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孙中山的自由论

2011-08-15

关键词:专制共和孙中山

张 波

浅析孙中山的自由论

张 波

分析了孙中山有关自由的论述和他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反对假共和的革命实践。认为孙中山以“放荡不羁”比拟自由,表明他所说的自由与源自西方的民主自由并不是一回事;他是理论上的自由反对派,而在行动上则是努力为人民争取自由的先行者。

孙中山;自由;政治自由;民主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走向民主、走向现代化的引领者与开拓者,他的三民主义,他的自由博爱思想,他的“天下为公”,时刻激励与鞭策着中国人为民主与自由事业而前赴后继。毛泽东就说过,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其他人都是孙中山先生精神与事业的继承者。

孙中山先生曾多次表示,中国的民主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断努力。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的未来也表示了坚定的信心,即使是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那些岁月,孙中山先生依然用他的生花妙笔和侃侃而谈,为中国描绘出了富强民主文明的宏伟蓝图。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孙中山先生也已经带着无限的感慨和遗憾离我们远去,但时至今日,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依然闪耀着璀璨的人性光芒。他为我们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为我们解决探索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给出了各种解决的方法。因此,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是一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这里,主要对孙中山先生的自由观进行初步探讨。

一、理论上的自由反对派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最核心最重要的是其民主思想。西方的民主思想核心的价值在于自由与平等。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与其相对应的思想内容,因此对自由与平等的理解也不尽一致。

从孙中山先生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人自由状态的一种理解。在他看来,中国人并不是自由不够,而恰恰相反,是自由太多,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他认为,中国是“人人把自己的自由扩充到很大,所以成了一片散沙”[1]148。他把中国的一片散沙的状态归罪于自由的太多太滥。他还进一步把自由同一个中国的老词进行了比较。他说:“我们有一种固有名词,是和自由相仿佛的,就是‘放荡不羁’一句话。既然是放荡不羁,就是和散沙一样,各个有很大的自由。”[1]148这样孙中山先生就用“放荡不羁”代替了西方的“自由”,从而认为中国与西方社会不一样,西方追求民主之所以要争自由,是因为西方人受到中世纪的迫害,缺乏自由,因此需要争取自由,但是中国人恰恰相反,因为自由太多太滥,就像空气一样,非但不需要争取,而且还要进行限制。“所以中国人现在所受的病,不是欠缺自由。如果一片散沙是中国人的本质,中国人的自由老早是很充分了。”[1]154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孙中山是反对自由的。他认为中国所需要的民主只需要争取平等就够了,至于自由,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以限制。

中国人真的是自由太多太滥了吗?表面上看,中国人好像真的很自由,人人都把自己的自由扩充到很大,但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都知道,人是自私的动物,人人都会将自己的自由无限扩张。但是,这种扩张必然会导致自由的重叠。一个人的自由无限扩张的时候必然会侵害他人的自由,而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涉的自然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通过强力解决争端,而最强者将胜出。也就是说,人人都把自己的自由扩大的结果是只有最强者享有无限的自由。在封建社会,这个最强者就是皇帝,只有皇帝是有自由的。有人可能会说,在封建制度国家里也有许多自由,只要你不想推翻皇帝的统治。但我想要说的自由,是指政治上的自由。只要人民没有政治上的自由,就永远不可能真正获得自由。后来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政治自由却没有真正下放到广大人民,而总是把持在那些有权有势的利益集团之手。孙中山先生对自由的理解明显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他的这种错误就在于将政治自由与其他自由的混同。他所反对的“放荡不羁”的自由,与西方的所谓自由不是一回事。

二、实践中的自由先行者

(一)推翻帝制,迈出争取自由第一步

虽然在理论上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人是从来不缺乏自由的,但是在实践中他却为了争取自由而奋斗终身。通过一系列革命运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就是为争取自由而迈出的第一步。

孙中山先生曾将推翻满清政府归结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虽然名义上“民族主义”是反对满族人对汉族人的种族统治,但其实质归根结底却是为了争取自由。这种自由不但包括狭义上的民族自由,也包括了西方民主政治自由的应有之意。他说:“在满清二百六十年的统治之下,我们遭受到无数的虐待”,“他们侵犯我们不可让与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他们压制言论自由”,“他们禁止结社自由”[1]472。通过以上孙中山先生对满清政府的控诉,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压迫,也看到了封建帝制下的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奴役,对人民自由的剥夺。因此,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其实质更倾向于争取民主和自由。孙中山先生也通过武装革命这一方式,用实际行动将自由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

(二)反对假民主,争取真自由

如果说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是孙中山先生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近代民主的第一步,那么反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假共和则是孙中山先生引领中国人民反对假民主、争取真自由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的成功只是打碎了一个旧世界——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是中国却没有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创建一个新世界——虽然沿用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也效仿欧美开议会、制宪法,但却没能够换来人民所期望的民主盛世。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就是以“辛亥之役,流血万里”,只换来“博一人皇帝之雄哉”[1]510。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换来的结果却是戏剧性的改朝换代,共和制外衣下仍然是“一人之治”。孙中山先生为此感到痛心疾首:“呜呼!吾民何不幸,而委此国家生命于袁氏哉!”[1]510当时之中国,虽然摆脱了封建皇帝的奴役,却没有改变自己被奴役的命运,一场革命换来的只是袁某人的黄袍加身。如果说在过去封建帝制时自由只是皇帝一个人享有的特权,那么在当时的中华民国也只有袁氏和他的爪牙才享有自由,而这种自由却是建立在对千千万万民众的专制之上。作为中华民国形式上的主人,人民从未真正拥有过自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孙中山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未有享过共和幸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1]525因此,并非当时引进的西方的民主制度不够优秀,只是由于民主共和的形式与内容的背离,也就是徒有共和制之外形,其核心却是专制的。

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否以及民主程度大小的主要标准。孙中山先生领导民众反对以袁世凯等为代表的假共和真专制,正是从实践意义上将自由——特别是政治自由——推上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时的目的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虽然也是改变被奴役的命运,但这时却多了更多更深刻的东西。孙中山先生虽然表面是反对袁世凯等,但他挥舞的自由大旗却直指其背后的整个封建残余势力。这里的封建残余主要是指思想上的,既包括一些人做皇帝奴役人民的思想,也包括了未觉醒人民的奴才思想。总之一句话,就是摧毁几千年以来的封建流毒,还民众以自由身。这种自由是一种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自由,是一种与封建专制制度完全对立的自由。

三、对孙中山自由观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要正确理解自由的内涵

“自由”这个词虽然中国古已有之,但中国古已有之的“自由”与西方民主自由的“自由”是不能等同的。民主自由的“自由”,是中国的封建集权不能容忍的,即使偶有萌芽,也会被扼杀于摇篮里。孙中山先生以“放荡不羁”来阐释自由,显然是不准确的,这只能误导民众以为我们真的是自由太多,陷入假共和真专制的圈套,也就是精神上的自由给人民,而实际的自由却由少数人享有。

对于“一盘散沙”的批驳,并不能构成中国人民自由泛滥的佐证,相反,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从未真正意义上获得过自由,才使得中国人只晓得如何做奴隶。西方有句名言:若要人民爱国家,国家必须可爱。然而在当时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天下乃皇上的天下,国家是私有的,而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自己无限的私欲。因此整个民族的力量非但不能聚合成为一股能量,相反,个人的私欲却将这种力量转变成一种内耗,而这正是长期专制统治的结果。由于统治的需要,专制国家的皇帝大权独揽,为了防止人民力量增长而威胁君权,专制皇帝采取了通过划分阶级的手法让整个国家的人民长期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民是“一盘散沙”了。

(二)要反对假民主争取真自由

孙中山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反对封建残余,反对专制,是一项艰苦卓绝的长期任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孙中山先生在逝世时会留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此处提到的“革命”,不仅仅是指从形式上摧毁封建旧制度,还包括铲除中国人民思想当中的流毒。“国人因缺乏新思想,放弃权利,国中政权遂为一般强盗官僚乘时而操纵之。”[1]769从孙中山先生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推翻清政府,引进西方民主制度,只不过是迈出了争取真自由的第一步,而认清假共和的真面目,让民众吸收新思想,知晓自己的权利,从而由被动的从统治者手中乞讨自由,到主动的将追求真自由作为己任,却是长期的任务。反对假民主、争取真自由,实质就在于在建立新制度的基础上对人民的思想进行教化。对此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建设分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1]565而这正是孙中山先生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孙中山先生未能亲眼看到中国走向真正的民主自由,但孙中山先生为后世之自由民主描绘出了宏伟蓝图。他一方面通过对假共和真专制的斗争,让广大人民觉醒;另一方面将制度建设与精神建设提到同样高度,双管齐下。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结语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百年的伟人之一,他的思想和事迹都在激励着无数的后继者为着中国的民主与自由而前赴后继。孙中山先生虽然对中国人的自由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但是他的行动告诉世人,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道路艰辛而漫长,那种别人施舍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中国人民只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掌握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政治上的,是一种全面的自由。回首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之时更应该好好探究他们的光辉思想,为我们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提供借鉴。

[1]孙中山文集[G].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编辑:米盛)

D693.0

A

1673-1999(2011)07-0025-02

张波(1985-),男,山东青岛人,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政法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01-14

猜你喜欢

专制共和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共和都市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五族共和"在邊疆的實踐——基於綏遠五族學院的考察
“专制”与“民主”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学会和孩子沟通 别让父爱变“专制”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