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包流行与演变的社会学理解

2011-08-15张红阳孙伟红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影响文化

张红阳,孙伟红

(1.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2.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女包流行与演变的社会学理解

张红阳1,孙伟红2

(1.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2.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女包的流行与演变这一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同社会本身密不可分,运用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及观点重新阐释了这一社会现象。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与心理因素是影响女包流行与演变的三大因素。

女包;流行与演变;社会学理解

在城市最繁华的商业街,美女们或提或挎着自己心爱的包包在人群中游走,这早已就习以为常。如果,女性人数是以算术级数增长,那么,女包的数量则呈几何级数增长。直到20世纪初,作为时尚代表的包饰,才成为司空见惯的流行物品,但在那个时代,时尚还只是富人的“专利”。微薄的收入和繁重的工作使劳动阶层的妇女与时尚无缘,也与包饰无缘。今天的中国,女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女包的兴起与文化意义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本文旨在对女包流行与演变进行社会学的解读。

一、女包流行与演变的社会因素

女士使用包包这一行为绝不是孤立的,其使用状况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我们常常说衣饰是身体的一部分,从衣饰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女包本身也越来越成为女性的一部分了。随着女包的使用成为一种习惯,没有女包的生活越来越难以理解了。本文希望能用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变迁、社会化、社会转型等观点进一步加深对女包的流行与演变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一)社会变迁的影响——女包的社会发生学

黑格尔讲传统并不是一个管家婆,也不是自然的法则,在历史的进程中总要有所保留,有所变化。女包的演进也是这样的,在大尺度的历史观察中,可以看到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又是剧烈的,也就是说,这种变化是真实存在的。

十九世纪初,欧洲打开其殖民地,大型的旅游袋便成为进出欧洲的必需品。大袋子顺应而生:那一时期,包包的出现甚至同资本主义的殖民史联系起来了;二十世纪香烟的兴起,使得小烟盒成为了女士们出席交际场所的一种装饰品:包包的历史同香烟的历史也有契合的地方;战后,在包饰行业里出现了好几个名牌,随着和平时期的到来,多元化成为一种趋势,对女包的要求愈多,女包也愈流行;二十世纪中,女士都以名牌挂帅,包饰成为了身份与权贵的象征:女包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符号,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作用。如果还有人认为女包的出现与演进是一蹴而就,或者感觉当下的女包文化是一种稀松平常的社会现象,那就抹杀了女包演变的历史进程。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迁的社会转型时代。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急剧变化的社会变迁。虽然女包文化的兴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社会转型的过程大大加快了女包文化的变迁。以中国为例,60年代是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衣服款式色彩的过多要求如同天方夜谭,女士们更不会追求自己的包饰。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学者们普遍用社会转型理论来解释和分析这一过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新的服饰、装扮“雨后春笋”般出现,女包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迅速出现、繁荣的。

可以说,女包的出现与发展是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安全系数的提升为基础的。当然这个前提还有文化观念的突破性变化。这里就是要避免一个误区:“不能单方面的,并且肯定不能从技术发展和科学发明的角度解释人的心理变化过程”[1](P231)。同样,不能将这个变化单方面地归因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变迁为女包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在此之后,女性自身的审美取向是影响女包的重要因素(越来越难以回答什么是影响女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了)。不同的场合要注意包的外观,包必须适应当时的情境,前台与后台的包也是不一样的。尽管一些学者指出了性别的审美取向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或淡化。笔者感觉到,让女性淡化自身的审美取向越来越困难了,理由是女性自身的审美取向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独立了。即便再次进入女性与男性审美取向趋同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极为短暂的。一句话,当今女性的审美取向越发固定了。女性对美丽的追求是男性所无法理解的,是一种非理性的追求。而女包成为了女性追求美丽的副产品,这个产品一经产生就很难消失了。女性让女包成为服饰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包饰文化。

当然,影响女性对女包的执着并没有这么简单,这里仅仅希望解释女包的社会发生。

(二)不同年龄阶段女性对女包的需求存在差异

女包,是女人永远的宠物,通常被称为“女人的第二闺房”。它有太多的神秘色彩,拥有女人的秘密。它与女人亲密无间,形影不离,陪伴着女人度过每一个快乐或忧伤的日子。它可以衬托女孩子的气质,带来高雅的品味。

事实上,在女性的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包饰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放到社会化过程中来理解,撇开单纯的生理变化的影响(这是必要的),女包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女性社会化的影响。例如,处于青年阶段的同龄女性群体之间会产生对包包的亚文化。她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对女包的选择、购买、议论、评价之中了,尤其是当这种评价议论的观点在群体中流行时,对女包的选择越来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简言之,女性在某个年龄段对包包的热爱非常明显,在社会化过程中,她们受到同龄群体的影响很大。当潮流与时尚席卷而来的时候,女性便是社会的“急先锋”。

(三)女包成为女性阶层归属的象征

上文提到20世纪初时尚还只是富人的“专利”。女包在社会上并不像现在那样普及。即便在今天女包普及的社会,阶层间的差别也依然呈现。最简单的解释是身份的高低决定了每个人群的归属,他们之间形成的身份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群体兴趣。在纪念毛泽东的一次集会上,记者报道称“最惹眼的是李湘全程跨着的一个某名牌的橙色包包,惹得围观的观众纷纷拍照”。记者引导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女性名人所使用的包包上,可见,在当下的社会中,对人的关注,或者说考察已经有了某种转移,人们将视线从“内在性”的关注转移到“外在性”的观察。包包成为了财富、人气、身份的象征:家境一般、出身卑微的人如果过分注意外表,反而引来众人的非议。名牌女包在它出现的一刻就已注定会成为上层社会、贵族群体的消费品。

某人的包包既是名牌、又个性十足的时候,人们不知不觉就将其归属于富人阶层了。一位学者在调查中国人的支配能力时,并不是简单的问其收入及支出状况,而是问其一年来的消费情况。同理,当问及一个人的包包消费状况,可以映射出其消费心理、阶层归属等相关问题。笔者觉得这种联系并不是牵强的,而且这种调查方法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有说服力了。

二、女包流行与演变的文化因素

笔者见过云南地区盛行的民族特色女包,绝不是普通的那种皮革包,外面镶上了木珠子,而且还有女子的各种图案,有的在梳头,有的在用头顶运水,真是很有意思。

在《沐浴的历史》中,作者认为“只是在十九世纪,科学和技术的发现把水的所有祖传形象一扫而光。水在几十年间从神圣的和典仪的水变成‘卫生的’和‘上帝或者大自然’的馈赠,一种要付费的和标准化的工业产品”[2](P19)。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沐浴体现了人类对清洁的精神追求。透过洗澡,折射出的可以是宗教、政治,可以是风俗、文化,等等。学者们将眼界放在社会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物,如果耐心地钻研却也总能有所发现。

文化的构成因素或单独或以复杂的形式影响了女包的发生与演变。女包的材质与形态显然不能脱离当地的文化背景,如果搁置文化是否有高低层次的争论,我们认为,文化传播的关键是文化的独特性,同时这种独特的文化需求与社会的背景相连。当地背景下的独特文化会毫不迟疑地影响女性对女包的喜爱,这个影响的基础应该是女包的形式和内容受到本土文化最大程度的决定。丢失了本土文化的地区或民族,连小小的女包都会失去特色,成为文化普遍主义的牺牲品,其它领域的文化一元化更是存在巨大的隐患。

(一)文化的变迁(社会变迁中的一环)

文化是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连的,并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是一种长时段、大尺度的研究方法。一般看来,文化是分析社会变迁内容的一种综合角度,主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包括因文化的积累、传递、传播、融合与冲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长和旧文化的改变。因文化变迁对女包的影响是明显而深远的,所以将文化变迁从社会变迁中剥离出来单独考虑。

文化的变迁导致女包式样的变化,同时,女包生产技艺、女士的审美倾向在这种文化的变迁中发生了改变。我们在了解女包的演变历史时可以感觉到这种明显的变化,这甚至受到某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新文化会让女士重新认识、选择女包,旧文化则降低了影响力,甚至不再影响女包的发展演变了。

(二)文化的差异与统一影响下的女包

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同的,因为他们要适应特定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而人类学的比较研究证明几乎所有的文化也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基础[3](P76)。文化的差异有力地解释了女包的地方特色。

在包包出现的初期,女性对包包的喜好与选择以实用性为准,随着女包文化的发展,社会因素对女士选择包包的影响越来越大。掺杂地方文化的女包文化逐渐兴起,带动了女包的繁荣。同时,因文化的普遍性,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又会使女包具有趋同的倾向,这会在下文中提到。

(三)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女包演变

在一元主义者看来,文化全球化是以某一既定的社会理念或价值观系统为前提预制的单极化或一元化。近代自然科学带来的社会进步机制已经给过去几世纪的人类历史一个方向性和一贯性。没有一个人不曾经由近代消费文化的普遍经济关系与别人连结。不是站在地方偏向主义,而是站在世界主义的观点,才能认识过去若干世纪中真正全球性文化的出现;而世界主义则以科技主导的经济成长和培育维护它所不可或缺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为核心[4](P150)。简单地说,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的一体化和同质化,是西方文化(强势文化)、价值观念在全世界的传播,进而将“文化全球化”等同于“文化西方化”。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就宣称西方的自由民主已取得最终胜利,再没有什么力量挑战西方的政治模式了,一个普世文明正在来临。本文希望在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的争论中看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种情况对本土女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下流行的韩包,似乎已经站在了流行的最前线,同服饰一样,包饰也受到韩版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局部的影响只是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时代的冰山一角。外来文化因素的涌入,对本土女包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种影响体现在外来文化对女性审美取向、女包设计的影响等方面。单就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言,外来文化为女包增添了更多的元素,也使女性感受到更别样的文化气氛,这是非常有益的。但当包饰,尤其是女包越来越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时,保留本土文化影响下的包饰特色也同样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包饰的设计者应该更多地以本土文化为主题进行设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包饰文化。如果随处都可以见到掺杂了中国文化元素的女性包饰,实际上也证明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它的价值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是值得关注的。

三、女包流行与演变的心理机制

笔者希望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发现女包与女性之间特殊的心理互动机制。这主要是依据米德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尽管下面的讨论非常不成熟,仅仅可以看作是个人一些简单想法的记录。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讨论女包呢?女性群体对女包的热爱已经昭示了特定心理因素对女包的影响。否认心灵、意识或心理现象的存在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心理行为不能归入非心理行为,但是心理行为或现象可以用非心理行为或现象来解释。前者是后者引起的,是在后者的复杂情境中产生的。但如果将问题停留在生理心理学的解释是不够的,心理学并非是论述意识的学科,“心理学从个体经验与其所发生的条件的关系来论述这种经验。当这种条件是社会的条件时,它便是社会心理学”,更应该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加以解读。

我们希望能把属于自己的经验的东西与那些可用科学术语加以陈述的东西区分开。我们对某些过程是有把握的,但对人们对这些过程的反应并无把握。个体之间是千差万别的。事实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意识的领域”和“一个没有意识的物理事物的领域”。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才能保证思维的准确。本文希望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加深对女包的发生与演变的理解,探讨女性对女包的选择、喜爱的心理机制,除去了表面性的简单叙述。

(一)心灵

在上文中,提到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实际上,也就是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内化在女性的心灵之中,对女性的思维、行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心理学中讲到的心灵、意识,基本否定了单纯的个人思维、个人意识,而是将社会条件作为个人心理习惯形成的外在条件。意识到、并承认社会因素的外在条件的型塑作用,才能理解当今女性在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盛行的今天,如何决定自己对女包的喜好。

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这种外在条件对女性选择女包的影响。这是不无道理的,在上文中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其实都是这种外在的条件、因素。在不同的时期,外在的条件对心灵的影响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会出现诸如服饰、包饰等女性的装饰物在社会条件的强化与弱化中呈现不同的标准、形态。在这里想表达的主要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发挥的基础实际上是女性的生理意识。虽然我们对女性心灵的生理机制仍是不置可否的,但这种基础性的作用是不应该抹杀的。必须承认:存在一种社会条件与个体心灵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这种机制在这里决定了女性对女包的喜爱与选择。

(二)自我

米德认为除了“主我”,还有“客我”,这两个方面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女性对女包的选择与喜爱可以以此种心理机制进行解释。一个人所参与的社会过程之诸不同方面相互联系,而他那完整和统一的自我也是在这种社会过程内部出现的,这些不同的方面也就是他在这种社会过程中所从属的不同社会群体[5](P156)。

自我的起源和基础,像同思维的起源和基础一样,是社会的。米德在此基础上认为有必要讨论那个意识到社会性客我的主我的本性问题。“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客我”则是有机体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态度。主我是他在自己的行动中针对那一社会情境做出的动作,只有在他实现了该动作后,它才进入他的经验。他人的态度,要求个体一种特定的反应,这便是在社会情境下的“客我”,而他的反应就是“主我”。因此,处于“主我”与“客我”这一关系中的“主我”,是对个体经验之中的一个社会情境做出的响应,是个体对其他人的态度所做的回答。由此,主我作为一种反应,客我作为他人的态度,构成了个体行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也可看出“主我”本身的不确定性,客我是已经存在的事物,而对它的反应却还未做出。女士对包包的钟爱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受到他人的态度所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时是微弱的,甚至不为某位女士所感受,但在她与周围的女士的相互作用中,她人对女包态度势必对行动者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女士采取他人的态度时,她才能成为一个自我,不为周边的环境所排斥。

米德认为心灵与自我形成的基础是社会有机体,他关于这一点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这使笔者重新认识到了社会学界有关人类个体与社会有机体的争论。笔者改变了最初认为的在个体不断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人类社会的观点,更倾向于米德所说的社会有机体为人类交流、互动并产生心灵与自我提供了基础。虽然这种二元分立的解释被布迪厄批评为“都是虚幻的”[6](P10),但这样的独特观点却为我们加深社会在个体自我与心灵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加深认识。因此可以说,这种心理因素、机制在本文中讨论的主题中,是以社会有机体为基础运转的。

[1](德)诺贝特斯·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法)费朗索瓦丝·德·博纳维尔.原始声色:沐浴的历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5](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Sociological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opularity and Evolution of Ladies’Bags

ZHANG Hong-yang1,SUN Wei-hong2
(1.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000,China;2.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

Although the popularity and evolution of ladies’bags seems to be a trivial question,it is deeply connected with society itself.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ology and through the concepts of sociology,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te this social phenomenon and the three main factors-the social,cultural,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which affect the the popularity and evolution of ladies’bags.

ladies’bags;pop and evolution;sociological understanding

C913.68

A

1009-9735(2011)06-0030-04

2011-09-16

张红阳(1987-),男,河北迁安人,社会学专业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社区与文化研究;孙伟红(1986-),女,陕西西安人,历史学专业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

猜你喜欢

影响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