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严复《天演论》*
2011-08-15周敏
周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从目的论看严复《天演论》*
周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目的论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可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严复的《天演论》为蓝本,并从选材、语言表达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上来分析和研究翻译的目的性。
目的论;严复《天演论》;翻译
一 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1]。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译者首先要根据原文了解原作的意图和意义,然后通过译文把自己所理解的原作意图和相关信息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但是由于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作者意图及其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语与译语的语篇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也难以一致。因此以莱斯(K.Reiss)、诺德(C.Nord)等为主的“目的论”学者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同时又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并且,译者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改甚至改写[2]。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二 严复《天演论》翻译的目的论分析
严复所处的年代是清朝晚期,晚清时政府十分腐败、软弱无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国人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凌辱,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面对这一情况,有识之士痛定思痛,掀起了一股救亡的浪潮。他们为了挽救愚昧、落后、腐败的中国,呼吁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要求了解、研究、学习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寻求救国之路。
(一)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目的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英文书名直译应为《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的著作。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使东方老大帝国的羸弱暴露无遗。于是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而清政府的软弱以及西方列强的强大,让严复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唤起民族的觉醒,才能够保种救国,于是严复毅然决定翻译《天演论》,以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思想。在翻译《天演论》的过程中,严复在材料选择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目的性。
1.选材的目的性。赫胥黎在《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出,自然界的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而不是万古不变的。严复很认同赫胥黎的观点,并且在每篇之后都通过按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他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本书,唤起人们的救亡图存意识。《天演论》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不变一言,绝非天运”,自然界生物乃至人类自身,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变化,不是万古不变的。第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之间进行“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灭亡。第三,“与天争胜”,图强保种。联系甲午战争之后国家危亡的状况,严复向国人呼吁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汰之公例而亡国亡种。严复在书中强调“只要发愤,变法自强,中国仍旧可以得救,存亡生死,其权仍旧操之于我”,这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人心。
2.语言表达的目的性。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严复并未选择用白话文,而是用文言文进行翻译,虽然这也让他遭受了很多批评,如瞿秋白就批评到:“中国中世纪的末代士大夫是多么可怜,他们是怎么样被新的社会力量强迫着一步一步地抛弃自己的阵地,逐渐离开中世纪的文言正统,可是,又死死地抓住了文言的残余,企图造成一种新的文言统治”。但严复有自己的考虑,他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3]。在严复看来,只有那些士大夫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变革,但是这些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外来事物和思想,为了让他们能够接受新思想,他决定采用士大夫所喜爱的文言文。
(二) 《天演论》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出于特定的翻译目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过程中,采用了包括增词法、省略法、加注法以及采用汉以前的字法和句法等。
1.增词法。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的导言并没有明确的标题,而是仅仅以“Prolegomena I”、“Prolegomena II”、“ProlegomenaIII”表明每一部分的开始。但是严复的《天演论》则在每一个导言之前增加了标题,这个标题是对下文的一个总结。如,“导言一察变”、“导言二广义”、“导言三趋异”等。严复增加一个这样的标题是有原因的,因为士大夫们都习惯看这种形式的文章,所以,为了照顾他们的阅读习惯,严复采用了这种旧例。这样一来,他的目标读者便会很快认同他的译著,换而言之,就是让译著和士大夫们的处境“一致”,即满足了目的论的一致原则。
严复不仅在标题上使用了增词法,在译文中也使用了增词法。在赫胥黎的《导论·十四》中,严复的译著有一句“任其弱者自死”已经把原文意思表达出来了,可是他却又添加了一句“强者自存”;另外一句“驱此后亡者还入其群”也已经原文意思表达清楚,可是严复却又添加了一句“以并畜同牧之”。从翻译角度来看,这两句是完全没有必要了,但是严复添加了这几句,让文言文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有利于吸引晚清士大夫的注意。
严复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增词法不是仅限于个别词汇和语句的增添,他经常加入几个句子或者段落,为自己的翻译目的服务。如赫胥黎在《导论·六》中,设想有一个统治者,在殖民地上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如建设房屋、制备衣物、采取卫生预防措施等。严复在翻译这段的时候,有意增加了司法和国防的内容。因为在严复看来,司法和国防是非常重要的,是统治者应该要特别关注的领域。
2.省略法。在目的论的理论中,原文不再处于不可触动的位置,而仅仅被认为是信息源,译文可以不完全忠实于原文,只要能够为翻译目的服务,译者可以选择相关翻译策略,比如说可以根据需要删减部分内容。在严复的《天演论》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对原文信息的选择性翻译。
其实,我们从标题就可以看到严复对内容的省略,赫胥黎的原书标题是《Evolution and Ethics》,直译过来就是《进化与伦理》,进化与伦理是两个并列的部分,但是严复的译著标题是《天演论》,实际上就只是保留了进化部分,而省略了伦理部分。这是因为严复当时是处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他希望通过翻译来唤起人们救亡图存的意识,因此,他只选择了对自己的翻译目的有帮助的部分。
严复在译文中也有很多省略的地方,《导论》部分有四节没有进行翻译,《讲演》部分则有十一节没有进行翻译。这些没有进行翻译的部分,大部分是由于内容上并不重要,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没有帮助,所以被译者舍弃。严复的省略不仅仅用在整段文字上,有时候有些词汇以及语句都会被他舍弃,当然,这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比如赫胥黎的《导论·十》中有这样一段话“尽管传说中的古贤人……对舆论是多么地毫不在乎,我却还没有这样的运气遇到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贤人,对待敌意的表示能够完全泰然处之……”严复在翻译的时候把这个语句翻译成“或谓古有人焉……吾窃疑而未敢信也”,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严复在这段话的译文中增加了三个句子,但同时却省略掉了“我却还没有这样的运气遇到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贤人,对待敌意的表示能够完全泰然处之”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并不重要,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毫无帮助。
3.加注法。加注法是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又一重要方法。从《天演论》全书来看,几乎每一个独立单元之后都有大量按语,这些按语同翻译交织在一起。这些按语其实也反映出了严复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是译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演论》中的按语,很多都是严复用来解释原文或者是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的。在按语中,严复大量介绍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斯宾塞的《综合哲学体系》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他向国人介绍这些西方科学文化,希望能够挽救民族危亡。同时,他也在按语中加入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他号召中华民族不要甘心做劣等民族,若奋发图强、改革变法,“中国仍可以得救”。
4.采用汉以前的字法和句法。严复的《天演论》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采用了汉以前的字法和句法。他《天演论·译例言》里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4]他选择汉以前的字法和句法,而不用近世利俗的文字,不仅仅因为汉以前的字法和句法“则为达易”,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让译文变得“古雅”,从而吸引严复的目标读者群——士大夫阶层的注意。为了让这一精英阶层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清醒过来,接受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他用汉以前的古雅文体,在这一剂苦药上加上了糖衣。
在严复的《天演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对偶、中国典故、藻饰以及能感受出铿锵的声音效果。如《导言-察变》中有一句“the native grasses and weeds”,严复翻译成“怒生之草,交加之藤”,《讲演·一》中有一句“静者未觉之动也,平者不喧之争也”,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对偶。典故如“今乃以人择人,此何异上林之羊,欲自为卜式,研、渭之马,欲自为其伯翳,多见其不知量也已”。这些汉以前的字法和句法,让士大夫阶层愿意来读《天演论》,从而接触和了解了西方的科学文化,这样就达到了严复的翻译目的。
19世纪末的中国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样的环境让严复产生了警醒国人的念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把一本宣讲进化论的科学书籍翻译成了一篇警世之作。《天演论》在选材、语言表达以及翻译方法上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翻译的目的性,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总而言之,《天演论》实现了严复预设的翻译目的。
[1]邓隽.从目的论管窥严复译《天演论》[J].上海翻译,2010,(2).
[2]李兆军.严复与《天演论》的翻译[J].兰台世界,2010,(3).
[3]王东风.《天演论》译文片段赏析[J].中国翻译,2010,(5).
[4]张丽红,侯倩婷.试论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的影响——以严复译本《天演论》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责任编校:简子)
H059
A
1008-4681(2011)01-0110-02
2010-10-26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08(291)。
周敏(1977-),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语言学、语言与文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