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方可知著
——小说文本细读点拨教学的一些尝试
2011-08-15徐超
徐 超
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是由特级教师蔡澄清创立的,经过蔡老师30多年的个人探索和芜湖市点拨课题组6年的集体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我在进行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时,坚持运用点拨教学的原则,在阅读教学尤其是小说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颇有一些心得。
一、小说文本细读点拨教学的方式探索
1.自主探究性阅读模式
自主式学习是高中新课程教学的核心之一,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得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结合文本提出思考题;其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习步骤;然后,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进度,并及时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最后,在学习完成时要有针对性地检查、总结。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根据点拨教学原则,在学生有困惑时,“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灵活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分析,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比如在教学《祝福》时,有学生对鲁四老爷的形象很感兴趣,便在课后仔细阅读关于鲁四老爷的所有文字,然后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他认为鲁四老爷虽然言行都不多,但寥寥几句话、几个动作,便把这个儒学老监生的内心深处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当祥林嫂淘米失踪时,别人都到处寻找,而鲁四老爷却是“踱出门外”,一个“踱”字,便把他内心非常着急但表面装作不慌不忙的情态形象地刻画出来,可谓“一字传神”。又如他对卫老婆子两次说的“可恶!然而……”第一处“可恶”是说这种绑架行为十分可恶,“然而……”一转,是说祥林嫂的命运毕竟可以由她婆婆掌握,被她婆婆“带”走也是情有可原的。第二处“可恶”是说卫老婆子没弄清底细就推荐这种女人来,辱没了鲁家的名声,并且亲自参与绑架,的确可恶。“然而……”是告诫卫老婆子,这次就算了,下次再荐人来一定要问问清楚底细。短短的八个字,但却把鲁四老爷以封建礼教作为他为人行事的唯一原则的本性含蓄凝练地表现出来,可谓十分传神。
又如,我在上完《林黛玉进贾府》后,布置了一道文本细读作业,请大家抓住文中的某处细节描写作深入分析,品味这样写的妙处。有位同学抓住了丫鬟说的一句“宝玉来了”,作了深入的分析,非常准确:
“宝玉来了”这句话出自于《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是贾宝玉首次登场时丫鬟们叫的,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初读文章时,看到这句话,只觉得贾宝玉必定是一个很随便的人。
第二次看这篇文章时,“宝玉来了”使我大为不解。因为在清朝时期,丫鬟对待主子是毕恭毕敬的,特别是像荣国府这样的名门贵族。但这些丫鬟们“笑着”说“宝玉来了”,显然并不惧怕宝玉,反而给人一种彼此很亲密的感觉。
第三次通观全文,结合小说的主题背景,我终于恍然大悟。宝玉反对封建礼教,他认为应该人人平等。他待人和善,对于丫鬟们从未用主子的身份去命令过她们,反而与她们生活在一起,平等相待。这短短四个字便将宝玉为人随和,反叛传统等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2.合作(互动)探究性阅读模式
这种方式有些像开茶馆,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语文,而这也恰恰是点拨教学法的特色之一。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灵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讨论重点,但不宜有太多限制;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巡视,了解学生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但要给学生充分发言,陈述个人观点的时间。课后布置学生查资料,讨论,整理探究成果。
比如我在教《祝福》时,让学生合作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①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②祥林嫂是谁害死的?
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④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她的反抗与封建礼教吃人之间有何联系?
⑤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柳妈呢?
⑥小说以“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收束全文,作用何在?
这些是我在三个课时内提出的其中六个问题。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可以贯穿起课堂教学的框架和主线: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学生只有仔细阅读文本,才可展开讨论;只有合作起来,才能让讨论有实效;只有讨论时百思不得其解,教师才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教学的效果才能体现。
3.创新性阅读教学模式
所谓“创新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对课文进行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颖的结论。
比如教《祝福》一文,从创新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我先后采用了让学生编祥林嫂年谱、写500字的想象作文《祥林嫂之死》、写200字以内的《祥林嫂小传》等形式。我还让学生思考如果把《祝福》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开始一分钟要拍哪几个镜头,最后一分钟要拍哪几个镜头。一方面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地把握,能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老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读书的细致程度大为改观,他们知道肤浅的阅读是无法完成这几个问题的。
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中,我参考有关资料,根据文本设计了以下“合作探究”内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死因不明。一个多世纪以后的某一天,中国某高中高二某班的同学们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设计四个选项: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死者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共同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内容包括案发背景分析、现场勘查结果、死者档案、有关人士采访(提示: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及虚拟对象如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以及结案报告(死因说明)五个方面。
运用这种别样的小组侦查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无形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展示,与全班同学共享。
二、小说文本细读点拨教学的价值
好的小说作品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文学性、思想性、科学性等,从学生层面来说,通过细读文本,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深度、广度和高度会有所提升。同时很好的小说还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读小说的意义,他们才会甄别小说,欣赏小说。
另外,小说文本的细读,体现了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到资源共享。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我解决问题,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或分组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学生知识积累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合作——充分交流切磋,将信息资源共享,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从教师层面来说,点拨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从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层面来说,明确了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实现了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通过对话,共同提高沟通能力,启发思维,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