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句式结构对比探析*
2011-11-02吴菽蓉
吴菽蓉
(莆田学院外语系,福建莆田351100)
英汉语言句式结构对比探析*
吴菽蓉
(莆田学院外语系,福建莆田351100)
句式结构是研究英汉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视角。从整体上而言,英汉语言句式结构的主干成份在语序上存在着相似性。但英语句式是以语法为基础的三分结构,汉语句式则是以语义为基础的二分结构。在句式连接上,英语属于重形合的综合型语言,而汉语属于重意合的分析性语言。研究英汉语句式结构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英汉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句式结构;语序;形合;意合
任何一种语言,从宏观角度而言都是综合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符号系统。而从微观角度分析,每一种语言又都是包含语音、语义、句法等各个方面的有机整体。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是语言的内化[1]。因此,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形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构成了各自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也从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近代翻译学家傅雷曾对东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做出了以下归纳:“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述惟恐不周。”句式结构是句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也是英汉语对比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旨在从英汉语言句式上的差异着手,力求为研究英汉语际间的差异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 英汉语句式结构中主干成份语序的相似性
句型是句式结构的主干组成部分。语言学界普遍认为现代英语的句式结构中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P,SV,SVO,SVoO,SVOC[2]。不论是简单句还是多重的复合句,实质上都是通过五种基本句型变化而来的。而且现代英语这五种基本句型的主干成分的语序与汉语的语序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将英语这五种句型的主干部分的语序与汉语相对应句型的语序进行以下比较:
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语基本句型在主干成分语序上存在着相似性。然而,相比较而言,在英语句式结构中,SV的结构占据了更为突出的地位。无论哪一种句型,都离不开SV的基本结构,甚至可以说英语中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看作是基于SV结构的句型,也即其变式、扩展、组合、省略或倒装[3]。
二 英语句式中的三分结构与汉语句式中的二分结构
尽管英汉语句式的主干成分语序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二者在句式结构的划分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语言类型学家Li&Thompson把语言分为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主题显著(topic-prominent)、主语与主题都不显著、主语与主题都显著四种类型[4]。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
(一) 英语句式本质上属于三分结构
在现代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中,句型内部的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从整体而言,这五种句型都符合三分结构的划分。在英语句子中,动词为句子的核心,前为施动者,后有受动者。在对某一事件的完整描述中,动作、施动者和受动者均不可或缺。在SVO句式中,施动者是句子的主语,受动者是句子的宾语,动作则通过谓语动词加以体现。在意义的传达中,SVO句式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情境,体现了意义的完整,是英语句子结构的最典型代表。五大基本结构中的SvoO与SVOC句式显然是SVO句式的拓展形式。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叠合构成双宾语,即是从原先的单一受动者转换为直接与间接两大受动者。补语C是对宾语O的补充说明,OC合称为复合宾语,即是对事件中的受动者做进一步的说明。因此,SvoO与SVOC句式本质上都符合SVO的三分结构。
英语五种基本句型中,SVP句型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在SVP的主系表结构中,系动词本身其实并不表示具体的动作,但因为英语句子中动词不可或缺,所以也就造成了SVP三个部分缺一不可[5]。SV是上述五种句型中唯一可以两分的结构,但在实际运用中,相应的句子并不多见。为了满足三分结构的完整心理,句子表达常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第一,将不及物动词转换为名词,以SVO的句型体现。例如,We walked.常常表述成We took a walk.第二,将不及物动词转化为动词加同源名词的形式。例如,He dreamed.可以转化为He dreamed a good dream.此外,不及物动词后边常常有修饰作用的状语,例如将We live转化为We live in China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实际运用中的三大变化形式表明SV结构仍然需要由三分结构进行表述。
(二) 汉语句式中的T-C结构
与英语不同,汉语句子并非围绕谓语动词扩张而成,而是依赖于字词之间的聚会融合。在句式结构上,汉语也不似英语以语法为基础,强调主谓之间的完全一致性,而是受到中国传统的阴阳对立逻辑的制约,以语义为基础,注重于表现完整的意义[5]。相比较而言,汉语句子的结构显得更为灵活多变、自由松散。国内的汉语学家基于长期对汉语句子深层结构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半数甚至半数以上的汉语句子可以分为主题与述题两个组成部分。主题部分引出话题{topic},述题部分是对主题的进一步说明或评论(comment)。因此,汉语句式结构符合T-C的两分结构。
T-C结构对汉语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诗经》是中国早期的文学精华,其中所记载的诗篇常为四字一顿、八字一句。前边的四个字是引出话题,后边的四个字是对话题的说明。如国人耳熟能详的《国风》中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个典型的话题加说明的实例。汉朝诗歌基本上继承了这一传统,如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唐朝是诗歌鼎盛的时期,形成了五言绝句,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者七言绝句,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话题与说明的部分划分仍然十分明显。在宋词中,字数不再受到或五或七的限制,但T-C结构仍然十分稳定,如《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直至现代的文学作品中,T-C结构的句子依然是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讽刺主观主义学风的名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英语句式的三分结构与汉语句式的二分结构体现了英汉语句式结构的重要差异。英语句子的三分结构以语法为基础,句子结构注重形合,思维结构严谨,强调主谓一致、动宾搭配。汉语的二分结构从本质上而言是语义的,思维方式自由,句子的构成着重于内容上的意合。三分结构与二分结构的差异也决定了英汉语言句子连接上的不同。
三 英语句式连接上的差异
在不同的语言中,句子内部或者外部连接几乎都使用三种手法:句法手段、词汇手段和语义手段。前两种手段称为形合,后一种手段称为意合[6]。著名的翻译学家奈达在《译意》一书中曾经指出:“就汉语与英语的句式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7]英文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
(一) 从连接词看英汉语言的形合与意合
英语句式结构注重句子形式和结构上的完整,因此,形合是英语句子连接中必不可少的形式。在英语的分句与主句、主句与主句之间的连接中,往往使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甚至形容词比较级等一系列复杂的连接方式[8]。但汉语则很少、甚至不使用这些词类。例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按汉语的表述方式就无需用到连接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汉语的诗词中也有十分典型的句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既无动词,也无连接词,但“鸡声”、“茅店”、“月”之间的关系,“人迹”、“板桥”、“霜”的完整情景已经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二) 从句式结构的组成成分看英汉语言的形合与意合
句子结构形式上的完整性是英语句式形合性的另一重要特征。英语绝大部分句子都必须有主语、谓语,及物动词后面必须有宾语。即使没有合适的主语或宾语,也常常要用it、this、that等词来充当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以满足形式上完整的需要。而汉语句式结构强调意合,并不注重句法结构形式上的完整。只要上下文中句义清楚,省去句中的主语或其他成分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比如“It is time to go.”与“I’ll say something later.”这两个句子用汉语来表述就相对简洁得多了,只需短短数字“该走了”、“以后再说”就可以达到完整表述。
尽管英汉语的句式结构中主干成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结构划分及连接上形合与意合的不同,英汉语的句式结构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英语是通过词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的综合型语言,句式上以形合为中心,三分结构环环相扣,严谨紧凑,连接成分一般不可省略。汉语以意合为中心,连接成分恰似尽在不言中,句式结构讲究流洒铺排、疏放迭进。而庄绎传的比喻更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英汉语句式结构上的差异:“汉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根竹子,一节一节地连下去;而英语的句子好比一串葡萄,累累的果实附在上面。”[9]
[1]赵德远.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哲学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2]汪康懋,肖研.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马秉义.英汉语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6]方梦之.翻译理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7]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任晓霏.从形合与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J].中国翻译,2002,(3).
[9]杨丰宁.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简子)
H314.3
A
1008-4681(2011)01-0102-02
2010-09-05
吴菽蓉(1968-),女,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语言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