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与立的升华*
——解读莱辛民族启蒙思想特性

2011-08-15谢素科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世界主义德意志莱辛

谢素科,黄 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长沙 410205;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湖南长沙 410003)

破与立的升华*
——解读莱辛民族启蒙思想特性

谢素科,黄 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长沙 410205;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湖南长沙 410003)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用破与立的方式推动着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反对德国的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德国的分裂割据,用世界主义来突破各自为政的心理;反对德国社会的法国化倾向,希望重建德意志民族文化。通过这些斗争,他不仅宣传了理性,也给当时封建主义以重创,而且启发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建构起了德意志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使德国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为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破与立;莱辛;民族启蒙思想

十八世纪德国在“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下,国家分裂割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国民被分治在不同的小公国中而没有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的概念,人们的民族意识非常淡薄,加上法国文化对德国的强烈影响,人们热衷于学习法国文化,德意志民族文化荒芜。这样的状况对当时上升的资产阶级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推进德意志的统一,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莱辛肩负起了启蒙运动的重任,他用破和立的方式。批判封建专制和分裂割据,提倡民族自由,为国家的统一而呼喊;批判国人对法国文化的亦步亦趋,着手建立德意志的民族文化,在破与立的过程中,莱辛逐渐形成了他的民族启蒙思想。

一 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自由民主

“三十年战争”后德国各诸侯国纷纷崛起,诸侯国内诸侯主和封建贵族的专制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了扩大诸侯王国的势力,诸侯国间经常发生战争;为了满足封建统治者们的奢靡生活,统治者肆无忌惮地盘剥人民,人们生活非常痛苦,没有人身和言论的自由。在重重封建压迫下和诸侯间战争频繁的背景下,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其缓慢,封建势力牢牢把握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其狭小,资产阶级力量非常弱小,他们只是分散地依附于各诸侯小国的统治,既没有力量统一德国,也无力反对贵族的统治,这种经济地位的低下造成了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安于现状的妥协性[1](P13-14)。

作为启蒙运动旗手的莱辛,高举理性主义大旗,一方面极力鞭笞、批判封建专制,另一方面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封建专制的统治,用民主自由来激发人们对民主国家的向往。莱辛用自己的作品作为向封建专制制度开火的武器。在《好战的狼》、《水蛇》等寓言中,莱辛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侵略好战的本性。他在《鹰》中写到:有人问鹰:“你为什么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他们长大了,哪里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2](P7)可见莱辛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和向往自由平等的决心。莱辛还激发、鼓舞人民反抗封建制度的勇气,如他1749年完成的大型政治悲剧《萨穆埃尔·亨齐》,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至于1749年整个欧洲都为伯尔尼的革命者萨穆埃尔·亨齐受到拷打和斩首而怒不可遏[3](P116)。

《驴和狮子》、《宙斯和绵羊》则叙述、讽刺了市侩小人的虚荣,鞭挞了德国市民阶级苟且偷安的思想。莱辛的这些作品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德意志的现实,启发了德国民众,使他们开始关注德国的封建落后状况,激发人们反专制反分裂的思变情绪。

二 反对分裂割据,用世界主义思想突破国民各自为政的心理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德国经济从三十年战争创伤中逐渐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的生产及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开始觉醒,并产生了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民主,渴望民族国家的统一,渴望摆脱封建枷锁,当然这种声音还很微弱的。但现实是人们分属在不同的小邦国中,没有统一的国家的概念,人们只知道自己是普鲁士的,或是萨克森的,但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都是德意志民族的,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非常微弱,民族意识非常淡薄。这与当时上升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莱辛作为启蒙运动的健将,提出了他民族主义思想的最强音——世界主义思想来抨击分裂割据,号召人们走出各自为政的小公国的藩篱,拥抱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所以莱辛在启蒙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猛烈抨击封建的分裂割据,从思想上启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号召人们走出个人行为的藩篱,用世界主义思想来唤起国人对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的热情,为实现德国的统一而斗争。

莱辛的世界主义思想提倡的是“专制之下无祖国”,他主张,政治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民族国家,只有在民族国家中人的自由幸福、平等权利才能得到实现,而现实却是与之相背离的。莱辛反对封建公国的分裂割据和相互战争,反对分裂;痛斥分裂割据的专制制度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和权力,麻痹了人民为统一的德意志而奋斗的民族意识,扼杀了人们的智慧和才能;他用世界主义来启发人们对统一的德意志民主国家的憧憬,号召人们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国家而奋斗,走出各自的小圈子。莱辛的世界主义思想是与封建割据相对抗的,是对构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的共同体的执着追求,也是莱辛的民族思想的深沉表达。

莱辛最不愿意被人夸为热心的爱国者,他认为,他既不愿作普鲁士的,也不愿作萨克森的爱国者,一切其他想象中的国家,特别是那些封建小国都只是暴政的掩饰,但他是德意志民族的国民。在各诸侯小国和王公贵族分裂割据的德国,莱辛的世界主义不是反民族的,它恰恰是德国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的补充,世界主义的立足点是整个德意志。莱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鼓舞和激励人们走出各自小公国的小圈子来拥抱统一的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突出地表达了他深深的爱国之情。

莱辛的世界主义思想是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最突出的部分,表现了他对社会进行民族启蒙的诉求,也表达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诉求,并深深地感染着当时的人们,让德国人接受了一次民族感情的洗礼,激发了资产阶级改变现状的决心。像路德一样,莱辛的影响不仅在于做了一定的事情,而更在于从灵魂深处鼓舞了德国民族,并且通过他的批判和争论引起了一次健康的精神运动。他代表了当时生气蓬勃的评论界,他的整个一生也就是一次大论战[4](P91)。

三 反对德国社会的法国化倾向,重建德意志民族文化

早在十六世纪,法国文化就已侵入德国,到十八世纪法国文化更是长驱直入德国,此时德国社会尤其是中上层阶级纷纷抛弃、贬损德意志本民族的文化,热衷于接受、模仿法国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在语言上德国对法国的模仿非常厉害,十八世纪以贵族为首的上层社会及国王都以讲法语为时髦,整个德国通行的是法语,书籍的出版、政府法令条文的颁布、中上层的言语交流甚至学校的课堂教学都是用法语,而德语却被列入外国语来学习。连市民阶级知识分子的精华——大学生里面,都存在学习法国宫廷风格的趋势。法国的服饰、建筑和内部装饰及法国宫廷的豪华气派被德国宫廷竞相模仿,法国宫廷矫揉造作的文风也被德国人精心修习。德国文学也受制于欧洲的文学风格与规范,只是欧洲文学中的一个非独立的部分,没有体现自己民族内容的剧本,如十八世纪德国剧院的演出计划中,三分之一是法国剧本,另外有三分之一是法国剧本的改编本。

随着德国市民阶级的壮大和经济的发展,德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开始觉醒,德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强烈地感觉到法国文化已深刻地影响到了整个德国社会,长此以往德意志民族将不复存在。正如莱辛所言,从道德性格方面来说,德国还不成其为一个民族。几乎可以说,德国人不想要自己的性格,德国仍然是一切外来东西的信守誓约的模仿者,尤其是永远崇拜不够的法国人的恭顺的崇拜者[5](P7)。

莱辛充分挖掘德意志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启蒙理性为指导来重新建构德意志的民族文化,而要建立民族文学就要善于批判继承优秀的文学遗产,所以莱辛主张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来对抗舶来文化的影响。莱辛引领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一方面批判社会对法国文化的一味模仿,一方面开始着手建立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来反对法国化倾向。莱辛指出德意志民族过去是伟大光明的民族,现在仍然是这样的民族,德意志民族并不劣于法国民族,法国文化中确实有值得德意志人学习的地方,但唯法国文化马首是瞻是错误的。莱辛把德意志民族视为一个自然的文化有机体,从文化和民族历史的渊源中寻找德意志民族发展所需的动力和理想,着眼于建立德意志自己的文化,来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莱辛认为德意志民族应该根据自己生活习俗创造具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和民族内容的文化,这样德国的启蒙运动就打上了民族性质的深深烙印。

在德意志民族精神严重缺乏,民族文化面临严重危机和即将被异族同化的危险时,莱辛等思想家们的心中升起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危机感。他们从行动上把培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抵御外来异族文化的入侵,视为本民族的头等大事,为民族文化的建立不遗余力地努力着。他们为民族精神的培育奔走呼号,着手重新建构起德意志的民族文化——市民阶级文化。莱辛与其他启蒙思想家认识到,要让当时上升的资产阶级能够壮大和团结,就要在精神上和文化上把德意志民族统一起来,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加强市民阶级的自我意识,培育市民阶级文化。莱辛在1767至1769年间参加了新成立的民族剧院的组织活动,并写下了《汉堡剧评》,这是对德国民族戏剧科学原则的成功描述,为德国建立民族戏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莱辛还强调剧院要为建立统一的德国服务。从此德国戏剧开始具有了民族风格、民族内容。德国戏剧内容开始忠实地再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启蒙思想家们借助民族戏剧舞台来反映德国资产阶级的情感和愿望,对德国人进行民族启蒙。

莱辛在文学理论上强调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民族觉醒,在实践中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品,丰富了德意志的民族文学,努力引领文化界朝着民族戏剧和市民戏剧迈进。在语言上莱辛提倡德语,用单纯的、自然的、日常的语言来代替贵族阶级的华而不实的语言;要求文学内容上平民化,用市民文学代替贵族文学,要求文学反映德国政治问题和市民生活,用现实主义代替古典主义,如莱辛创作的《明娜·封·巴尔赫姆》是第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德国戏剧,《萨拉·萨姆逊小姐》是德国的第一出市民悲剧,在德国戏剧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了新的主人公——普通人[6](P18)。它们和《爱米丽娅·迦洛蒂》等作品一起引导了德国思想界的市民主义大潮,莱辛把反映德意志的市民和市民阶级的日常生活、思想情感、追求和阶级个性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开始关注当时新兴的市民阶级及其要求,推动了德意志市民阶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莱辛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当时的资产阶级的意愿和要求,唤起人们对分裂现状的不满,对自由民主生活的追求,推动了德国启蒙运动向前发展。在莱辛的领导下,其他启蒙思想家们纷纷投入到唤醒德意志民族意识、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化的运动。因此可以说,只有在莱辛出现后,德国启蒙运动才取得了全欧洲的意义。从此,德意志本民族的文化——德国的市民阶级文化开始形成并且有了发展,德国社会中的法国化倾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批判。

作为德国启蒙运动旗手的莱辛,通过批判封建专制和分裂割据,用民主和自由来呼唤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对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渴求,从批判德国社会中的法国化倾向来挖掘德意志的文化传统并进而着手建立本民族的文化——德国市民阶级文化。在这种破坏和重建的过程中,莱辛形成了他的民族启蒙思想,推动着德国启蒙运动向前发展,在德国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使德国的启蒙运动有了自己的独创,而且为后来的狂飙突进运动铺平了道路。

[1][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5]张弘,郭春英.德国艺术家随笔[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

[3][德]莱奥·巴莱特,埃·格哈德.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德]亨利希·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俄]A·B·古雷加.德国古典哲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K21/27

A

1008-4681(2011)04-0065-03

2011-05-12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10YBB080。

谢素科(197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黄虎(1978-),男,湖南汨罗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

(责任编校:简子)

猜你喜欢

世界主义德意志莱辛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媒介化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媒介研究文献综述
李斯特国家主义理念思辨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
开始敲门
20世纪初期中国世界主义思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