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的政党外交与和谐世界构建
2011-08-15宋效峰
宋效峰
新时期我国的政党外交与和谐世界构建
宋效峰
政党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间外交的重要补充。倡导和谐世界建设,为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活动注入了新的内涵。新时期,在继续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指导地位的同时,我国政党外交在理念和实践上都要适应和谐世界建设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为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而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和谐世界;政府外交
政党外交是国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别于传统的政府外交,反映了当下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政党外交是指主权国家的合法政党之间开展的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它是随着政党成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政党政治在世界各国的普及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政党外交的主体与客体都应当是主权国家的合法政党,即各国执政党、参政党、合法在野党以及跨国政党组织。政党外交的性质因相关政党法律地位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执政党之间的交往通常是亦官亦民的性质,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交往则属于半官半民性质,而在野党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民间性质[1]。
在我国,政党外交主要是指由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交往对象总体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目前已涵盖多种类型的政党或政党组织。就其功能地位而言,政党外交与政府外交、民间外交等其它外交形式交织融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外交对于国家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铺垫、补充和促进作用,无论是对于国家关系的建立,还是对于国家关系的维持与发展,政党外交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当前,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的作用,要求政党外交工作把国内执政理念与我国的外交理念衔接起来,积极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党际关系的内涵,也为新形势下我国的政党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当前我国政党外交与和谐世界构建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我国政党外交的指导思想与和谐世界理念的一致性
一般地,政党在其对外交往特别是与其他政党进行交往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政策取向或价值判断。就我国的政党外交而言,中共十二大所确立的“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等四项原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基础。它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即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倡导的革命外交理念向第二代领导集体所确立的“和平外交”“发展外交”理念转变。这种转变,在根本上取决于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身份的不同界定。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把自己视为一个革命党,未能及时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上来,逐渐成为一个领导建设的政党。目前,仍然面临着向执政党角色进一步转变的历史任务。与这种角色转变相适应,政党外交的指导思想也会不断地调整和充实,从而适应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
为了适应国际格局转换背景下我国总体外交工作保障和平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政党外交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尊重当代被广泛接受的国家外交的基本原则,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在对外交往中做到超越意识形态开展合作,谋求与相关方互利共赢的结果[2]。
面对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全球治理进程在新的世纪里得到更加深入的推动。尽管政党外交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可能会对国际合作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在日趋多维和网状的全球治理结构中,侧重于参与、谈判和协调的政党外交仍然不失为一种“软治理”形式。尽管与政府间机制相比,政党外交机制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但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确定全球治理议程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全球治理模式。例如,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党国际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双方还曾于2009年5月共同举办“可持续发展问题研讨会”。我国的政党外交不仅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还尊重世界政治的现实,尤其是政党政治的多样性和政党格局的多样性,注重通过党际关系来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在具体层面上,中国共产党与有关外国政党通过务实的对话交流,磋商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促进我国各项外交目标的实现,从而服务于新世纪中国的和平发展大局[3]。
“和谐世界”作为当前国家层面上的新外交理念,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情和世情的最新发展特点,对我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性发展。“和谐世界”关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构想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和平与发展的普遍愿望,符合未来国际政治的演进趋势,业已成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产品。胡锦涛2005年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不久之后,“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成为这两个新兴大国的共识。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峰会上,胡锦涛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内涵。这一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利益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政治基础;各国共同繁荣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经济基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构建调整国家间利益关系并使之和谐的国际机制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4]。
在逻辑上,“和谐世界”构建还包括向“和谐地区”层面上的延伸。在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胡锦涛提出要将本地区建设成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之后,“和谐地区”概念被应用于更为广大的亚洲或亚太地区。2006年6月,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胡锦涛提出建立“和谐亚洲”倡议。2006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峰会上,胡锦涛提议构建“和谐亚太地区”,并被写入会议的主文件《河内宣言》:“我们承诺努力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在2010年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峰会上,胡锦涛重申中国将与各方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和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亚太”。
“和谐世界”已成为当前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内涵,它体现了我国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凝练的对外战略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再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安全观和睦邻外交等政策,它们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关系出现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提高我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适用范围,促使政党外交继续拓展交往对象并丰富交往的层次和内容,从而使新时期我国的政党外交更为立体和全面。
当前,我国政党外交的指导思想与“和谐世界”理念的一致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和谐世界”应是一个民主的世界,在其建设过程中国际关系需要不断走向民主化,国际事务也应由各国平等协商。这就要求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反对某些大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球性多边机制的改革。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国家之间所应遵循的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党际关系所应遵守的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复杂挑战,不同国家的政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交往,推动地区和全球层面上的各种国际合作。
其次,“和谐世界”应是一个包容性和多样性的世界,它倡导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国家之间的和睦、合作与共赢,避免冲突性的零和博弈。全球化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国家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在很多问题上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可以说,构建和谐世界是在全球性问题凸显条件下加强国际治理的需要,合作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共同挑战的理性选择,这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提出了比以往更为迫切的要求。在这个层面上,不同类型政党之间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务实合作,与和谐世界建设所要求的不同类型文明、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合作共进的精神是相通的。
第三,“和谐世界”应是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世界,它关系到全人类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共同利益。为此,国际社会各个成员需要积极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在联合国等相关机构主持下,进行各种层次的多边谈判与协调,并付诸于切实的负责任行动。这同时需要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克服民族国家和党派利益的限制,拓宽彼此之间的合作领域,以全球视野来参与上述各个层次的国际环境治理。
二、“和谐世界”视域下我国政党外交的丰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参与不断加深。尤其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中的多边主义取向进一步加强,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全球化。进入新世纪,中国所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要求自身与国际社会进行更为深入的互动,以实现中国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和谐共进。相应地,我国政党外交的总体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将党际关系置于国家关系的总体布局中,以灵活、务实、多样的对外交往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积极配合我国政府所倡导的和谐世界和和谐地区建设。面对纷繁复杂的交往对象和交往领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拓展对外交往面,从单纯的政治交往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其他领域扩展,并且使政党外交不断走向制度化。在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同时,我国的政党外交还积极参与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5]。下面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合作共赢方面所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党的关系。目前,已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建立了关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例如在非洲,中国与一些民族主义政党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反殖民化运动中就已经有接触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双方关系更是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随着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尊重非洲人民所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与非洲国家的民族民主政党发展务实关系,谋求互利双赢。
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战略依托。为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政党的关系,致力于创造睦邻友好、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在南亚地区,与包括印度国大党、巴基斯坦人民党、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等在内的重要政党发展关系。在东南亚,随着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马来西亚巫统、柬埔寨人民党以及奉辛比克党、泰国民主党、印度尼西亚民主党、菲律宾民族主义人民联盟等东南亚国家主要政党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在东北亚,中共与“统一俄罗斯”党、蒙古人民党、韩国大国家党、日本自民党、日本民主党等政党开展的交往,也有助于增强相关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推动东北亚次区域的合作。在中亚,中共与哈萨克斯坦“祖国之光”党、土库曼斯坦民主党、塔吉克斯坦人民民主党的交往已实现机制化,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全面开展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合作关系,营造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上升,发达国家的各类政党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与中共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按照“超越分歧与差异,寻求理解与合作”的方针,以开明开放、平等对话、互利合作的建设性态度,与欧洲、大洋洲、北美等发达地区的各类政党广泛往来,努力寻求共同点和利益的交汇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共与发达国家政党的关系,已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其典型代表就是中共与欧洲各国社会党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发达国家的中右政党以及绿党等新型政党,也开始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往来[6]。
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同时保持、恢复和发展同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保持着良好的交往,例如朝鲜劳动党、越南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这推动了新时期中朝、中越、中老关系的稳定发展。
政党外交讲求实效、前瞻性调研、基础性工作的特点尤其适用于未建交国。中国共产党也与这些国家的有关政党积极进行接触,为国家关系的最终正常化创造条件。此外,中国共产党与国际政党组织的关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当前社会党国际把中共视为一支有重要影响的世界性进步力量,是社会党国际在推动国际新秩序构建、完善全球治理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伙伴。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政党或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友好交往及联系,一个以各国主流政党和国际政党组织为主要对象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政党外交新格局基本形成[7]。
三、结束语
中国是足以影响国际格局转换的新兴大国之一,而中国共产党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过程中都负有重大责任。中国共产党所开展的活跃的对外交往活动,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本地区和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利益,积极配合推动符合我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利益的和谐地区与和谐世界建设。在精神层面上,新时期我国的政党外交在展示成熟、自信、开放的社会主义大国执政党形象的同时,更有必要针对一些国家存在的“中国威胁论”,进行扎实、细致的工作,积极参与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国家的外交软实力,把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
[1]周余云.论政党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7).
[2]李宏.论政党外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山东社会科学,2010(1).
[3]刘爱华.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创新与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夏立平.论和谐世界的内涵[J].当代亚太,2007(12).
[5]余丽.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实践之路与理论创新[J].中州学刊,2010(2).
[6]钟廉言.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交往[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7]王家瑞.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J].当代世界,2008(12).
(编辑:米盛)
D27
A
1673-1999(2011)07-0001-03
宋效峰(1973-),男,山东蒙阴人,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法学院副教授,从事国际政治研究。
2011-02-18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纪念建党90周年)“新时期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研究”(10JDJNJ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