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课程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1-08-15马启俊
马启俊,叶 明
(1.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2.合肥花冲液化气钢瓶检验站,安徽 合肥 230041)
民间文学课程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马启俊1,叶 明2
(1.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2.合肥花冲液化气钢瓶检验站,安徽 合肥 230041)
民间文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带领和指导学生走入田野,深入到民众当中,参与和调查各种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锻炼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对于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猛增,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成为高校今后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需要通过探讨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契合点,探讨民间文学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并进一步做好今后民间文学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应做的工作。
民间文学;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作用
民间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存在于人民群众之间的文学,具体地说,“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1](P1)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和基础,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也是作家文学的乳娘。
民间文学课程是教育部公布的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色课程。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民间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了解民间文学的概念、特点、价值、一般规律、艺术经验、主要体裁及代表作品,同时介绍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及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开展实际调查研究,让学生掌握民间文学的采集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在高校提倡大类培养和通识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民间文学课程可以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应用型人才的界定与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熟练掌握所从事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所需要的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并在实践中善于创新运用的一种宽基础、复合型的人才类型。
我国本科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项基本职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它最基本的职能之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定位的应用型高校,尤其要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国本科高校应该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的培养方式,并不断摸索人才教育的新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以努力打造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其最主要的任务。“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猛增,各类高校都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2]
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确定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能力目标应该主要包括: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等方面;素质目标应该主要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等方面。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是紧密相关的,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应用的能力与素质,“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定位的应用型高校,应特别强调‘应用’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从事相关行业、职业高技术工作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综合素质。”[2]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需围绕这些目标和任务,构建和完善适应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课程模式和管理模式。这些模式也应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为“人才培养措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其动态形式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样性决定,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探索新的措施,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需求的应用型人才。”[3]
二、民间文学课程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目标仍然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将民间文学课程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程,扩大培养的范围,提高培养的质量,实现培养的目标,体现高校的四大职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才、成功教育,更不能忽视学生的成长、成人教育,而后者离不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正确的思想道德的熏陶,这就需要加入一些宣扬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课程,而民间文学课程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根源,在民间文学的学习和欣赏中,让大学生了解人民的语言艺术,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2、加强传统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做一名有道德的人才无疑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民间文学课程使高校人才接受正面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成为道德成熟、有责任心、合群自律的人,为培养爱岗敬业、有道德有修养的新型人才打下基础,为毕业生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提供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方面的储备,为社会健康和谐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加强价值观和审美观教育,提高人才审美能力。民间文学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文化背景,引导大学生学习民间文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抛弃不良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民间文学透露出老百姓淳朴的美学思想,具有高超的艺术审美价值,对高校学生进行民间文学的美学熏陶,可以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丰富审美体验,做到雅与俗的结合。
4、加强文化传统教育,提升文化素养。民间文学课程的开设,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现代社会新的民间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文化传统的精神,改善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淡化和滑坡的现实,为建设高校精神文明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打好基础。
(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力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现代社会竞争对人才的需求,仅仅拥有广博知识的人才并不一定是社会需要的,只有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并有所创新,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取胜。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要单纯地培养一个个只会一味地啃书本的“书呆子”,而是要让大学生有所学,有所能,有所为,有所成。民间文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摒弃了传统的“一言堂”和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走出去采风,民间艺人请进来示范”的方式,形成开放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实践三个环节紧紧相连。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体思维分析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发现能力、自觉获取知识能力,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三)了解民间文学的博大精深,改变大学生对民间文学的态度
民间文学是最古老的文学艺术,是无处不在的文化形态,是民间智慧和语言艺术的宝库。通过民间文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学知识,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找到他们的文化归属,让其认识到民间文学的价值和内涵,提高其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改变其对民间文学浅薄的认知和幼稚可笑的想法。
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对民间文学了解有限,有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应用能力差,常常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但是大学生来自民间,也要回到民间去为人民服务,所以他们必须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交往和交流,学习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真实、准确地了解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在西方各种文化不断侵袭和渗透的今天,学习民间文学是保证本民族文化延续传承的重要途径。一个不熟悉祖国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人才不是祖国真正需要的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深入学习民间文学这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和传统文化遗产,以提升自身的精神修养,满足全面发展的需要。否则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就不可能全面完整,就会有缺陷,对民间文学的态度就不可能完全正确,就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成才。
(四)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民间文学的多种价值决定了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上下从政府部门到人民群众都十分重视抢救、保护、利用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社会急需一批热爱和精通民间文化、擅长民间文化保护和开发、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专门人才。
我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应当在培养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继承、传播、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民间文学课程可以满足这方面专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能为爱好民间文学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平台,让大学生认识到民间文学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民间文学的抢救工作不容迟缓,树立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并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后积极投入对民间文学遗产的保护和建设当中去,从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和传承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长期的、应有的贡献。
三、民间文学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全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各高校的教学实践证明,民间文学课程比较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广大高校学生对这门课程投以积极的态度和参与的热情,在当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民间文学课程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民间文学在教育界和学术界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有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未开设民间文学课程(其他专业开设的就更少了),为了压缩、调剂课时,要么不开或取消已经开设的民间文学课程,要么安排的学分学时相对偏少,往往只有1个学分16学时,或者2个学分32学时。即使开设民间文学课程的学校也存在从事民间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教学科研水平不高,教学科研成果不多的问题;还有教学设备和资金缺乏,实践教学活动难以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加以解决。
(一)加强民间文学课程的学科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本科高校应重视民间文学这一综合性学科以及与之相近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学、语言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学科相关课程的开设,加强民间文学课程的学科建设,增进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各课程的牵连整合、支撑提高,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共同实现对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从而带来广泛切实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用立体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在高校提倡大类培养和通识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民间文学还可以作为面向文理工科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为文理工各学科交叉互通式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民间文学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民间文学课程应该紧跟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调整优化教学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民间文学课程地位;实施教改工程,开发课程新模块,结合本课程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大力推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田野调查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民间文学课程必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带动民间文学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构成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探索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做到基础文化、社会实践、研究拓展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深化知识和创新发展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有发展潜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丰富民间文学的课堂和课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特别要加强民间文学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光靠课堂理论教学只能完成知识传授的目标,而无法完成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可能在课堂封闭的环境下进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必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适应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4]
民间文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是多样的,必须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民间文学的教学应该是完整的系统,顾及到个人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下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实践教学系统。”[5]
民间文学“在课堂上,以新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逐步形成对话式和讨论式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6]课堂实践教学可采用唱民间歌谣,讲民间故事,对对子,猜谜语,列举谚语、歇后语,介绍家乡的民间文学,开展小型的民间文学知识竞赛,观看民间文学音像资料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认识、理解、接受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传统。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
民间文学的课外实践教学应以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为主要教学特色,因为田野调查能使教、学、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从而有效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当然,平时也可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调查作业,还可以组织师生进行课外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进行民间传统形式的文艺演出,以趣味感较强的实践形式引导同学参与和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民间文学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指导学生阅读民间文学方面的课外读物,写读书心得体会、调查报告、采访报道或学术文章,将增强学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的引导,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活力,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积极作用。
民间文学课程可以实施开发与创新工程,如以教材为立足点,利用本地民间文学资源编写乡土教材,力求使学生学习到一些贴近地方生活的精细知识;制作形式多样的电子课件,建立典型教学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完善教学文件,开设课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完善成绩考核评定机制,改革考试模式,打破传统的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民间文学课程还可以组织对民间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建立课外兴趣小组或民间文学协会,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如田野调查,读书报告,民俗实物搜集与展示,民间文艺表演等,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平台,丰富第二课堂内容,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加强民间文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高校应重视民间文学师资队伍建设,特别要注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整体水平,改善结构,从而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多出教研和改革成果,推广民间文学课程的发展。
各高校可以利用外部条件弥补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如可以创造条件请本地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到课堂上为学生做表演和示范教学,与一些民间艺术团体合作,引导、培训学生动手做一些简单的民俗工艺品,学到一至两门民间文学艺术,创作一些有意义的民间文学作品,共同发掘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这有利于民间文艺的传承。还可以在各高校同行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实现各项资源共享,形成办学合力。如共建教学团队,互派教师到对方讲学、指导毕业论文和田野调查,共同申报课题,合编教材等,最终实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互利共赢。
(五)加大对民间文学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我们要针对民间文学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中注意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重视网络教学环境的建立,要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可以综合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博客、微博、BBS发帖、E-mail、QQ、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和形式,让师生共同参与课程教学活动。还可以建立民间文学资料室和展览室,搜集图书、报刊、实物、图片、光盘等辅助材料,展示民俗实物或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播放与民间文学相关的影视资料等,加强同学们对民间文化的深度了解。
“为此,高校要为民间文学的教学提供必需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如建立专用多媒体教室,编制多媒体课件,举办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使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质量和比重不断上升。还要加强民间文学专门网站、数字博物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开辟信息交流渠道,促进民间文学信息建设和资源的共享。”[5]要实现以上目标,高校必须积极筹划,多方争取,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民间文学的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为民间文学的师资队伍培养、教学研究条件改善、实习基地建设和田野调查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让师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民间文学的实践活动中去,开展更全面深入的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活动,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实践锻炼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民间文学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民间文学课程建设经费除了主要靠本校筹措外,也可以通过民间文学的实践性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加强高校与地方之间的互动交流与产学研合作,拓宽高校办学途径,化地方人脉、经济、文化、自然资源优势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同时发挥高校在参与、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适应国家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专业人才的急迫需求,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达到校地双赢。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他还希望青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都为高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提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民间文学课程应该围绕这些目标,沿着正确方向,积极发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为我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做出应有的贡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精品课程教学大纲[EB/OL].http://jpkc.gxun.edu.cn/mjwx/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
[3]袁照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8):14-15.
[4]吴大器,王祖荣.关于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开放培养的思考 [EB/OL].http://dep.shfc.edu.cn/xblj/kuaiji/apply/website1/enclosure11.htm.
[5]黄永林.高校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有待加强[N].中国教育报,2008-07-19(3).
[6]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族民间文学“从课堂到田野”的创新与实践[EB/OL].http://wxy.jsu.edu.cn/show.asp?id=404.
Folk Literature Course and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 Qi-jun1,YE Ming2
(1.CollegeofCultureandMedium,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2.HefeiHuachongCenterforCylinderInspection,Hefei230041,China)
Folk literature course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ourse,which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academics and practic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oste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rough guiding and instructing students to go deep among the masses,engaging themselves in all kinds of folk literature and folk activities,and improving their ablities in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re increasingly needed in the rapidly developing and transforming society.This article aims at examin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eaching of folk literature and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exploring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m,and offering th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o it in the training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folk literatu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training;role
G642.3
A
1009-9735(2011)06-0076-05
2011-10-02
安徽省2009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省级精品课程《民间文学》(教高[2009]9号);安徽省2010年度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民间文学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0100888)。
马启俊(1965-),男,安徽金寨人,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训诂学和民间文学;叶明(1988-),男,安徽肥东人,合肥花冲液化气钢瓶检验站检验员,研究方向: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