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农村社会现实问题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2011-08-15赵兴洲
赵兴洲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财务处,河南郑州450042)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面临重大转型,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影响,传统农村社会正在不断地丧失主体性和预见性,各种风险因素迅速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且相互交织,农村社会正面临着新形势。因此,正视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是农村社会客观现实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加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村社会各种要素加快由静态向动态、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
1.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要求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迅速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加快、生产资源整合加速,特别是各种专业大户、合作社等大量涌现,一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农村社会管理对象更加多元。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的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深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村社会管理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涉及环节逐步增多。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家庭经营情况看,既有只从事农业生产的纯农户,又有亦工亦农的兼业户,还有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打工者和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不同农户经营项目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加之一些农村还有不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来人口,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增多、人员结构复杂,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度。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平等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的意愿不断增强,希望更多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不但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而且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都需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2.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要求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目前,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新情况下,如何处理农民身份转换、农村产权和债权债务问题,如何构建新的社区管理架构,都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管理民主,而要实现农村社会的民主管理就必须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必须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3.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求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推进农村社会进步,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社会管理不适应农村新形势的局面。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事关民生的许多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级组织,如果处置不当,管理能力不强,就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各个方面利益的分化整合,对于那些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回应疏导和妥善处理,就很容易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使矛盾激化,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正视农村社会的客观现实问题,找准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建设面貌显著改善,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农村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农民利益诉求更加广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也更加复杂,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农村社会正面临许多新的现实问题。
1.农民增收难、致富难是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但总的来看,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随着城乡交流的加快,农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并趋向多样化,但较低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又限制、压抑了他们的需求,这种落差感很容易使其产生失落和不满情绪。另外,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且减贫难度大,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差,自然灾害频发。如何解决好这些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致富问题,是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确保农村和谐稳定的核心问题。
2.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是制约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过去,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严重滞后。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城市的社会建设相比、与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需要相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的“瓶颈”依然存在。农民占有的教育、卫生、文化资源水平较低,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的标准偏低、覆盖面较小,并且,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不仅在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着权利、机会的差别,而且在福利、社保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农民看病难、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已成为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最大变数。
3.农村土地征用引发的社会矛盾是阻碍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新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稀缺现象更加凸显,一些地方的财政甚至成为“土地财政”,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来,个别地方不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搞大拆大建,通过“农民上楼”、“宅基地换社保”、“村改居”等形式,严重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导致涉及农村土地问题的上访案件有明显上升之势。
4.农村社会治理不规范是影响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大难题。有些地方,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支撑,农村基层政权不能正常运转,严重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导致当地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乘虚而入;有些地方基层组织责任不清、分工不明、职能区分上“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时常发生,以致团结和协作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转效率,削弱了基层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有些地方,由于体制机制约束力不强,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务不公开、不透明,侵占集体利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农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表达,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被严重侵犯,引起当地农民群众的不满。另外,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引起农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5.加重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已成为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隐患。当前,一些地方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向农民或村级组织集资摊派现象有所抬头,加重了农民负担。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村都要承担大量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任务,由于这些村几乎没有任何集体收入来源,于是就将配套费用转嫁到农民身上。有些地区涉农收费项目存在超范围、超标准、搭车收取现象。有些甚至用“一事一议,合理收费”作幌子,乱收费。这些费用不仅增添了农民群众的负担,而且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利好,引起了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最大隐患。
三、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农村社会管理的对象是农民群众,涉及到农村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对广大农民群众诉求的回应,涉及到对农村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对农村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等一系列问题,内容庞大而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提升对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就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1.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夯实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物质基础。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必须有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保障,这也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必须加大农村金融支农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必须创新机制,做好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回乡创业;必须加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努力让农民从政策和补贴中得到更多实惠;必须大力创造条件,实现农民收入更快的增长,特别是要探索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机制,遏制和扭转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条件,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商业用地开发和经营,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形成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的机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更加自觉、更大幅度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全面提高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同时还要注意缩小区域之间、农村内部收入的差距;加大对农村重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对中西部等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农村低保、新农保的筹资水平与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补贴,最大限度增加农村和谐因素。
2.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发展和强化农村文化建设,夯实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思想基础。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主导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新时期农村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为此,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主张、思想、方针政策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活跃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3.密切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群众基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法宝和政治优势。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就一定要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群众所思所盼所想,以科学、民主、法治方式推进农村社会关系的整合与创新。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深入田间地头,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完善工作机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深入实际之风、大兴服务群众之风,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完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农民群众的长效机制;要关心农民的生产情况和生活情况,关注农民整体情况和个体情况,要关注农民群众的现在和未来,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4.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夯实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组织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级党组织是最基层的党的组织,直接与农民群众面对面,发挥好其作用对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意义重大。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村级事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强化和提高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服务能力,培育更多的农村管理和服务主体,加强各种群众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在农村公务事物管理中的作用。四是加强农村社会矛盾的调解力度,通过建立和延伸有效的社会管理网络,从矛盾预警到调解做到快速反应、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控制在初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农村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处理。五是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5.着力解决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夯实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现实基础。一是把构建新形势下农村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大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以解决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把化解农民群众矛盾作为关键,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动态协调化解机制,使农村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的状态。三是加强农村社会矛盾源头治理,这是有效预防农村社会问题和群众矛盾积累激化、促进农村社会运行动态优化的重要措施。四是建立和完善群众矛盾调解机制,把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着力构建农村社会利益整合保障体系,切实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方面群众具体利益的切入点,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及时归纳总结,向上反映,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对于一些短时期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在逐步解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疏导群众情绪。同时也可尝试通过其他有效途径对群众的具体困难予以帮扶,既要把基层群众的情况及时总结梳理向上进行反映,同时也要做好上情下达的工作,及时把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及党和国家对“三农”的关切之情送到农村、农民,稳定好他们的心情,维护好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