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研究综述
2011-08-15卢迎春
卢迎春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研究综述
卢迎春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物质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前沿性问题。当今学术界对物质利益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普遍认为物质利益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是辩证运动的关系。学界对物质利益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还区分了物质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实质,揭示了马克思的物质利益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学界对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疏漏和不足。
马克思;物质利益;学术价值;关系;地位;问题;研究综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纷繁复杂的利益追逐背后,隐藏的是深刻的物质利益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创立从研究物质利益的难事开始,探索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物质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前沿性问题,学术界结合现实物质利益的矛盾,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一、物质利益问题的学术价值
物质利益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人们为了与资本主义自私自利的逐利本性划清界限,都刻意回避物质利益问题。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物质利益矛盾凸显,才使人们认识到物质利益矛盾并不会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消亡。相反,物质利益问题显得比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更为重要,更为棘手。因此,物质利益问题重新回到学术界的视野,没有人能拿出有力的证据否定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物质利益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物质利益问题是理解唯物史观的关键。有学者认为物质利益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离开了对利益问题的科学把握,就难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问题,因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一步深化物质利益问题研究[1]。物质利益范畴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需要和利益是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学者指出离开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就不可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可能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不可能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2]。所以,研究物质利益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可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学术界对于这一重要的前沿性理论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一般人总是把利益同吃喝穿住行、货币、商品、财产等联系起来,知道利益与每个人生命攸关,哪怕已经把利益放在社会生活第一位,但却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表现为利益,没有从根本上说明利益的产生、利益的本质、利益的结构、利益的实现机制、利益的运行规律、利益的历史作用[3]。
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理论虽然诞生于150多年前,但是对于今天的各种利益问题分析仍然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现实指导意义[4]。有学者认为这一研究,有利于互利主义的提倡,能够使人们在谋利过程中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只有互利才能达到自我谋利的目的,而损人终将害己。同时这一研究有利于勤政廉政思想的树立,执政者只有把自己的全部工作建立在关心人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群众的真正拥护[5]。有的学者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出发,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如何认识利益群体、利益结构、利益激励、利益矛盾、利益关系,如何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合理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利益的动力作用,加速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所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理论问题[3]。
二、物质利益的概念
物质利益就是经济利益,这是当前学术界对物质利益界定的共识。但是对物质利益的定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有学者从需要的角度来定义物质利益,认为物质利益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满足人们经济需要的生产成果。物质利益体现了利益主体之间的物质分配关系,是以物质需求对象为实际内容的利益类别。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只有这种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人才能生存和发展,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类其他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很多。
有学者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定义物质利益,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获得的利益,它可以分为自然界提供的利益形式和社会经济活动结果的利益形式[4]。
有学者从占有关系上来定义物质利益,认为基于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而形成的对物质产品的占有关系,是物质利益,也称为经济利益。利益实质上是一种权利,是社会赋予一定的主体对一定对象的占有关系。离开对一定对象的占有关系,不能称之为利益,而这种占有是在社会制度认可的条件下发生的[6]。
三、物质利益与人类社会活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利益与人类社会活动息息相关,物质利益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人们的活动,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作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根源、动因和目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人们不断改造自然的最终目的在于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利益。所以,物质利益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进行生产活动的直接动力,而且是一切社会集团、社会组织得以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社会斗争的总根源[7]。
第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就是物质利益关系。一切经济关系实际上都是物质利益关系,因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一切人际关系都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表现。不同的经济制度追求不同的物质利益。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新的利益关系代替旧的利益关系[4]。
第三,人类社会主要矛盾就是物质利益矛盾。社会基本矛盾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来表现,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内容和直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分为物质利益矛盾、政治利益矛盾、精神文化利益矛盾。其中,物质利益矛盾处于基础性地位,制约其他领域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都源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7]。
四、马克思物质利益问题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
马克思的物质利益理论既是唯物史观创立的起点,也贯穿于唯物史观形成的全过程。学界对物质利益理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的看法有以下几种观点。
响应曲面法优化的微波烘干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3 kW,烘干时间12 min,烘干质量120 g。Y1模型的回归方程是:Y1=-18393.03+3069.42x1+467.61x2+207.99x3-191.36x12-0.862x32-157.578x1x2;Y2模型的回归方程是:Y2=-174.86+40.62x1+1.712x2+3.096x3-6.663x12-0.0129x32,回归方程可以用于实践。
第一,物质利益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分水岭。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贯穿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重要分水岭[8]。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与功利主义利益理论的区别在于,它认为人们活动的动力不应该简单地归结为“利己心”,并把这种被有的思想家称之为不变的利己的利益叫做“细小的利益”。用这种“自私心”去解释人们的所有行为显然是不科学的[9]。
第二,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研究的起点,是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人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关切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通过对“普遍利益”理论的批判初步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物质利益原理,通过对人类劳动根本动因的研究得出“人们奋斗所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的结论。物质利益问题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实质就是生产创造利益)、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占有分配利益)、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实质是维护、调节、实现利益)等范畴的实质[10]。
第三,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就开始具体分析和解决现实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思想中出现了唯物主义的最初因素。在之后的大量著作中马克思揭示了物质利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示了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从人的利益出发来观察社会的[1]。
第四,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唯物史观不能缺少物质利益范畴。不重视物质利益问题的探讨,在理论体系中不恢复利益范畴的地位,就难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降低亲和力[10]。
五、物质利益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实质
物质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而消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追求物质利益,它们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消灭了物质利益,而在于怎样获得和分配物质利益。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家追求的是以剩余价值形式表现的私人经济利益。当今世界虽然经济全球化了,但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变,资本主义物质利益关系仍然是资产阶级侵占工人阶级利益,即少数人剥夺多数人利益的关系,资本主义物质利益关系仍然具有对抗的性质。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依然是维护大多数人根本利益与限制少数人获取非法利益的关系。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关系是非对抗的[4]。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必然要求[8]。物质利益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依然是人们创造历史的客观动因。无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都追求物质利益,其本质区别在于为谁谋利益、怎样谋利益的问题。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为了解放全人类,是为全人类谋利益。一方面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它不仅要为本阶级谋利益,而且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物质利益,不是通过自发的活动和阶级剥削以及其他非法手段来获得的,而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并使大多数人最终共同富裕起来的道路实现的[11]。
六、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理论与现实
物质利益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马克思的时代是马克思要关注的首要现实问题,如今,依然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把马克思的物质利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第一,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有学者认为在重视和保证整体利益的同时,要关心和重视群众的目前利益和个人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着力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富分化问题。从社会成员来说,不应该只关心个人私利,而应该更加关心国家、社会和整体的利益[4]。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要承认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从而使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在这个前提下,把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把劳动者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12]。
第三,要弘扬正确的物质利益观。把理想教育与物质鼓励相结合,应该注意两点:第一要划清两个界限,即提倡共产主义觉悟与倡导“精神万能”论的界限和划清正当物质利益与“一切向钱看”的界限;第二分配上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上要处理好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的关系。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13]。
七、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受到学界的重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问题又重新浮出水面。我国学术界近30年来对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物质利益理论基本结构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特别是对物质利益与唯物史观关系的研究已经相当全面、深入。但是,学界对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深入程度远没有与物质利益的重要程度相匹配。物质利益问题因为其复杂性、敏感性、现实性而被长期搁置,还没有一本专门研究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的专著问世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物质利益理论的具体问题来说,学术界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疏漏。
第一,没有正确区分利益与物质利益这两个概念,研究利益的著作和学术论文较多,研究物质利益的较少。但是很多学者并没有正确地区分和使用这两个概念,甚至在很多地方把这两个概念作为一个概念在使用。马克思当然更多地关注物质利益。在阶级社会物质利益主要表现为阶级利益。物质利益处于基础性地位,“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14]85。物质利益是马克思研究的重点。但马克思并没有把物质利益等同于利益来使用,除了物质利益,对应的还有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利益。抽象地谈利益正是马克思所要反对的。
第二,物质利益的概念问题。把物质利益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应该确定物质利益的概念。许多学者从需要的角度来定义物质利益有不妥之处。需要是有层次的,而物质利益是处于基础地位、决定性地位的。基于人的生理机能,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自然是客观的,但是需要往往是从主体出发对客体产生的要求。物质利益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客观条件决定,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条件基础上产生的。所以,物质利益不能从需要的层次来定义。有的学者从占有关系来定义物质利益。占有在分配和消费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但是占有仅是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关系这一个内容。物质利益与占有都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把物质利益归结为占有关系是值得商榷的。物质利益与生产关系联系最为紧密,应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物质利益。
第三,对物质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运动规律的研究还是个空缺。以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往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开始,但是这种研究忽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背后存在的更深层次的动力因素,即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表现和演化的,物质利益怎样作用于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物质利益与剩余价值的辩证运动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
第四,对物质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运动规律的研究不够深入。“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15]247。资本主义社会实质上是少数人剥夺大多数人的物质利益,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不能有效解决物质利益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和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物质利益是社会主义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物质利益矛盾。如何把马克思的物质利益理论与社会主义物质利益矛盾的现实相结合,是物质利益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 王运钦.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探索与其世界观的转变[J].甘肃理论学刊,2009(5).
[2] 赵绥生.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三十年——进展、成果与前瞻[J].理论学刊,2009(11).
[3] 王伟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探索[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4).
[4] 李薇辉.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理论的深刻性——金融危机下的重新认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
[5] 萧秀清.利益的本质和作用[J].江汉论坛,1997(9).
[6] 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J].渤海大学学报,2004(5).
[7] 孙淑凤.论物质利益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J].石油大学学报,1996(2).
[8] 杨小冬.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思想的坚持和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7).
[9] 卫灵.“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4).
[10] 覃正爱.论物质利益问题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J].江汉论坛,2004(2).
[11] 张正元.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J].江淮论坛,1983(3).
[12] 包心鉴.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浅议[J].东岳论坛,1983(4).
[13] 沈德明.革命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1).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A81
A
1006-5261(2011)04-0016-04
2011-04-02
卢迎春(1985―),女,重庆人,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叶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