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2011-08-15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杨 芳

(1.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2.巢湖学院 思政部,安徽 巢湖 238000)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杨 芳1,2

(1.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2.巢湖学院 思政部,安徽 巢湖 238000)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但也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与冲突性。优秀传统文化是克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矛盾冲突的重要资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探索用传统优秀文化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同时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这一科学论断无疑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而且要积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来努力构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这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主要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矛盾冲突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在政治倾向、民族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主流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与冲突性,具体表现为:

(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冲突

众所周知,“‘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P406),换言之,价值是一个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性范畴。而作为具有一定需要与能力的价值主体的人,“其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60)。因此,基于价值主体的维度,科学的价值观呈现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社会各种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纷至沓来,尤其是西方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势入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主体地位日渐确立,在某种意义上,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遗憾的是,部分大学生在尊重与肯定自身利益、实现与维护自身价值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个人主义、小集团主义的价值观念有所呈现,如社会责任感缺失、以自我为中心、团体意识淡薄等。由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价值本位向个体主体倾斜的现象,进而引发了价值主体维度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冲突。

(二)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矛盾冲突

价值目标是价值主体在其自身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预期达到的结果。科学的价值目标呈现为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相统一。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与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思潮相互影响,各种文化相互交融,这无疑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带来了强烈冲击。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观念和西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当前经济、就业、生活的巨大压力下,部分大学生将物质利益作为行动的唯一动力,将“高薪工作”、“家庭幸福”、“爱情美满”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价值追求日趋功利化、现实化,价值目标呈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生活化特征。当前,关注自身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现实主义价值目标正日趋取代过去那种关注社会发展、追求远大理想的理想主义价值目标而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实主义价值观势必与社会所赋予大学生的使命与职责产生冲突,进而引发了价值目标维度的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矛盾冲突。

(三)价值认知与具体实践的矛盾冲突

价值认知是价值观构建的基础与前提,而实践是价值观构建的归宿与旨归,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与实践存有一定的矛盾性与冲突性:一方面,在认知上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赞同;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却不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不能将其内化为个人的价值理念,并外化为行动指南。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价值观知行不一的情况较为突出。在政治信仰上,虽然有很多大学生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因具有共产主义信仰而要求入党的学生较少,不少学生的选择倾向于实惠、有用。一些学生尽管表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但暂时没有入党的打算,出现了知行不一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社会和集体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巨大影响力,比较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推崇个人价值,不愿牺牲自我价值去实现社会价值[4]。这种知行不一现象的出现势必造成大学生价值观中价值认知与实践的矛盾冲突,带来大学生角色意识的混乱与自我统一性的丧失。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克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矛盾冲突的重要资源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整体主义价值理念是克服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矛盾冲突的重要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社会群体为本位的价值系统,与之相联系,以国家与民族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诗经》中“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孟子的“其自任以天下为重”(《孟子·万章下》)、贾谊的“国而亡家、公而亡私”(《贾谊·治安策》)、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日知录》卷十三),无不是对整体主义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应当承认,传统整体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服从、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从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压抑个人利益、漠视个人权利、束缚主体精神的历史局限,但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整体主义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虽屡遭冲击却绵延不绝、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其所蕴含的社会本位思想理念有助于抑制个人本位所造成的自我中心、道德沦丧与信任危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意识,是克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个人本位之弊端的重要民族文化资源。

(二)重义轻利价值理念是克服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矛盾冲突的重要资源

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崇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在早期传统文化中,“义”和“利”并非绝对对立,而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无论是孔子的“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还是孟子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抑或是荀子的“无以利害义”(《荀子·法行》)、“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都说明了这一点。后世儒者在继承重义轻利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更将其发展到极端化的地步,董仲舒的“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对胶西越大夫不得为仁》),二程的“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二程遗书》卷十一)、王守仁的“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传习录》上),即为显证。应该看到,重义轻利价值观念在后儒的极端化理解下,最终嬗变为遏制个人利益、贬抑个人权利、压抑人性自由的精神枷锁,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所蕴藏的丰富道义论特征有助于克服见利忘义的消极倾向、培育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高风亮节与完善人格,是克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矛盾冲突的重要民族文化资源。

(三)知行合一价值理念是克服价值认知与具体实践矛盾冲突的重要资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倾向,知行合一的价值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的记载俯拾皆是。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又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孟子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啐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荀子云“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程颐认为,“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二程遗书》卷十五),王阳明更是直接主张,“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全集·答顾东桥书》),“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知行合一价值理念强调知行的互补互济、相辅相成,有助于克服大学生价值观中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的矛盾冲突,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文化资源。

总之,无论是以国家与民族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还是重义轻利的价值理念,抑或是知行合一的价值倾向,都闪耀着往圣前贤的真知灼见,至今仍能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无穷的启迪与智慧。因此,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培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打开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积蕴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实践公正无私、戒奢节俭、防微杜渐等修身之道[5](P639)。

三、用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与途径探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能也不应该无视或抛弃传统文化,而“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而且要积极探索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确保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正确方向

人所共知,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中的体现,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时代性与阶级性,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不例外。用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以科学的价值观为引导,确保传统文化延续与发展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正确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倾向的继承、延续、创新、升华,既具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着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统领的地位与作用,确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与服务目标,从而确保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正确方向。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提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课程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教育,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用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课程保障。为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授课、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其自然而贴切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善教育教学手段,推进课堂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键作用,鼓励教师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选修课程,造就一批既具有高深专业造诣又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优秀教师队伍,带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

(三)以和谐的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良好氛围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陶冶学生的情操、滋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用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以和谐的校园文化为载体,以优良学风、校风、班风的建设为核心,营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良好文化氛围。为此,我们要积极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报告会、文化沙龙、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舆论环境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站、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多种传媒手段,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校园的建筑、板报、橱窗、标语等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成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内容。

(四)以丰富的社会实践为平台,保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有效践行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环节。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动力,而缺乏社会实践的支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则极易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用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以丰富的社会实践为平台,保障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有效践行。为此,我们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社会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辨别与践行能力;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利用祖国富饶的历史与人文资源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头脑,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并外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最终形成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田霞,王永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82-86.

[5]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Building of the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Domai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YANG Fang1,2
(1.DepartmentofPhilosophy,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2.IdeologicalDepartmentofChaohuUniversity,Chaohu238000,China)

The mainstream of th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s positive and healthy,but also there exists a certain degree of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to overcome their conflict of the valu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to establish the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students;core values

G641

A

1009-9735(2011)06-0018-04

2011-07-29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研究”(09AZD005)。

杨芳(1978-),女,安徽巢湖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