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论析

2011-08-15杨海涛李守明

天中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生态化价值观政治

杨海涛,李守明

(中国刑警学院 学生处,辽宁 沈阳 11085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论析

杨海涛,李守明

(中国刑警学院 学生处,辽宁 沈阳 110854)

生态化的理念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就是从根本上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为此,我们既需要把生态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又需要运用系统教学法从本质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系统教学法

自20世纪形成独立学科以来,原本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发展出包括生态文学、生态伦理学、生态行政学在内的多门学科。笔者认为,就生态学本身所蕴含的普遍应用性而言,将其引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着力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工程建设,既不失为一种新思路,又可以说是一种好方法。

一、何谓生态化

教育领域引入生态化理念在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近些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广,生态化理念逐渐聚焦起全社会关注的目光,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将其运用到教育领域中,提出了校园环境的生态化、早教的生态化、个别学科教育的生态化等新概念。而在高等教育生态化研究中,已展现出包括生态大学发展[1]、大学英语生态教学[2]、高等教育生态化管理[3]在内的一系列新模式。基于此,笔者认为把生态化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的结构性耦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既是理念上的新突破,又是方法论上的一大创新。

为了实践生态化理念,首先须明确界定生态化的概念。生态化之“生态”超越了对某一纯粹“事实”的叙述,也就是说,它不再是一个单纯如实地描述自然环境系统的中性概念,而代表着基于生态事实的特定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以破除任何形式的中心主义为表征,比如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经济发展中心主义、科学中心主义等,主张建立起“整体—全面”的“系统”价值观。中心主义形式的价值观是一种讲求重点突出某一要素而非着眼全局的失衡的价值观。正是在此片面价值观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呈现出重实用技能而轻人文素养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则表现出重结果而轻内化的倾向。生态价值观的出现是对中心主义形式价值观的一次根本性修正,它从系统视角出发,全面审视被考察对象,把该对象作为一个内部与外部的各个要素互相关联、互相调动的开放性系统,从而实现良性共生。因此,它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追求健康、平衡、和谐的发展状态。

基于生态之价值性理解的生态化所描述的是一种动态过程,也是一项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系统改造工程。通过这项工程,被考察对象(在本文即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生态型发展道路。以生态之内涵为依据,笔者认为生态化工程应遵循三个基本要求:第一,系统性。生态化建设要把被考察对象作为有机的整体来对待,充分发挥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作用,促进和谐关系的形成。第二,永续性。生态化建设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要以长远的眼光来规划被考察对象,使之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第三,自组性。鉴于生态自我修复、自我调整的功能,生态化建设要从根本上调动被考察对象的能动性,通过内化的方式形成一种“内生”而非“外铄”的自组运行机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可行性

通过上述概念的澄清我们不难发现,生态化的目标在于营造一种可持续的“激活”机制,以激发和维持被考察对象的“活力”,推进其良性发展。因此,把生态化的理念引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提出既是建设生态型大学的题中之义,也是该学科突破发展瓶颈、谋求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型大学作为一种反映时代风貌、符合科学发展的全新办学理念,要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任何学科都要面向未来,处处渗透生态化的理念。而当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陷入形式化、教条化与无趣化的困境之中,这更需要借鉴生态化理念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提出蕴含着科学合理的依据。它要求把生态学的观点与原则具体应用到该学科的教学管理中去,从外部来说,可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教育、整个校园文化氛围直至社会发展步伐的和谐一致,从内部来讲,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为切入点,夯实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根基,从而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化的本性相通,是两者实现结构性耦合的逻辑前提。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化均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而且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并无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树立符合时代发展与国家民族文明进步要求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包含着狭义上的生态价值观,更体现着广义上的生态化要求,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应该是永续的、自觉的,它以系统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升华思想境界、建立新型世界观。在生态价值观的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关联、不可偏废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与终身学习和自觉学习相联系,从而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永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方法创新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引入生态化理念不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也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从技术层面实施精确定量方法的移植,而要以该理念为依归,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优化该学科的发展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建设亟需寻找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促进生态化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渗透。这种方法创新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表层的课程设置,二是深层的教学方法改进。

第一,拓展生态观教育维度,让学生走进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既承担着价值观塑造的功能,又发挥着价值导向的作用。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最首要、最关键的途径就是拓展生态观教育维度。所谓生态观教育就是以人类生态环境为基本内容,探讨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对待生态之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出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剖析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内在成因,促进学生科学生态观的形成。

为此,我们要用系统的思维来强化生态观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专门设置与生态教育相关的课程和内容。生态观教育可以涵盖当代世界生态危机的现状、传统中国生产模式的解析、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隐忧等方面的内容,并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以及准确的统计数据来深刻展示生态保护的严峻性。同时,高校应组织学生进行生态主题实践调研活动,在课余时间组成小组围绕所在城区的工厂企业、街道社区、商业中心等重点对象,开展实地考察,并要求学生既要以调查报告等书面方式如实地描述、总结观察到的现状,又要立足现实,科学分析生态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具体考察中可以划定一个特定区域为生态环境母系统,再从中划分出自然资源子系统、自然环境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社会保障子系统、人口素质子系统等,抓住子系统之间互动的作用因子,综合考察该区域的生态水平,准确定位问题所在。这样,通过围绕生态主题的专门教学与实践,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传统生态观——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资源为我所用的弊病,学会剔除传统价值观念中的错误成分,学会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文明的永续科学发展,自觉地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当代文明发展需求的新型生态观。

第二,运用系统教学法,形成教育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不仅要从显性层面突出生态观的专门教育,而且要从隐性层面完成整体学科性质的生态化。思想政治教育兼顾政治与思想两个层面,前者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政治觉悟与政治素养;后者折射出政治教育不能独立推进,必须辅之以审美教育、心理教育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思想超越了狭义的判断理性,是涉及实践理性、情感意志在内的多品质的集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政治理论教育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而要依据整体思维进行系统品质教育。

与生态环境相比,生态系统是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互动的有机整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学生是生物性自然存在、人格性自我个体、社会性社会关系总和的三重综合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系统中,遵循其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为学生主体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涵盖教学制度环境、教学文化环境与教学心理环境等,而且多种环境要紧密相扣、多维嵌套,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主体生物性、人格性(精神性)、社会性的各种需求。因此,按照系统教学法,一方面要重视不同生态环境及其背景下主体层次特性独立因子自身的优化,比如稳步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提升精神文化氛围、强化心理环境净化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各个生态环境及其背景下主体层次间的协调、互动与平衡,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的统一性,使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教育都统一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应。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局限于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是要在各门课程与各项活动中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教育的合力。

通过系统教学法,把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步内化为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永续性与自组性。借助生态教育,学生主体自身诸层次构成了完整的有机体,进而又与非主体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学会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份协调,学会人与自身、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处。一旦思想政治教育达成此共识,那就突破了僵化的课堂教育,从而扩展为学生终身的自觉学习,并促使他们形成全新的思想政治生态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正在发展成一股强劲的时代潮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对于提升高校功能、传承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采用生态化的教育方法,有助于营造一种学生热衷于穿梭在教育与生活之中的景象,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1] 马文银,莫晓红.生态大学构建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5(5).

[2] 包桂影,等.基于教育生态化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试验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10(1).

[3] 冯学超,蔡为民,尹红坤.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化管理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Research on Ecologic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YANG Hai-Tao, LI Shou-ming
(China Criminal Police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54, China)

The ecological concepts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Ecologicalization is fundamental to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e. To this end, we need to not only put the ecology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to use the systems of pedagogy to set up the ecologicalizat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ization; system of pedagogy

G641

A

1006-5261(2011)04-0123-03

2010-11-25

杨海涛(1980―),男,黑龙江阿城人,讲师。

〔责任编辑 杨宁〕

猜你喜欢

生态化价值观政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