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2011-08-15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张 亚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对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张 亚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要加强创新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着力解决“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大学的人文科学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再者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营造创新育人的环境;最后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创新文化的氛围。

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振兴和强盛的重要支柱。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1]。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大学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依赖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教育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高校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工作中落实创新教育的要求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重要职责。

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着力解决两个问题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丰富广泛,但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邓小平在论述培育“四有”新人问题时,特别强调和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所以,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帮助大学生着力解决好两个根本问题,使素质教育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首先,要解决“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针对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尖子”人才流向国外并长期在外居留的现状,人们感叹道:中国培养的一流人才为什么不为自己国家作贡献,反而为发达国家效力?换句话说,自己养育的“子女”没能孝敬自己的“父母”,却服务于“他人”。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国家在制订吸引人才政策上和提供环境方面存在着缺陷;二是与“尖子”人才本身功利主义至上有很大的关系。清华大学材料系对毕业生调查发现,“文革”前的毕业生大多一直在基层岗位工作,为人民奉献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能,表现出极强的为国家服务的敬业精神,无怨无悔;“文革”后的毕业生多在研究院所、大企业工作,但也有不少人流向国外和外企,此种迹象表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尖子”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较大,相当一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整天想的是为自己谋更好的出路,没有思考如何把知识奉献社会和人民,出现了我们培养的人才却不能为我们所用的现象。高校是育人的基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正确处理个人成才与服务祖国人民的关系,牢固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的意识极为重要,决不能忽视。

其次,要解决“培养什么”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人的创造能力培养也是如此。人的创造能力可表现为对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的推动,也可表现为对社会和文明的破坏和毁灭。人的创造能力一旦用于后者,就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现代社会令人触目惊心的“高智能犯罪”,其最大特点就是把创新性思维和能力运用于破坏人类社会文明前进活动中。因此,高校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过程中,必须用正确的道德观加以引导,用社会生活实例去感化,把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运用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造福人类的活动中,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国受前苏联教育体制影响较大,大学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高等教育太专业化势必产生种种不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弊端。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无论哪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是人,如果单纯对人进行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科学教育,把人的知识和能力固定在狭窄的范围内,把人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就会使人的知识、能力、思维以至心理和情感都变得专业化了,这种人不可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一个人能否创新关键在于自身对人类进步是否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真理是否有强烈的追求意识,是否有开拓进取、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健全人格的内涵。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必须依靠人文精神孕育,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哈佛大学前校长尼尔·陆登庭认为,大学教育不仅赋予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人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人格,特别是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渗透,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开始懂得欣赏艺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逐渐了解科学[2]。无论是哈佛或是美国的其他大学,都在竭尽全力地传承文理融合的全面教育。新加坡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中,也提出了要以培养“健全的人”为教育发展目标。国外的高等教育都把人文素质当作培养专业教育的基础,通过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营造创新育人环境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倍加爱护和精心培养,帮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其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充分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育人环境。

(一)确立新型的教育和学习主体观。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具有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创新教育观念。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已远远不适应新时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3](P255)。因此,要积极引导教师实现由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到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创造活跃、宽松、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二)建立促进学生创新的评价模式。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指标,把学生引导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考得怎样就得到怎样的评价,这种循规蹈矩的做法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寻求更有利于选拔、鼓励创新人才的办法,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能体现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多方面协调发展,激励学生把学习成绩的竞争扩展到全面素质的竞争[4]。

(三)注重学生优良个性的发展。传统教育过于强调群体水平的统一,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影响,许多大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对问题的理解正面思维较多,逆向质疑较少,缺乏自己探索问题的意识。近些年来,高校教学改革有了一定的深入,但就发掘学生优良个性、鼓励创新的力度还不够,仍要多开展一些能够启发创新思维的活动,确实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四)摒弃“全优、全才”的人才观念。“人要完人,金要足赤”这种对人才求全责备的做法要改变。要敢于选拔、使用有创新潜能的人才[5],鼓励在某一方面具有创造禀赋的学生顺利成长。一是要改变评价人才求全优的观念,对某些特长学生,要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和扶持。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奖励措施都毫无例外奢求全优、全才,一旦学生某一门课成绩低于规定的分数标准,奖励和其他荣誉都全无了,这种政策导向易于培养各方面都合格的人才,但也难以产生真正一流的“尖子”,要鼓励和支持有“偏才”的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6];二是要改变选拔人才求全才的观念,对那些“偏才”学生,即使某一方面不理想,也不必拘泥于统一标准,尽可能求其长、避其短,大胆选拔和培养[7]。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创新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全面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气与传统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其建设是营造有利于形成创新文化氛围的重要工作。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8]。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及专业、爱好差别,致力于从多样性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适合各类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专业特点。在建设内容上体现多层次、多类型,在形式上开展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竞技性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更易于挖掘自身的创造灵感[9]。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术活动开展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有的专家学者提出“诺贝尔奖经常光顾美国人”的重要原因就是鼓励人们质疑已经得到确认的东西,学校只有提倡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创造浓郁宽松、鼓励探索的学术氛围才能有利于创新。大力倡导科学民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热心扶持他们的新发明、新创造,通过举办学术沙龙、讲座,扩大知识视野,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兴趣,促使学生从中得到学习、研究、创新等方面的启示。

(二)形成科学优良的校风。校风是一种治学理念,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科学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把目标、理想、信念、态度具体化,变成师生员工共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校园精神,它能使学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之终生受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结合素质教育,抓好校风建设尤为重要,要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勤奋扎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规模最大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丰富性、开放性、互动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突出受教育者的自我作用,可大大激发其创造性和能动性[10]。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内在精神、素质,把读书学习、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统一起来,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十分有益。

[1]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05-27(5).

[2]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1998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1998-03-24(6).

[3]汪元宏.大学之道[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袁锐.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99-100.

[5]赵风雨,廖嗣德.试论创新素质及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8,(8):49-51.

[6]韩冲,崔雁.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1):72-74.

[7]胡晔高,邱春新,张本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素质教育新发展[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76-178.

[8]苏文胜.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认识[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72-74.

[9]蔡中宏,麻艳香.应对知识经济挑战推进大学素质教育——我国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社会纵横,2003,(6):65-67.

[10]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9-16.

Some Though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ZHANG Ya

(Huaibe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Huaibei235000,China)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hile their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s being implemented.First of all,we should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then,we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education in humanities and science so as to form their sound personality,and then,we should establish modern educational ideas,construct the circumstances fo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finally,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for the innov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innovative talent;training

G643.1

A

1009-9735(2011)06-0081-03

2011-08-12

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可持续性研究”(20101378)。

张亚(1973-),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