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1-08-15邬小平
邬小平
(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邬小平
(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尤显突出,他们的就业心理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具有期望值过高与过低并存、急躁与盲目并存、功利性与自私性并存的特征。面对这些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学校要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学生要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西部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
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首次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可见,西部独立学院赶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但是,独立学院处于二本院校与专科学院之间的尴尬位置,而且一般采用民办机制,在高校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1]的背景下,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更艰巨了。本文就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对其顺利就业有所帮助。
一、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一) 就业期望值过高与过低并存
一方面,一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家境较好,他们的就业要求并不比其他大学生低。从职业意向上看,大部分学生首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其次是教育、科技、文艺工作者。因此,政府机关、大公司、大企业或外资企业往往是他们首选的单位,而小的企业、公司几乎无人问津;从就业区域看,他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就业地方主要集中在国内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但是,他们理想中的岗位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很高,而且可供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范围很大,应聘者往往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胜出,这就导致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的落差,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冲击。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讲,选择这条谋职之道困难重重。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因为来自西部,恋家情节较重,情愿选择离家近的小企业就业;或是因为父母下岗,家庭贫困,急于就业解决家庭困境;或是因为独立学院学费较高,因借、贷款而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迫切希望毕业后马上找到工作以便还款还贷,减轻负担;或因自己就读的是三本院校,学校名气不大,用人单位不是很看好,等等,他们觉得自己能力较低,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择业时出现了低就心理。
(二) 就业时急躁与盲目心理并存
首先,在求职过程中,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因为工作的机会比中东部地区少,找工作又比普通高校毕业生难,他们遭受就业挫折后可能会产生烦躁心理,从而爆发出各种问题行为,如逃课、破坏公共财物、与学校作对、人际关系紧张、酗酒、嗜烟等。其次,一些毕业生不清楚国家及学校关于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对就业形势缺乏了解,仅仅寄出一份求职材料,就坐等机会来临;还有一些毕业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往往很纠结:是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更有一些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就业定位,缺乏主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招聘信息,不知所措,盲目从众,一窝蜂地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却忽略了个人条件和可能性,出现了就业时的盲目心理。
(三) 功利性与自私性心理并存
首先,西部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具有功利性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往城市和事业单位,不愿去基层或企业;二是追求高收入。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有三个:其一,社会原因。我国仍然处在社会转型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部分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更加注重职位的经济效益、所处地域及社会地位,却忽视了个人的才智发挥、事业成就以及社会需求等。其二,学校原因。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淡化和弱化的倾向,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蔓延。其三,家庭原因。西部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加上独立学院学费较高,所以,他们迫切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高收入的工作来改变家庭现状,因此对自己就业后的收入做出了较高的定位。
其次,西部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具有自私性的心理。目前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大多是出生于80年代后期的独生子女,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在赞扬和肯定声中长大,其特点是个性张扬,标新立异,爱慕虚荣,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这一特征在就业选择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发挥”是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个人职业上的发展”是就业时最需要关注的问题[2],而选择“社会评价”作为择业主要依据的微乎其微。由此可见,与父辈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更自我、更自私,他们很少把目光投向周围、投向社会,也不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解决西部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据了解,目前我国独立学院数量达到了322所[3],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630万,其中独立学院毕业生占近五分之一。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加上大学生待业人数的年年增长,造成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众所周知,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因此,为了使西部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尽快适应就业市场,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学院调整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改变专业布局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等诸多先天性不足的状况。同时,在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上,政府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到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去建功立业的长效鼓励机制,推动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就业。另外,在大学生创业政策方面,政府对待公办高校和独立学院要一视同仁,要充分发掘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创业能力。这既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将成为西部独立学院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 西部独立学院要高度重视自身建设
与普通高校和中东部独立学院相比,西部地区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薄弱,校园硬件环境较差,在办学方面还处于探索状态。另外,西部地区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西部偏远地区,他们的视野不宽,学习基础不扎实,综合素质不强,就业竞争实力较低。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西部独立学院要加强自身学科专业的调整,立足本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专业,提高学院的竞争力,创出学院的品牌。其次,西部独立学院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学院要经常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去见习、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让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再次,西部独立学院要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学院应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独立学院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及时转移消极情绪,树立信心,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
(三) 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要善于自我调适
对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来说,解决其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学会自我调适。第一,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应客观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发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只有对现实和自己有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择业目标,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第二,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而是要树立有利于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第三,坦然面对就业挫折,不断完善人格。西部独立学院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挫折时,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过程看作是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求职活动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应当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主动性,正确面对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顺利就业。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2292524.html.
[2] 吴海云,李滔.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 教育部发布 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8-03).http://www.gov.cn/gzdt/2010-08/03/content_1670245.htm.
G444
A
1006-5261(2011)04-0136-02
2010-11-25
邬小平(1978―),女,四川隆昌人,助教。
〔责任编辑 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