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

2011-08-15朱启友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刘 鑫,朱启友

(皖西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试论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

刘 鑫,朱启友

(皖西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初步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重要标志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掌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深化了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状态、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发展动力、发展格局、发展目标等的认识,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创造性理论成果。民族性传统、开放性品格、安全性战略、人本性宗旨、严密性逻辑,是该理论成果的主要特征。

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深化认识;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的方向、原则、思路、格局、动力、目的等方面的战略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范畴,如“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软实力”等,取得了较为系统的规律性理论成果,该理论成果一般被集中概括为“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十七大之前称作“新的文化发展观”)。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继续进行文化探索和创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概括起来,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之新: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尤其在当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

新时期以来,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结合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不断从新的高度和视野来论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有机统一。文化建设作为这个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它们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和鲜明旗帜,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不仅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重视先进文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推动作用,把文化建设与党的先进性、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党的执政新理念,决定着执政的大政方针和战略策略。

3、文化建设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P599)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黏合剂,是民族团结融合的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4、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2006年11月,胡锦涛在全国文代会八大、作代会七大上发表讲话指出,“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2](P76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命题,更是确定了文化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是主流文化自身的积极建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是把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实现经济与外交目的的次等手段来对待[3]。

5、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这一重大问题。由于文化产业的特点和优势——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4],是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能够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因而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

二、文化发展方向之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文化天然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在当今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正在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判断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1、思维向度:坚持“三个面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主要指它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并为现代化实践服务;“面向未来”,主要指的是它能够在时代转换过程中预先指明时代发展的方向,并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向世界”,主要指它善于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交融整合、吸收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2、目标指向: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性,是指它能够在迅猛的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科学性,是指它为人们确立了一种正确的、一套合理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大众性,是指它来源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

3、工作重心: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三、文化发展状态之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深化认识,提高觉悟,在指导实践中推动工作

十七大之后,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特别指出,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发展部分的论述有两个关键词十分重要,就是“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对文化战线、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紧紧抓住‘更加自觉、更加主动’这八个字,在这八个字上下功夫,用这八个字来深化我们的认识,来提高我们的觉悟,来激励我们的精神,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来推动我们的工作。”[5]这是对多年来文化发展经验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明确要求。

1、“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展示的正是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和历史主动性。这种历史主动性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历史自觉,是共产党人理论智慧的无穷动力。联系具体的语境和多年丰富的文化实践,“更加自觉”主要是针对思想认识而言,“更加主动”侧重行为要求;两者是统一的。

2、“更加自觉”就是思想认识上要到位:既能看清成绩,更能摸准问题;既能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又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既能知晓文化地位和作用,又能谋划文化发展蓝图;既能明白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事,又很清楚党和政府的责任之大。

3、“更加主动”是要求我们对待各项文化工作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特色,发挥优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正视矛盾和问题,勇于破难局、攻难点、解难题;积极创造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支持文化建设。

四、文化发展原则之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兼顾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概括提出了我国文化发展要坚持八个方面的方针原则,其中首要和根本的原则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1、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一致的。弘扬主旋律是坚持“二为”方向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多样化,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必然体现;前者是由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后者则是由目前的现实决定的。“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提倡多样化要处理好高雅与通俗、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兼顾大众和小众的需求”[4]。

2、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统一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贴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贴近”关键在“三深入”: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五、文化发展思路之新: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加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两加强;坚持一手抓国内文化协调发展,一手抓中华文化“走出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1、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加强。十六大之后我们正确认识和区分了文化的“两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两个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种需求”(基本文化需求与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关系,从而明确了“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两手抓、两加强,“这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2、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两加强。创新管理理念,强调服务意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依法管理为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等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

3、坚持一手抓国内文化协调发展,一手抓中华文化“走出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内部,注重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僻远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更加关注农民、农民工等的文化需求满足及文化权益保障问题。在外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心灵、情感和精神世界,促进世界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六、文化发展动力之新: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1、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6](P36)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新的领域,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比如,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应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总要求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总要求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

3、在文化的创造主体上,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外向型、复合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构建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工作者队伍,这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

七、文化发展格局之新: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文化投资格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

1、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文化投资格局。特别注意的是,在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为一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为全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在政策制定、法制保障和市场监管等方面,为各类文化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壮大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经营性文化企业。消除各种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壁垒,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同台竞争。

3、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积极吸收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4、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开放格局。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影视、艺术、出版等多种资源和手段,创新形式和手段,扩大中华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提高对外文化宣传水平,树立中国和平、发展、合作的形象;培育和壮大涉外文化企业,发挥其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八、文化发展目标之新: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文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此有非常清晰的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 面进步。”[7](P8)这个目标有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

1、最高目标: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1年7月,江泽民对精神文明(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作了精辟概括:“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指向人的,这种认识是一以贯之的。

2、中期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在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在他的倡导下,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将此正式写入。

3、当前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十六大之后,在继承上述目标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深化这方面认识,使之更具可操作性。第一,将以人为本与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文化发展必然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必然由人民共享。第二,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需求是心理层次的,权益是法律层次的。需求表明群众的愿望,权益突出了政府责任。需求的满足带有某种不确定性,权益的保障则有明显的刚性特点。基本文化权益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依法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依法管理文化事业的意志和决心。”[8](P23)第三,将群众的文化需求分为两个部分: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前者主要由政府负责满足,通过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实现;后者主要靠市场来满足,主要实现途径是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以上八个方面的成果,是近年来我们党在文化发展理念上实现重大突破和创新的主要体现。通过总结,我们发现,这些理论成果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1)民族性传统。民族传统文化永远是土壤和根基。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此,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探索传承机制,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此特征充分体现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2)开放性品格。文化或文明的多样共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认同: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冲突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适度的冲突还是大有裨益的;外来优秀文化是丰富、发展民族文化的营养;积极主动向外展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此特征展示的是一种宽广成熟的心态、一种与时俱进的自信。

(3)安全性战略。文化产品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思想、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的载体。文化传播就是思想渗透。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倡导和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包括意识形态选择权、文化管理和立法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独立自主权,必须得到尊重;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此特征反映了我们对文化交流交融更交锋的现状的一种清醒务实的认识。

(4)人本性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关注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更着眼于培育的途径与方式、长远与当下等问题。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在强调培育“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着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在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优先安排涉及农村、基层和偏远地区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这种特征立足于两个视角的一致:从发展看文化,从文化看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要求和体现。

(5)严密性逻辑。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内容丰富,且主要内容之间紧密相连、层次清晰,初步形成了一个逻辑结构比较严谨的科学体系。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范畴,如“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软实力”等。其次,各个主要理论成果之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布局完整。既有文化发展方向、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又有文化发展动力、发展格局、发展目的;既有文化发展基础(文化事业建设)、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又有发展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三,各个理论成果自身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亦环环相扣,相依相存。比如,文化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就体现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等五个方面,各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当然,该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光明日报,2007-12-07.

[4]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求是,2010,(12):3-13.

[5]刘云山.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7-11-0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张筱强.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文化建设篇[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On the Main Contents and Main Features of the New Concept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LIU Xin,ZHU Qi-you
(CollegeofPoliticsandLaw,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ince the sixte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they have preliminarily found a way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most important sign of which is the new concept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that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The Party has primarily grasped the objective law o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The new concept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culture,the direction,state,principle,ideas,power,pattern,gaol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It has achieved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reativ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re its national traditions,opening characters,safety strategies,humanity principles,and its logicality.

new concept of cultural development;to deepen understanding;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G120

A

1009-9735(2011)06-0010-05

2011-09-02

2011年度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加快安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研究”(AHSKW2011D0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发展观研究”(2008sk272)。

刘鑫(1966-),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发展政治学、村民自治;朱启友(1971-),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当代中国政治。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