她的痛苦深度。诗人借物抒情,衬托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也从侧面流露了作者的反战情绪、渴望和平的思想。
最后一层表明了诗的主旨。“从军行,从军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一方面可理解为将军作为军事将领,渴望在战争中建功立业,求得功名,而如今匈奴单于已到长安俯首称臣了,仗都打完了,将军不能去求得军功了;另一方面可理解为“将军何处觅功名”?欲战却不能的将军将何处寻求征战以求功名?有反问、讽刺之意,将军为了求得一己功名,穷兵黩武,导致夫妻分散,士兵成了将军猎取功名的工具,批判的矛头直指将军。
这首诗总体上风格刚劲雄健,体现了北人豪放旷达的性格。刘师培先生说:“卢思道长于歌词,发间刚劲,嗣建安之遗响。”[3](P362)此诗即是代表。诗人很重视炼字,如首二句写军情紧急,一“照”一“出”,加上“飞将”之“飞”,使人对所叙事物产生一种急速的动态的感觉。善于动词的运用,如“照”、“出”、“屯”、“逐”、“衔”、“祭”、“合”、“起”、“攀”、“还”、“下”、“上”、“越”、“断”、“伤”等,一连串动词运用铿锵有力,给人一种力量美、音乐美的享受。化用历史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人善用层层渲染推进的方法增强感情力度,激发读者的思想感情。如“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从军行,从军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也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第一层主要写征夫出征,第二层转换成思妇闺怨。每一层也有对比,如第一层“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对比强烈,感慨甚深。
诗人善于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写荒凉的塞外:“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苦寒地气候:“朝见马岭黄沙合”,“冬霰秋霜春不歇”。在悲凉气氛的烘托下,表现征人思妇离别相思之苦,感情真挚,情兼哀怨,内有苍劲的骨力,明代胡应麟也认为“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体气丰神,尤为焕发”[4](P47),的确具有此种艺术美。
与南朝梁陈文人的歌行体落笔常在“思妇”一边不同,如王褒《燕歌行》是他在南朝时所作,是为文之作,边塞意象的堆砌和组合相当厚重、浓密,屡屡以华丽流宕的词语和句式穿插联结,给人烦冗之感;庾信的《燕歌行》“当作于梁朝君臣同和王褒《燕歌行》之时,前半首悲凉慷慨,后半首绮丽轻冶,加起来合成一章。这也可以看作是融合南北文风的最初尝试,但因缺乏生活实感,艺术上不比梁陈其他征人思妇诗高明多少”[5](P238)。卢诗将描写的重心转到“征夫”身上,以关塞苦寒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情实感,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文人“词义贞刚,重乎气质”[6](P264)的特长,也融合了南朝乐府轻丽柔婉的风格。曹道衡、沈玉成两位先生认为卢思道“《从军行》这首诗大约作于北齐文宣帝天保中叶,标志着他的诗才已经成熟”[7](P493),而“孝文、宣武在征伐江淮时,将南朝声乐带到北方,引起一些作者模仿南朝乐府民歌的兴趣”[5](P229)。卢思道其它诗中“湘水”、“桂林”等地名照搬入诗中,同时他又与善于模仿南朝诗文的刑邵、魏收有师友关系。可见他是一位受过南朝诗风影响的诗人,其诗中也透露出南朝软媚绮艳的诗风。钱志熙先生说:“此诗(《从军行》)藻采丽雅,虽沿齐梁的趣味,但从气格上看,明显地表现北歌的尚武精神。”[8](P230)卢思道是地道的北人,诗风刚劲雄健,又受南朝清丽柔婉诗风的影响,体现出合南北诗风之长的特色。
葛晓音先生在论及卢思道《从军行》时,认为这是“他的乐府诗中唯一的佳作”[5](P251),“全诗一气运行而转折多姿,词意苍凉而深情绵邈,虽无艳语,却自有柔婉轻倩的情调隐含在刚健劲逸的气氛中。较之庾信和王褒的《燕歌行》将南方的绮词丽语和北方的荒凉景色交互穿插和相加的办法,卢思道这首诗南北两种风格融合得更为自然,无论是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平都大大提高了一步”[5](P252)。这一评论精准。这首诗通过征夫思妇的忧怨,写出对征戍的不满。诗末,对靠征战猎取功名的将军也予以讽刺,表达了普天下征夫思妇的呼声,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它以七言歌行形式出现,语言清新流畅,气韵和谐,自然之中透雄劲,委婉之中浸悲凉,已初步具备隋以后竞相出现的七言歌行的特色。
注释:
①王利器.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A].史记注释(四)卷一百九[C].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2302.
②王利器.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A].史记注释(四)卷一百十一[C].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2354.
[1] (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唐)魏征,等.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明)胡应麟,等撰.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5] 葛晓音.八代诗史(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6] 杨明,羊列荣.先秦至唐五代卷[A].黄霖,蒋凡.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7]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8] 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Combination of Hardness,Softness,Strengths of North and South Dynastties Appreciation of LU Si-dao's“Joining the Army”
GUO Wei
(Institute of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2,China)
LU Si-dao's“Joining the Army”is full of substantial and rich emotions,having both bold and vigorous style,and elegant softness,reflecting the combined north-south strength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 in the North dynasty's superb ideas and artistic works.
LU Si-dao;“Joining the Ar my”;style
I207.22
A
1674-0297(2011)01-0057-02
(责任编辑:张 璠)
2010-11-12
郭 伟(1984-),男,湖南省湘潭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