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先进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2011-08-15李东晓

关键词:凝聚力中华民族民族

李东晓

中华民族先进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李东晓

民族先进精神的价值突出体现在它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的凝聚作用突出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在培育和弘扬民族先进精神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要把中华民族先进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用中华民族先进精神凝聚人心。同时,在实践创新中发挥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的凝聚功能。

中华民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

一、民族先进精神的凝聚作用

民族先进精神是民族先进文化和民族先进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中最为积极的因子,是对民族发展进步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民族先进精神对民族生存、发展具有最强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用,其价值突出体现在它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张岱年先生认为民族精神有两大特点:一是有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1]。在历史积淀中生发的民族先进精神,能够有效地统合民族成员的目标指向,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奋斗意识,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民族先进精神能够熏陶和造就无数民族精英。这些先进的历史英才人物,用民族先进精神来武装民族成员,进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壮大民族实力,领导民族走向腾飞。

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的凝聚作用,突出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是表现为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力量,呈现出超越现时代的先进性,具有空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人所承载的民族先进精神使民族凝聚力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自然属性”,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增强着民族凝聚力。

二、加强教育引导,用中华民族先进精神凝聚人心

(一)把中华民族先进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民族凝聚力的产生和增强与世代相传的精神教育密切相关。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先进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其成为全民族成员经常性的自觉行为。要把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的基本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同国民教育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教育是中华民族先进精神教育的最基本、最直接和最为持久有效的途径。要将中华民族先进精神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先进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持续进行。同时,要抓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在青少年思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以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给予正面影响。要通过社会教育将中华民族先进精神引入企事业单位和各社区、社会群体中,让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等都能接受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的熏陶和洗礼,沐浴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的光辉,使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真正成为人们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

建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先进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以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先进精神为导向,大力加强宣传舆论工作,不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能够为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在弘扬主旋律、营造舆论氛围方面,新闻宣传舆论部门要把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注重做好理论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先进精神,引导社会舆论沿着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的轨道发展。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社会环境方面,要注重从大众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元素,充分运用大众文化中对思想道德建设有益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使中华民族先进精神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为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充分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的作用,定期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学习,使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和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带头践行中华民族先进精神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的代表者和积极弘扬者,中华民族先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致胜法宝。牢固确立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观,坚持为人民创造政绩,同时大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勤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常兴安民之举,中国共产党才能巩固和深化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执政主题,才能通过自身的执政实践使中华民族先进精神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要确立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观,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坚持为人民创造政绩,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尺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号召他们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戒骄戒躁、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带领群众百折不挠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要注重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党员干部在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先进精神方面的带动、示范作用,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全社会倡导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奋发向上、为国争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在实践创新中发挥民族先进精神的凝聚功能

(一)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邓小平说:“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级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2]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有效发挥中华民族先进精神凝聚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共同的理想追求,民族成员的精神世界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民族凝聚力在实践中也就难以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成员齐心协力、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能够起到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保持高度团结的积极作用。要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就必须在全体人民中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了共同理想,就可以使全民族紧密团结起来,积极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有效地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激发中华民族成员创造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创造热情。

(二)注重提炼中华民族先进精神个性

民族精神是历史的积淀,也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基础。“历史对于一个民族永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靠了历史,才能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精神表现在‘法律’、‘礼节’、‘风俗’、和‘事功’上的发展行程……假如没有历史,他们在时间上的生存,在本身中便是盲目的——任性在多种形式下重演而已。历史使这种偶然性停止。”[3]民族先进精神浓缩了特定民族精神创造的最高成果,民族历史的长期积淀孕育了民族先进精神个性。正是长期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可贵品格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国家的进步,激励着中华民族成员前赴后继、改革创新,不断走向繁荣昌盛。中华民族先进精神个性来自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指示着中华民族将来的命运。在当代中国,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和教育全国各族人民,引导各利益群体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完善社会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时,要向历史与现实的不同文化敞开,从中提炼出中华民族先进精神个性,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关注新实践、新课题、新经验,进行新创造、新思考、新概括,不断汲取新的精神滋养,有效增强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更好地发挥其对民族成员的凝聚作用。

(三)强化全球意识,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先进精神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总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营养,补充自身的不足,从而向着更高的文化层次发展。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吸纳融合,是推动中华民族先进精神前进的重要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交流日益频繁。只有坚持多元融合,积极吸收人类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敢于和善于将自身的精神特质融入到世界精神的发展体系之中,取长补短,中华民族先进精神才能始终处于时代精神的前列,有效地起到促进民族凝聚力增强的作用。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正视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球思想文化激荡中的自主能力和调适能力。要增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和文化消费的竞争力,提高防范外来文化侵蚀与渗透的能力,建设起一个真正能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有共享和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精神家园。要主动迎击“新干涉主义”的挑战,深入剖析和批判“人权高于主权”、“主权优先论”、“文明冲突”等思想观点,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先进精神的时代价值,积极建构后冷战时代“和而不同”的国际“价值共识”,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1]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7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3]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206.

(编辑:米盛)

D64

A

1673-1999(2011)07-0007-02

李东晓(1977-),男,河南叶县人,硕士,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党委宣传部讲师,从事德育研究。

2011-01-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关系研究”(2010FKS00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新时期高校社会思潮的影响方式和引领路径研究”(2010-GH-153)。

猜你喜欢

凝聚力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