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净沙·秋思》的逻辑悖性及其消解

2011-08-15王习胜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枯藤马致远昏鸦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天净沙·秋思》的逻辑悖性及其消解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署名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内含情境和情理双重逻辑悖性。这种逻辑悖性是此曲在流传中被妄加修改而造成的。消解其悖性,不仅需要重新遣词,理顺情境和情理关系,也要纠正作者的署名。这样做不仅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正本清源的示范意义,对于当代施行的知识产权法规也有尊重和维护的意义。

《天净沙·秋思》;逻辑悖性;署名权

一、情境和情理的逻辑悖性

署名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细致推敲,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两处逻辑悖性。

其一,情境的逻辑悖性。“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写的是北方地区秋煞的景象,而“小桥流水人家”描述的却是典型的南方水乡景致。在“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这两个描述北方秋景之中,杂呈“小桥流水人家”,即将南、北不同景致同时在一个语境中呈现,造成了情境逻辑的内在冲突。

是否有一种可能,即“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不是描写北方秋景,也是特指南方的景致,从而避免这种情境理路的冲突呢?从这首元曲的相关记载情况判断,不存在这种可能性。理据是,与马致远(生卒年代约1250-1324年)大约同时代、曾在元大德年间(1297-1307)任嘉定州儒学教授的盛如梓曾著有《庶斋老学丛谈》。笔者在《词综》中查到了该书之“知不足斋丛书本”,在这个版本中,盛如梓有这样的记载,即他当时共录有三阕没有题目的沙漠小令,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西风塞上胡笳,月明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他在文前还附有这样一段小引:“北方士友传沙漠小词三阕,颇能状其景”。既然这三阕都是“北方士友”、“传沙漠”的小词,而且第二首中有“平沙细草”、“塞上清秋”、“黄云红叶”,第三首中有“塞上胡笳”、“马上琵琶”、“李陵台下”、“衰草黄沙”等景物,都是描写北方秋景的,这三首小令应该是在一个语境中生成的,所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不可能是独特描述南方景致的。

其二,情理的逻辑悖性。“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语句表达的都是凄苍悲凉的情理,而“小桥流水人家”表述的却是温暖和美的情理,在以“沉重凄切”为基调的语境中,突兀这种“缠绵欢快”情节,构成了情理逻辑的内在冲突。

为了给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之内在情理矛盾“圆说”,后人不乏有“高妙”的辩护之方。其一,将其解读为“以乐写哀”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其理由是,我国历来有“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李笠翁曲话》)的艺术表现手法,这首元曲就是以“枯藤老树昏鸦”等语句点化出来的“哀景”,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现出来的“乐景”形成鲜明对照,以温馨快乐的人家反衬游子离乡背井的失落和惆怅[1],正是通过这不同色调的鲜明对比,才烘托出旅人复杂的感情,“的确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之作”[2]。其二,歪解“小桥流水人家”的固有意蕴。在有的学者看来,人们按常理解读“小桥流水人家”,“违背了当时的文化语境”,只有作“与现代相反的”审美解读才是正确的。所谓与现代相反的解读就是,“小桥流水人家”陈述的不是乐景,而是一种清冷和荒凉的象征:“小桥”是荒凉的,流淌在山涧的小溪是清冷的,而远离尘嚣的农家更是孤独的[3],如此等等。在笔者看来,这些不注重史实考证而随意发挥的见仁见智的解读和辩护,都是无端的臆说,是在混淆是非,于这首曲中的逻辑悖性的消解没有值得肯定的意义和价值。

二、版本与署名的歧义

一首名扬中外、久传不衰的小令,为什么会滋生多重逻辑悖性?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消解其悖性,就必须探究其成因,而要探究其成因就不能不追问这首元曲在初创时的境况,尤其是倍受争议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如何遣词造句的?与此密切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谁原创了这首元曲?被冠以“曲状元”的马致远是否是该曲的原创者?

首先,“小桥流水人家”是如何遣词造句的。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上文引用的盛如梓在《庶斋老学丛谈》中所录的《天净沙·秋思》,与现在流传的署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有遣词之别的。表现在:(1)“远山流水人家”与“小桥流水人家”;(2)“断肠人去天涯”与“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被元人周德清称之为“秋思之祖”,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赞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4](P122),还被后人誉为“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的绝妙佳句,在遣词造句方面理应是十分精致而难以妄篡一字的,可是现在有两个版本,不仅是动了一个字,而且是动了两个词。再查其他古籍文献,还可以发现其第三种版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凄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②这又增加了两处差异:(1)“小桥流水平沙”与“小桥流水人家”,(2)“古道凄风瘦马”与“古道西风瘦马”。南京大学范春义考证说[5],在《庶斋老学丛谈》老本中,这首《天净沙·秋思》原本写的是:“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这可以看作是第四种版本了③。纵观这四种版本之差异,惟有“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差异最多,是“小桥”还是“远山”?是“人家”还是“平沙”?这四种版本已经向人们表明,这首元曲或者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或者是在流传中被后人篡改了,或者是兼而有之。

其次,马致远是这首元曲的原创者吗?学界考证后基本一致的意见是马致远的生活年代大致为1250-1324年。范春义在考辨后指证,现代戏曲研究的开山者王国维曾对马致远是否是这阕《天净沙·秋思》的原创者早就有不同看法。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王国维在《天净沙》后面加了小注:“无名氏。此词《庶斋老学丛谈》与元刊《乐府新声》,均不著名氏,《尧山堂外纪》以为马致远撰,朱竹垞《词综》仍之,不知何据。”[4](P121)《尧山堂外纪》是明朝人蒋一葵所撰,距马致远离世年代较久远,而且学界对《尧山堂外纪》一书的质量并不看好,《四库提要》评价此书说:“雅俗并陈,真伪并列,殊乏简汰之功。”[5]范春义得出的结论是:蒋一葵把《天净沙·秋思》系于马致远名下是出于臆测,不足为据。第二次在文献中出现将《天净沙》系于马致远名下的是朱彝尊。朱彝尊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者,编纂《词综》三十卷。然而在《词综》第769页三十分卷目录下,位于傅安扎尔与张雨之间的是“无名氏三首”,这个位置却是正文标明马致远作品的位置。这就在目录与正文之间出现了“文不对题”的脱节。面对这种脱节,读者究竟应该取信哪一种呢?范春义又追究到了朱彝尊明确表明此曲来路的《庶斋老学丛谈》,他翻检了《庶斋老学丛谈》一书现有的四种版本,即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乾隆至道光本,第二十三集)、丛书集成初编本(据知不足斋本排印)和笔记小说大观本。在所有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部分,他都没有发现关于马致远的信息[5]。因此,朱彝尊编《词综》时,在《天净沙·秋思》部分出现了编目与正文脱节,而将该曲系于马致远名下实是一种编辑失误。

三、逻辑矛盾和署名歧义的消解

澄清了《天净沙·秋思》的版本和原创者的问题,现在应该做的就是集中精力寻找消解该曲内在逻辑悖性的路径。结合笔者对相关史料的研读和考证,窃以为史智鹏的如下“渐变”推断可以借鉴。史智鹏指认,作为元人小令的“压卷之作”,《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并不是一人,而是一个系列群体;就其意境而言,不是一时造就的,而是聚数百年之创作精华而成。他所构建的因果链条是:其一,据《铁围山丛谈》称,隋炀帝杨广曾作“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数句,可谓《天净沙·秋思》意境建构之肇端;其二,唐代李白的《忆秦娥》,即“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视作《天净沙·秋思》的另一意境之源;其三,据《唐诗画谱》载,唐文宗时修文馆学士韦元旦的《雪梅》,即“古木寒鸦山径,小桥流水人家。昨夜前村深雪,阳春又到梅花”,可视为对前人诗词意境的再承,《天净沙·秋思》意境建构的积累。其四,宋代文人安实曾作《中奢铺》,即“古树斜阳噪暮鸦,小桥流水有人家。青帘白酒招行客,一路东风野菜花。”其中,“古树斜阳噪暮鸦,小桥流水有人家”已具《天净沙·秋思》一曲的遣词雏形。其五,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有词作《满庭芳》(山抹微云),其上阕为“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其中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积累了《天净沙·秋思》的后半部意境;其六,宋代文学家张炎在其《念奴娇》中有云:“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其“斜阳古道”等语包含了隋炀帝和李白诗词中所含意境,也应该算是《天净沙·秋思》的意境的再累积;其七,由宋经金入元的文人盛如梓,在《庶斋老学丛谈》卷三中所录的“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就是当代人们争议《天净沙·秋思》时所凭据的初始完整版;其八,朱彝尊编《词综》署名马致远的版本,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史智鹏将前面所有诗、词、曲、令联系起来,构建了《天净沙·秋思》的承继、借鉴、演变的历史链条关系,即自隋炀帝诗开始,经李白《忆秦娥》、韦元旦《雪梅》、安实《中奢铺》、秦观《满庭芳》、张炎《念奴娇》、元初无名氏《沙漠小词》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

笔者并不赞成史智鹏将《天净沙·秋思》的署名权归属于马致远,但对他的推断链条颇感兴趣。因为这种推断可以得到适当的印证,在元人散曲和剧曲中可以列举许多融化该曲精髓或摹拟其意境的作品,比如,《梨园按试乐府新声》卷下载无名氏《仙吕·醉中天》就有这样的语句:“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晚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再如,张国宾《公孙汗衫记》元刊本杂剧第二折也有“兀良疏林落日昏鸦,兀的淡烟老树残霞。咱趁着古道西风瘦马,映着夕阳西下,子问——(叫,唱)那野桥流水人家”,等等[7]。

至此,我们已经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天净沙·秋思》非成于一日,其内在逻辑悖性是在长期流传中被人们误传、误用所致。其二,将《天净沙·秋思》系于马致远名下,一是明朝人蒋一葵的臆断,二是朱彝尊编《词综》时的失误。这首名曲的作者应该是没有具体名号的作者群;其三,既然存在逻辑悖性,同时又不是马致远所作,其谬误应该被纠正,防止以讹传讹贻害无穷。尤其是在施行知识产权法规的现代背景下,更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这种优秀文化遗产,以为示范;其四,就现有版本而言,28个字两次出现“西”(西风、西下),用词不精,加之隋树森也认为,“如果这首小令本来是写塞上景物,那么选取‘远山’这个词,比用‘小桥’更好一些”[8]。因此,从消解此曲内在逻辑悖性和正视该曲署名权的角度论,可将现行版本修正为:

(元)无名氏,《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平沙,古道凄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注释:

①写作这篇短文的起因是2004年春,我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思维常识》的竞标工作。为了区分以“概念”为操作单元的理性思维和以“意象”为操作单元的形象思维,我选择了带有浓厚意象铺叠色彩的《天净沙·秋思》。出于职业习惯,我核对了该曲的出处,陡然发现其中存在遣词差异,进一步考辨,发现问题很多,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竟然选择了问题最多的一种版本。2005年我完成了《科学思维常识》的写作任务。2006年我博士毕业后,就写作这篇短文的初稿,一直滞放在文件夹中。今秋投给辅助我学术成长的《皖西学院学报》,并接受两位编辑好友的修改意见,即成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②这种版本可广泛见之于[清]沈辰垣等奉勅编纂的《御选历代诗馀》,1984年杭州古籍书店据民国蟫隐庐印本影印(共八册),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9页;[清]朱彝尊、汪森编的《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98页;夏承焘、张璋选编的《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7页,等等。

③范春义发现,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词综》卷三十标明来自《庶斋老学丛谈》的三阕《秋思》的后两阕,与老本内容完全相同,惟有第一阕差异却很大,录入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凄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词综》版本与《庶斋老学丛谈》老本的差异在于:“瘦藤”作“枯藤”,“远山”作“小桥”,“人家”作“平沙”,“西风”作“凄风”,“斜阳”作“夕阳”,“去天涯”作“在天涯”,而与通行本比较,仅有两处不同,即“人家”作“平沙”,“西风”作“凄风”,范春义认为,这是通行本混入了老学丛谈本的表现。参见范春义:《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作的吗?载《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3期第46-51页。

[1]蒋济永.《秋思》的诗意生成与学理阐释[J].名作欣赏,2002,(4):95-98.

[2]张丛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表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3):59-60.

[3]高玉.化景为情情景交融:浅析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美[J].名作欣赏,2002,(4):93-94.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范春义.《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作的吗?[J].古典文学知识,2008,(3):46-51.

[6]史智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创作新探[J].黄冈师专学报,1990,(2):45-47.

[7]陈绍华.[天净沙]《秋思》摭谈:兼与朱勤楚同志商榷[J].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6,(1):60-64.

[8]熊建军,单晓云.“以乐写哀”不足取:兼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版本问题[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1):5-7.

On the Logical Paradox and Its Resolution of Tune to“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

WANG Xi-sheng
(ResearchCenterofMarx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Tune to“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which is said to be written by Ma Zhiyuan,includes the dual logical paradox of situation and reasonableness.The logical paradox is the result from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Tune during its spread.To resolve the paradox,we should reconsider and change the words in the Tune,correc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ableness,and change the name Ma Zhiyuan on the Tune for the real author’s name,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the respect and maintena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s and regulations.

Tune to“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logical paradox;right of authorship

B81

A

1009-9735(2011)06-0015-03*《越调·天净沙·秋思》素享“秋思之祖”([元]周德清语)、“仿佛唐人绝句”([清末民初]王国维语)之美誉,不仅被翻译为外文而在国外广泛传播,还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而要后人广为诵读。然而,这首署名马致远的元人小令,不仅内含情境和情理的双重逻辑悖性,还涉及著作权的歧见,这与此曲极高的美誉度极不相称,与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旨趣极不相宜。此曲相关争议已非一日,但在当代施行知识产权法规的语境下仍有作澄清和修正研究之必要①。

2011-09-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泛悖论与科学理论创新机制研究”(10FZX03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泛悖论的方法论研究”(20100470821)。

王习胜(1965-),男,安徽舒城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皖西学院兼职教授,哲学博士,法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悖论、辩证法、意识形态。

猜你喜欢

枯藤马致远昏鸦
苏伟
涅槃的枯藤
涅槃的枯藤
安全吃“伞伞”(上)
小安告诉你
小新全知道
小新全知道
《天净沙·秋思》新编
马致远:有一种失望叫归隐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