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高校深入推进创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1-08-15曹大宏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教育

曹大宏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对我国高校深入推进创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曹大宏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与启动阶段,实践中仍有诸多认识问题需要进一步梳理与澄清。提出了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定位、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等基本观点,并就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创新点进行了探讨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价值定位;本质内涵;创新点

十多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简单归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2年之前,属于高校自发探索阶段,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实验为代表;二是2002-2010年,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三是以2010年教育部召开创新创业教育视频工作会、下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标志,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1]。

然而,从整体看,当下的创业教育无论在理论认识,还是实践水平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一些关键问题和重要概念尚缺乏深入思考,没能真正抓住牵引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牛鼻子”[2]。尤其是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问题、本质内涵问题,以及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创新点问题,都是亟待梳理澄清的基础性问题。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与本质内涵

社会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多种期望与诉求,由于这些外部诉求的呼声过于强烈,以至于淹没甚至忽视了高校自己、或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对创业教育价值与内涵的深入思考。

(一)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高校创业教育基本价值定位

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是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关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动因与出发点问题,目前有两个比较流行的观点:第一,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创新型经济发展。这一观点认为,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兴起,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创新型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是以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创新型经济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是自主创新人才不足,这反映了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3]。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回应的时代挑战[4];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一观点认为,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政府和高校为了扩大毕业生就业,都试图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使一大批学生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以实现自我雇佣。《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因而,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是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策略选择,更是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回顾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历程,可以明显看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巨大推动作用”[5]。

上述两种观点反映了政府、社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期望,也是创业教育蓬勃兴起的直接推动力。然而现实中仍有两个认识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第一,尽管创业教育有多种目标指向,但这些愿望变成现实,都不得不依赖人才培养改革取得的进步,人才培养改革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目标的共同基础;第二,从高等学校发展角度说,这两个出发点还只是外部因素,本质上说,真正推动创业教育的,还是人才培养改革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重大跨越,人才培养正在努力从侧重学历教育、专业教育向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转型的背景下,改革如何进一步推进,已成为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发展重大课题。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博士提出的“三张通行证”概念给了我们深刻启示,他认为高校毕业生应有“三张通行证”:一是学术性通行证,二是职业性通行证,三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在一个“学位=工作”这一公式已不再适用的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未来毕业生不应仅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①。在这些思潮的启迪与推动下,我国高教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乃至政府部门都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聚焦到创业教育上。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应当是构成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元素,创业教育不是外加给高等教育的可有可无的或时有时无的标签口号,而应当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和对传统教育的超越[6]。

总之,时代发展使创业教育历史地进入高等教育改革视野,同时,创业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在理念与实践上的创新价值也日益凸显。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既是创业教育基本出发点,更是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

由于受“服务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以创业带动就业”等任务与观念影响,一些人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存在急功近利的偏狭认识,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要直接培养“企业家”或公司创办者,是企业家速成教育,过于关注创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随着创业教育实践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认为:创业者的素质与能力是多方面的,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与锻造,真正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有着与事业的创建、发展必需的全面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尤其是企业家精神、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创业实践的丰富经验。“创业是一项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创业者本身需要拥有全面的素质能力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这些素质能力”[2]。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就曾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因而,综合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才是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那些企图在短时间内造就出成功创业者与企业家的想法势必将创业教育引向歧途。

二、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创新点

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创新价值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每一个重要环节上,对传统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全方位突破性意义。

(一)层次性与差别性创业教育目标

与专业教育目标相比,创业教育的目标设定具有突出的层次性与差别性特点,这一特点既是满足创业教育多样性出发点的现实要求,也是创业教育基本功能特性的表征。

1、创新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我国十多年的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表明,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落脚在创新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大学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应是长远目标,眼下目标就是要借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3]。对创新和创业进行比较,创新比创业更根本,创业为“表”,创新为“里”,创业的核心和本质就是创新[2]。个性、开创性、创新性和实操性是创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它不是局限于已给定的知识与理论的灌输,不是局限于创办企业或公司,而是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与素质的生成[7]。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质是在他们身上培育一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同时,埋下创业的种子[4]。

2、创业能力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创业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旨在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目标主要是面向有创业潜质和创业意愿的学生,助其成为未来事实上的创业者或企业家,通过创业教育引导更多的受教育者将创业和自我聘用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8],这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初衷与直接目标。这类目标的创业教育活动主要是围绕“开办企业”、“完善企业”、“壮大企业”的基本框架,通过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示范创业流程、阐释创业风险、锻炼团队合作,重点培养学生善于用企业家的眼光看问题,思考商业战略,学做商业策划,养成企业家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具备成功企业家的个性特质[9]。

3、就业能力教育与事业型求职者的培养。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未来走上独立创业或自谋生计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里,适应创新型经济和时代发展要求,将创业精神和能力迁移到各项工作活动中去,成为具有事业心与就业能力的求职者。1991年东京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企业家的眼光,能以自上而下的视角审视岗位工作者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而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形成高度的自觉,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富有主人翁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养成在未来的工作岗位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事的习惯,成为受各行各业欢迎的事业型员工。

(二)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教育内容

与专业教育不同,创业教育不是依据某个单一学科或行业,而是依据事业的创立、维持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构建教育内容,涉及到诸多学科与行业知识——尽管实际创业活动都必须落脚到某个学科领域或行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设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重视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注意把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8]。

依据知识的性质与功能划分,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创业教育内容又大体可分为两大模块:一块是关于创业知识与能力方面教育,属于“学会做事”性质的教育内容。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美国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较具有代表性。根据卢丽华的归纳,美国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创业实务操作四大类[10]。另一块是关于创业的非智力素质与做人品质教育,主要包括创业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创业者性格等基本心理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传统的专业教育中往往难以取得应有位置,但对于创业者、就业者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之外,创业者个人的做人品质、社会责任教育也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与传统的专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内容组织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由学科、行业导向向事业发展、项目实施导向转变,由分科、分专业知识结构向多学科交叉综合知识结构转变,真正做到“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有机结合,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统筹兼顾。

(三)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方法

与专业教育侧重课堂讲授不同,创业教育在方法选择上具有突出的实践取向性特点。其中以真实、或模拟实践为基础的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是创业教育最适切、最具典型意义的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是在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组织行为学家大卫·库珀的“体验式学习”、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教学思想与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大卫·库珀教授提出了体验式课程教学理论,并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再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学生有效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产生想法,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成新的认识和理论。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创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创业环境与活动,让学生通过与他人、事物的充分互动来获得经验、感受和觉悟,再经过交流与分享、反思与总结,进而提升对创业活动的理性认识,最后将这种认识应用到创业实践中去。

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选择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特点是:不是首先从概念、原理出发,而是以项目或行动中的一个个问题为出发点,以事业的内在逻辑为线索,注重理论与实践行动密切结合、教师与学生密切合作,在行动导向下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基础上逐步构建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体系,探究性贯穿创业教育全过程。实践也证明,探究式教学是创业教育最合适,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

(四)非量化手段的创业教育评价

创业评价实践中,由于受“以创业带动就业”等观念的影响,人们常常把多少人走上创业之路,开了多少公司,解决了多少人就业等问题作为主要观测点。这种现象在创业教育初期尤为流行,但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认为创业教育主要是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本质上是“非功利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价值的基础性和未来性,是通过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使其具备未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不是简单的创业实体的数量判断,也不是创业项目成功与否的质量评判,而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判断。”[7]

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定位的层次性与差异性、内容的综合性与丰富性、方式方法的实践性、以及创业教育效果的潜在性与时滞效应等特点,决定了创业教育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难以统一用数据、试题或其他工具进行简单的考核测量,因而非测量手段的评价方法是创业教育评价最现实的选择。

就学校整体创业教育工作而言,总结性评价更为合适,学校对创业教育工作重视程度,做了哪些工作,科学性、实效性如何,能否激起并满足学生的创业学习需要等是其重点查看内容,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定位,创业教育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创业教育资源保障力度、创业教育工作特色等;就学生创业学习而言,以观察分析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更为合适。由于创业教育内容的任务取向性、主体建构性、多学科综合性,以及知识形态的潜在性、模糊性等特征,学习成就主要通过实践行为综合表现出来,因而建立在观察与分析基础上的过程性评价是比较合适的方法选择。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995年)。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情况[EB/OL].http://www.cnr.cn/jy/eduzt/Exchange% 20meetings/2010_3/201004/t20100423_506329082.html.

[2]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3-5.

[3]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4]曹胜利,高晓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纪要[J].中国青年科技,2007,(5):51-56.

[5]严毛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88-89.

[6]曹瑛.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诉求[J].煤炭高等教育,2009,(4):38-40.

[7]吴金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0-08-14(3).

[8]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9]李家华,刘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挑战和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1-5.

[10]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5):59-63.

Thought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O Da-hong

(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to be clarified and discussed.The orient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and the overall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ability in innov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paper offers some new suggestions on the system of talent train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rientation;essential;innovation

G640

A

1009-9735(2011)06-0060-04

2011-10-02

资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全民创业行动’与高等学校责任研究”(AHSK07-08D162)。

曹大宏(1963-),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