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译论中主体间性思想之探究

2011-08-15姜培培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译学译论哲学

姜培培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中国译论中主体间性思想之探究

姜培培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研究出现了间性思维,主体间性从哲学层面引入翻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主体间性的早期萌芽,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译论,也明显带有主体间性思想的印记。主体间性的现代性,给中国译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中国译者在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精髓的同时,应适当结合主体间性的现代意义,为中国译学找出新的发展契机。

译论;天人合一;主体间性;传统

一、引言

20世纪中期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研究出现了颠覆传统的变化。解构主义者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的思想,认为翻译就是“在永无休止的分析中摆弄相似与差异”[1](P209-212),“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这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2](P250)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由传统的“模式-复制”变为平等互补关系。从此,翻译研究出现了反传统的间性思维。

间性思想蕴涵在中西古老的文化基因中,但真正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理论术语,最早是德国现象学哲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的,后来其他哲学家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也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但国外很少有学者针对其作系统的论述与研究。但这恰恰引发了我国译界对翻译主体间性问题的探讨,有人认为翻译研究应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最早把主体间性运用到翻译中的是吕俊教授,在《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2000)一文中,其研究思想已开始倾向于将翻译过程视为译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杨恒达在《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一文中,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讨论了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读者,以及译者与文本所描述人物之间的关系。许钧在《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一文中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视界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作者、译者、读者之间关系和谐的可能性。陈大亮在《谁是翻译主体》和《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中强调,翻译的主体间性除了指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外,翻译的学科性质、翻译的方法论、翻译的过程三个方面均具有主体间性的特点,并指出主体间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建构意义。中国学者为什么如此敏感地关注这一领域,这恐怕要从源远流长的哲学和译学传统说起。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间性

(一)中国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

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天人合一”指的是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中国哲学认为认识主体与客体通属宇宙大全,主体若从客体中分离出来,客体就不是完整的客体了;宇宙大全也不再是整一的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郭象解释说:‘人以言一,而一非言也,则一与言为而矣。’讲的就是不可作主客体分离的哲学意识。”[3](P112)既然认识的主客体是统一的,那么认识主体是如何开展认识活动呢?这就根源于人们对“中和”的态度上。“中”说的是不偏不倚的本质,“和”说的是“化”的过程和结果,也指化合后的融合状态。“中和”就是差异、异质元素、多元材料的和合化生,从而使原来的矛盾在融合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或境界。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为作为主体的个体提供了一种开放、主动、民主的生存样式,也生动地体现了中国远古文化对“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4]之和合意境的艺术追求,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朴素的主体间性思想。可以认为,“天人合一”是基于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是主体间性的表现,也是中华美学的根本性质。

(二)中国译论中主体间性早期萌芽

张柏然、张思洁认为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中国译论中就表现以中和为主、讲求和谐,尚化实为虚、讲求含蓄,重感性体悟、讲求综合[5],从而出现了梁启超有关唐玄奘翻译造诣的论述“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6](P62),这是中国翻译传统概念的一大特征。所谓“圆满调和”即哲学上的“和合之境”。“道”就是翻译,“极轨”意思是高的准则、完美境界。

中国译学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体现了主体间性的思想。直译,翻译的标准主要表现为“信”;意译,标准上更接近于“美”。如何协调直译、意译两者的矛盾,笔者认为应该是两者矛盾张力的平衡点。梁启超评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中有一段很中肯的折衷调和论:

道安大弟子慧远,与罗什并时,尽读其新译。故其持论,渐趋折中。其言曰“譬大羹不和,虽味非珍;神珠内映,虽宝非用。‘信言不美’,有自来矣。(此言直译之缺点)若遂令正典隐于荣华,玄朴亏于小成;则百家诡辩,九流争川;方将幽沦长夜,不亦悲乎?(此言意译之缺点)……则知依方设训,文质殊体。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大智论抄序)此全属调和论调;亦两派对抗后时代之要求也[6](P62)。

罗什实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比较圆满的直译与意译的“折中调和”。至唐代的玄奘,这一思想已发展成熟。“我国后世的翻译主张,也都没有脱离圆满调和或和合调谐的传统主旨”[7](P52)。严复的“信、达、雅”三元调和论;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论如是。我们可以从中国译论中窥见主体间性思想的萌芽,那就是在凸现译本间文化差异的同时,提倡平等、和谐、对话、多元、互动和融合的翻译观。

三、主体间性的现代含义对中国译学的启示

(一)前主体间性向现代主体间性的转变

中国古典主体间性思想不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它只能属于前主体间性,即把自然和社会当作主体(自然被人性化),注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有自身的传统特点:第一,中华哲学的主体间性具有不充分性。由于个体没有独立,主体性没有确立,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主体间性也必然是不充分的。第二,它是在主体性没有获得独立和充分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主体间性,这种传统主体间性思想必然要解体,先被主体性所取代,再向现代主体间性转化。第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情感关系,而不是认识关系。但前主体间性的“中和”观念所包含的时代价值,已经在世界文化圈的哲学思想中绽放新的理论光辉,散发出时代的气息。

(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思考

间性思维蕴含在中西古老的文化基因中。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向是: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天人合一),主客二分,二者统一以至更高级的主客统一,中西方哲学都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的,受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翻译研究也表现出这种趋势。

翻译首先是跨文化性质的,两种文化主体有其共同性、差异性、整体性。翻译的顺利进行要求提倡互补意识,用互补代替对立,在相互融合中寻找新的契合点。中国翻译理论要有其自身的特色,以相对独立的文化主体为基础。如朱纯生所说:“以中国语言文化现实为一个立足点的中文翻译研究,‘中文特色’是其研究的出发点(而非终极目标),以其独特的出发点融入体系间的互动研究的主流,从而在整体(通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也是它在发展过程中能为国际译学作贡献的特质之一。”[8]中国译学是以汉语语言文化为基础建立的,必然会有汉语文化的特征,但如何使其具有现代性,就出现了传统的定位问题。传统译论要在当今译学建设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做好现代转换,使古代译论的一部分面向现代。现代转换就是以古代译论为母体和本根,认识并研究中西译论的不同,把其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与当代译学理论在内涵方面有共通之处的概念及有普遍规律性的成分清理出来,赋予其新的思想、意义,使其与当代译学理论融合。中国特定的时空条件和历史连续性决定的翻译传统,是中国翻译学的基本特色之一。西方译论是建立在西方的语言特点基础之上的,它的一套理论在中国并不完全适用,我们要根据本国的语言文化,构建出具有本国特点的译学理论。

四、结语

中国传统哲学与译论中的主体间性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特色之一,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突破口之一。中国学者提出在翻译研究中引入主体间性的理论,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确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的尝试,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更有助于提高中国译学在世界翻译中的地位。西方翻译理论是根据西方的翻译传统和实践建立的,虽然它对翻译学的建设有积极的贡献意义,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西方的理论只有放在西方世界才具有生根、发芽的土壤,植入东方这片迥然不同的大地上,很多理论就会“水土不服”。东方有东方的传统,东方的翻译理论只有在坚持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精华,才能打造出符合东方的翻译理论。“世界翻译学”不是虚拟的翻译学,它是各民族翻译理论的整合与交融,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门“世界翻译学”必须包括中国翻译理论,就像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要由中国文学家创作,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史要由中国人书写一样,这是中国译界献给“世界翻译学”的一份厚礼。

[1]Tytler,Alexander Fras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A].New York:Garland,1997.

[2]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韩书堂.“中和”与“主体间性”[J].齐鲁学刊,2006,(1):28-30.

[5]张柏然,张思洁.翻译学的建设:传统的定位与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89-91.

[6]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8]朱纯深,走出误区踏进世界——中国译学:反思与前瞻[J].中国翻译,2000,(3):14-17.

On Intersubjectivity About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JIANG Pei-pei

(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deconstruction,intersubjectivity has arisen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d it hasbeen used in translation theory.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budding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put forward by western scholars,and the Chinese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y with the impact of this philosophy has been with the imprint of intersubjectivity.The intersubjectivity made by western philosophy gives the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translation studies,and the modern meanings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bring about the vigorous life for Chinese translation.The Chinese translators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at the same time,combine with the modern meanings of intersubjectivity to find the new wa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development.

translation theory;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intersubjectivity;tradition

H0-06

A

1009-9735(2011)06-0126-03

2011-01-14

皖西学院2010校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WXSQ1002)。

姜培培(1982-),女,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译介学。

猜你喜欢

译学译论哲学
朝鲜朝官方对南戏《五伦全备记》的接受考——以译学汉语教材的选定为中心
国内译学词典研究述评(1988—2018):成就与挑战
中国译论通史研究:重识与重写
——黄忠廉教授访谈录
第五届“理论翻译学及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通知
菱的哲学
一种译学理论创新:口译的译后模因论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从“三美论”看中国学派译论的先进性与艺术性
第八届全国译学词典及译学理论高层论坛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