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08-15袁文英
袁文英,于 骞,张 娟,郑 未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袁文英,于 骞,张 娟,郑 未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大学生,以共同理想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引导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创新高校德育工作。高校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社会实践的平台作用,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和高校教职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团队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战略任务,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也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的客观要求
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日趋深刻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其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虽然多样的意识形态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扩展了其选择途径,但也使一些主流价值被遮蔽。一个社会存在多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国家层面的主导社会意识形态是唯一的,这就必然要求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整合、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2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校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了其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理念,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己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必须是具备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的新一代青年,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忠实信仰者、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拥护者、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永远弘扬者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刻践行者。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3 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合格成才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虽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突出、奋发进取、成才愿望强烈,但由于社会转型期的不完善和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因此,这就要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引导和帮助其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2.1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高校大学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应广泛传播,不给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带来可乘之机。高校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认清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不断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要努力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学科建设中,扎实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学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2.2 以共同理想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共同理想为主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前途命运、个人社会责任,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理想同实现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2.3 引导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1)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祖国、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这是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发展之势。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2)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依托,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和传承创新,两者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需要引导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需要引导其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4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高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仍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德育观念落后、德育内容与现实脱节、德育工作队伍素质不高和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高校德育的出路和生命力在于创新。当前应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下,科学谋划、统筹管理,寓教育于尊重,寓管理于爱心,着力推进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机制的创新。在目标设定上,坚持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增强针对性;在机制建立上,坚持主流引导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增强实效性;在方法探索上,坚持文化引领与内涵承载紧密结合,增强导向性;在载体选择上,坚持德育规律与学生需要紧密结合,增强灵活性。其关键点表现为约束性教育和养成性教育相结合,由他律转为自律,由被动转为主动,引导大学生摆脱狭隘道德观念和个人利益的束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以社会需要为尺度衡量自身能力,以社会道德为标准把握行为规范,以社会进步为取向确定人生目标。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3.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3],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应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课程设置各领域,贯穿到教材建设各环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其深入头脑,扎根人心,真正为大学生所掌握、所认同,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自觉行动”。[4](1)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全过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增强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以加强教材建设为基础,推进学科建设为支撑,培养师资队伍为关键,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为重点,改进宏观指导为保障,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摒弃满堂灌传统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多种授课方式,使教与学产生互动,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其次,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适时穿插录像、幻灯片等鲜活素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直观、形象,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证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的现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地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3.2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平台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根于大学生的思想深处,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接触了解社会,从感性上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活动,诸如组织学生深入街道、企业、农村、乡镇进行参观调查,“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感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为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3.3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
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物质环境和各种制度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因此,要进行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组织的这些活动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使学生在过程中融洽人际关系、提高集体荣誉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学校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弘扬主题,突出核心价值观。首先,注重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他们鲜活、生动的感人事迹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和感染力。其次,要结合传统纪念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要通过举办艺术节、学术讨论、学科竞赛、知识讲座、读书节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最后,要正确引导校园内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络、校报等传播媒体,严守阵地,坚持原则、联系实际、紧扣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注重发挥思想宣传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正确、和谐、生动的舆论氛围和高尚、文明的社会生活中感受、认同、理解、接受和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4 充分发挥高校教职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团队示范作用
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职责,要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机制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应结合相关人事制度改革,制定政策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和完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和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队伍支撑和制度保障。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生活园区、进社团,延伸工作触角,提高渗透力,扩大覆盖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式更加灵活。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08-23(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1).
[4]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08-04-03(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1).
G416
A
1671-1246(2011)23-0009-03
2009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与实践”(20910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