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式三、黄以周交游与门弟子辑考

2011-08-15程继红

关键词:南菁交游光绪

程继红

(浙江海洋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浙江定海黄氏家族滨海力学,穷经葄史,四代中有十三人业儒,是一个世居海岛的耕读之家。该家族几乎完全依赖家族学术的主轴传动,使这个孤悬海上的家族声望在浙东乃至江南地区得以延续、提升与广布,融入近代学术洪流,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最终成为近代社会一个典型的学术家族。而黄式三(1789-1862)、黄以周(1828-1899)父子,则是该家族之杰出代表。黄氏父子学问精博,以经学造诣着称,故《清儒学案》曰:“东南称经师者,必曰黄氏,盛矣!”经学中又以礼学成就为最高,黄以周《礼书通故》可谓为集清代礼学之大成。因此,黄以周与俞樾、孙诒让并称清末“浙江三先生”。考察黄氏父子的交游与门弟子情况,对于了解他们的学术经历与网络、学术传承与谱系、学术思想与影响都大有裨益。

一、黄式三交游

黄式三平生有两次入幕经历。第一次入幕在道光十三至十四年(1833—1834),受浙江学正陈用光之邀,并因金华之行使他对宋代浙东学派有深度认识,归来作《论语后案自叙》,标举学兼汉宋;第二次入幕在道光十八年(1838),应聘佐镇海参将糜延庆之军幕。除此之外,基本上以坐馆与著述为主,故平生交游大抵不出此范围。

黄定齐(1778—1855),字克家,号蒙庄,鄞县人,定文族弟,式三族叔父。咸丰元年(1851),式三、以周父子往鄞县晤黄定齐。定齐曾于咸丰元年前后在故里组织诗社,著作有《志读书庐诗草》二卷、《杂体文》一卷,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黄以周为撰传,见《儆季文抄》卷六。

杨感庭,字际和,式三师。式三为撰《杨感庭先生家传》,见《儆居杂著》卷四。

杨镜山,字亦纤,讳思绳,式三15岁曾师之。式三为撰《杨镜山先生家传》,见《儆居杂著》卷四。

傅梦占,原名傅亦丰,23岁时与式三同师杨镜山。式三《儆居集》前附傅梦占叙,王逸明《年谱稿》谓式三与傅梦占为姻亲。①式三撰《傅君肖严家传》,见《儆居杂著》卷四。

金鹗(1771-1819),字风荐,号诚斋,又号秋史,临海人。金鹗通五经,精“三礼”,著作有《四书正义》,亡佚。《求古录礼说》十六卷,是一部研究《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专著。王逸明《年谱稿》云:“黄式三《儆居集》中未见与金有关文字,顾金为当时礼学名家,居里距定海不远,又与式三亲家同馆于京师,或有音问往还,惟失于载。”金鹗与式三之交游详情待考。

王修允,式三友,同邑白泉庄人,馆于汪庭珍家,留京师十余年。后为式三亲家,其子王慈德娶式三长女。黄以周撰《沈丘知县王君石农志传》,见《儆季文钞》卷六。

夏炘(1789—1871),字欣伯,一作心伯,号韬甫,安微当涂人,王修允同年举人,与黄式三同岁。因夏炘与王修允为友,而式三长女又嫁王修允之子王慈德,王慈德后又师从夏炘,由此之故,式三得与夏炘交游。式三有《与夏韬甫书》凡千余言,与讨论性理之学。

王慈德,式三女婿。初从式三讲学,实事求是,不分汉宋门户,后受业当涂夏炘,遂一归宋学。

陈用光(1768—1835),字硕士、一字实思,江西新城人。嘉庆6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尝受学姚鼐,海内号称文宗。1833年新任浙江学政,往宁波试贡生,得式三文,阅而称赏,以孙渊如、段懋堂相许。

吴德旋(1767—1840),字仲伦,别号安蔬居士,宜兴人。廪贡生,姚鼐弟子,晚年在鄞县一带馆幕维生。道光十三年(1833)在陈用光幕中,与黄式三有交游。《儆居杂著》卷四《功过格说》文后附录有吴德旋评语,云:“严简细密之文”。

糜延庆,镇海参将,江南人。道光十四至二十年(1834-1840)在任,事见民国《镇海县志》。道光十八年(1838),式三入佐其军幕,作《平海盗议》、《备外寇议》及《兵制十策》等经济之文。

许瀚(1797—1866),字印林,日照人。道光15年举人,官峄县教谕。道光十三年(1833)许瀚在杭州随学政陈用光校文,式三与许瀚交游应始于此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式三有《答许印林书》,载《儆居杂著》卷四。

沈垚(1798—1840),字子敦,一作子惇,乌程南浔镇人。博地理之学,困顿终身。式三留杭时,应有交往,详情待考。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乌程人。式三道光十四年(1834)于杭州晤严可均,道光十九年(1839)式三携《尚书启幪》往乌程再访严可均,归作《与严铁桥书》。严氏为式三作《〈春秋释〉叙》。

俞正燮(1775—1840),字理初,歙县人。道光元年举人,晚主江宁惜阴书院。精于考证。俞正燮于道光十三年(1833)至杭州使院,时式三亦在,故得交往。式三《儆居集》中数篇文章后附有俞氏评语。

苗夔,直隶肃宁人。嗜六书形声之学,精研《说文》。著作有《说文声订》二卷,《说文声读表》二卷,《毛诗韵订》十卷等。与俞正燮同时至杭州使院,故与式三有交往可能,详情待考。

张世钿,定海乡绅,式三于道光十四年馆其家。式三撰《张君雪锋家传》,见《儆居杂著》卷四。

刘灿,世居镇海县城长营巷,尝以镇海名经师获知阮元。民国《镇海县志》卷三十二《寓贤传》:“黄式三……来镇与刘灿善,遂卜居于邑南柴桥”。刘灿与傅梦占皆为式三《儆居集》作叙,刊于书前。式三为撰《刘君星若家传》,见《儆居杂著》卷四。

王约,字简夫,号西屿,式三友,慈溪人。式三为撰《王君西屿家传》,见《儆居杂著》卷四。

时与兰,号乃庵,式三友,慈溪人。光绪二十五年刊《慈溪县志·王约传》谓时与兰、王约与式三友善。

方成珪(1785—1850),字国宽,号雪斋,瑞安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宁波教授,式三友。道光二十七年(1847)式三往温州,晤方成珪,请方氏审校《周季编略》,同时为方著《集韵考证》撰叙,有《书〈集韵考正〉后》,载《儆居杂著》卷一。

谢仲谐,镇海人,式三友。式三为撰传,见《儆居杂著》卷四。

冯登府(1783—1841),字柳东、云伯,号勺园,嘉兴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道光十五年(1835)前后官宁波府学教授,与式三交游,曾与严可均读《论语后案》,皆谓“旧解人所习见,不必录”。式三从之,略加增删,而易名《论语管窥》(《论语管窥叙》,见《儆居杂著》卷一)。

成仁聚,慈溪章桥富商。式三馆于其家,教其子弟。

二、黄以周交游

黄以周一生约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岁以前为居家读书与侍父时期,四十一岁到五十六岁为供职浙江书局时期,五十七岁以后为执掌南菁书院时期,故其交游也主要以此范围为主。

吴存义(1802—1868),字和甫,号荔裳,泰兴人,祖籍休宁。道光十八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同治三年(1864),吴存义以浙江学政身份视学宁波,以《明堂考》考诸生,以周应考,获知存义,俞樾《礼书通故序》曾言及此事。以周在《上俞荫甫先生书》中,有“前谒吴和甫师”之语,②以存义为师。

刘凤章,字艺兰,鄞县人。笃好儒学,以周有《答刘艺兰书》,载《儆季文钞》卷三。曾与胡洪安谈义理,过夜半不知倦,后以周主宁波辨志精舍,请刘凤章主讲宋学。

胡洪安,字禹甸,别字荭庵,镇海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自荐为式三弟子。胡洪安与黄以周论学,间有争辩。胡氏学宗陆九渊,以周谓“经外之学,非敢知也”。时上海龙门书院掌门刘熙载深于宋学,以周劝胡氏往从学之。胡氏欣走沪上,问业二载,著有《沪上问业》二卷。事见以周《胡君荭庵家传》,载《儆季文钞》卷六。

谭献(1832—1901),原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仁和人。同治元年举人,官歙县等知县,后主讲经心书院,以周友人。同治六年(1867),以周入职浙江书局,与谭献同任校勘。以周有《与谭仲修书》,见《儆季文钞》卷三。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瑞安人。同治六年(1867)与以周同应乡试,中举。同治十年(1871)诒让至京师,与以周同赴礼部试。《清儒学案·儆居学案》“儆季交游”一节列有孙诒让,与以周交往详情,待考。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德清人。同治七年(1868),俞樾掌杭州诂经精舍,兼领杭州浙江书局。俞樾《袖中书》卷一收《黄元同孝廉书》一通,书中言:“周梼昧不才,妄自撰述,惧见怪于当世,辄藏弃之不示人。今年四十矣,恐以痼蔽,终身无发蒙日,幸遇有道,敢不就正?所呈《礼经通诂》两册,觊求指示纰缪,俾得改正。果蒙惠教,周将执弟子礼,奉全书以拜门下。”由以周云“今年四十”可知,俞、黄之交始于同治六年(1867)。俞、黄交游,实近代学界之大事,其详情笔者另有专文考述。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提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据王逸明《年谱稿》云,同治六年(1867)以周应乡试不售,主考张之洞以未取以周为憾。以周《与谭仲修书》曰:“秋试榜揭,多士忭舞。两浙骨董,搜罗殆尽。以周蒲柳弱质,长弃海滨,亦故其所。而南皮张公犹垂念及以周,是何多情也。”(见《儆季文钞》卷三)。同治十年(1971),以周北上京师,应礼部试,下第。五月朔,张之洞、潘祖荫招集都下名士于龙树寺,为蒹葭簃雅集,以周在张之洞邀请名单之列,但因故未赴集会。③

李慈铭(1830—1895),字式侯,号莼客,会稽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山西道监察御史。同治六年(1867)与以周同事浙局校勘,李、黄交游,亦是晚清学术史上重要事件,且李慈铭又为皋社成员,二人交往详情,笔者另有专文探讨。又《越缦堂读书记》,对黄式三、黄以周著作多有所评论。

朱一新(1846—1894),字鼎甫,又字蓉生,别号拙庵,义乌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以谏李莲英阅海军事忤慈禧,降主事,乞终养归,主讲广雅书院。同治九年(1870),以周与朱一新、施补华、黄炳垕为同年举人。《清儒学案·儆居学案》列朱一新为儆季交游,详情待考。

陶方琦(1845—1884),字子缜,号湘湄,会稽人。李慈铭弟子。光绪二年(1876)进士,以编修督学湖南。《清儒学案·儆居学案》“儆季交游”中有陶方琦,详情待考。

王继香(1846—1905),字子献、止轩,号蓼斋、醉庵,会稽人。李慈铭弟子。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编修,河南候补知府。《清儒学案·儆居学案》列为“儆季交游”,详情待考。

虞景瑛(1862—1893),字澹初,号澹园,镇海人。《清儒学案·儆居学案》列为“儆季交游”,谓其“论学以经为归,经学以礼为本。……儆季为礼经大师,年差长,景瑛事之师友之间,后生有效其行者,人辄目之曰‘黄虞礼法。’”王逸明《年谱稿》谓二人交游事迹待考。

高均儒(1812—1869),字伯平,号郑斋,又号可亭,秀水人。主讲杭州东城讲舍,同治四年(1865)以周谒高均儒于讲舍。同治六年(1867),高均儒受聘为浙江书局总校,与以周同事。本年以周有《与高伯平先生书》,见《儆季文钞》卷三。

胡培系(1813-1888),字子继,号坞霞,绩溪人,胡培翚从弟。生平沉浸《三礼》,著有《十年读书室文存》等。以周光绪三年(1877)有《复胡子继书》,中云“睽违教益,十易寒暄”,《年谱稿》据此逆推二人订交应在在同治六年(1867),其时以周才入书局。而胡氏如何得与以周相识,详情待考。

丁丙(1832-1899),一名国典,字嘉鱼,号松生,晚号松存,钱塘人。清末杭州大藏书家,浙局所刻书,多由丁氏提供善本。据谭钟麟称,以周参与辑校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便是从丁丙处借得的爱日精庐本。以周居浙局十数年之久,亦当与其有所交往,详情待考。

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澍生,晚号桑根老人,全椒人。据谭献《复堂日记》丁卯年(同治六年,1867)记载,浙局开后,由薛时雨、孙琴西两先生主之,而以周当年由谭献推荐入局,当与薛氏有交往,详情待考。

孙衣言(1815-1895),字克绳,一字绍闻,号琴西,瑞安人,诒让父。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孙衣言与薛时雨共主浙局,当与以周相识,详情待考。

张景祁(1827-1899),原名左钺,字孝威、蘩叔,号韵梅,钱塘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与高均儒、李慈铭、谭献四人同为浙江书局总校,当与以周有交往,详情待考。

胡凤锦,字肖梅。谭献《复堂日记》丁卯年条载,其亦为浙江书局分校,当与以周有交往,事迹待考。

汪鸣皋,字雒雅。谭献《复堂日记》载,其亦为浙江书局分校,当与以周有交往,事迹待考。

陆元鼎(1839-1910),字春江、少徐,仁和人。据谭献《复堂日记》,知为浙江书局分校,当与以周有交往。

张预(1840-1911),字子虞,号腹庐,钱塘人。谭献《复堂日记》载为浙江书局分校,与以周同事,当有交往。马赓良《偕谭仲修施均父黄元同潘仪甫张子虞孙子宜及皋社诸子宴集吴山道院》诗,“张子虞”即指张预。

马赓良(1835-1889),字幼眉,号鸥堂,会稽人。马赓良与以周交游,见《偕谭仲修施均父黄元同潘仪甫张子虞孙子宜及皋社诸子宴集吴山道院》一诗。马赓良、李慈铭等十余人,结社赋诗,互相唱和,名为“皋社”,以周与“皋社”诸子之交游,有深入探讨之必要。

张鸣珂(1829-1908),字公束,号玉珊,晚号窳翁,嘉兴人。谭献《复堂日记》载为浙江书局分校,与以周同事。

沈景修(1835-1899),字蒙叔,号蒙庐、汲民,秀水人。谭献《复堂日记》载为浙江书局分校,与以周同事。

王守训(1845-1897),字仲彝、松溪,黄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翰林院检讨。谭献《复堂日记》丁卯条载为浙江书局分校,与以周同事。

陈兰洲,谭献《复堂日记》丁卯年条载为浙东书局分校,与以周同事,事迹待考。

徐树铭(1824-1900),字寿蘅,号澄园、伯征,长沙人。以周于同治九年(1870),应贡生试成优贡生,其时徐树铭为浙江督学,故以周后多以师称之。光绪二十三年(1897),徐树铭任浙江乡试主考,以周携《礼书通故》前往拜谒,本年九月以周有《答徐寿蘅先生书》,见《儆季杂说》。

刘有铭(1805-1876),字缄三,号镌山,又号蔗圃,直隶南皮县人。以周于同治九年(1870)继应浙江乡试,中举人。本年浙江乡试考官为副御使刘有铭,交往事迹待考。

李文田(1834-1895),字仲约,又字畬光,号芍农,顺德人。以周同治九年(1870)应乡试,其为主考官之一,交往事迹待考。

施补华(1835-1890),原名份,字均甫,号岘佣,乌程人。同治九年(1870),以周与施补华为同年举人,王逸明《年谱稿》谓二人订交或始于本年。同治十三年(1874)补华尝应以周请,为撰《定海黄先生别传》。

黄炳垕(1815-1893),字蔚廷,号蔚亭,余姚人,宗羲七世孙。与以周同年举人。光绪五年(1879),以周应宁波知府宗源瀚请,主宁波辨志精舍,黄炳垕与以周同事辨志讲舍。

宗源瀚(1834-1897),字湘文,上元人。光绪五年(1879)在宁波知府任上建辨志精舍,请以周主事。以周有《答宗缃文书》,见《儆季文钞》卷三。

何经松,慈溪人,生平事迹待考。以周主宁波辨志精舍,何经松主讲史学。

陈继聪,镇海人,生平事迹待考。以周主宁波辨志精舍,陈继聪主讲词章。

费以群(1844-?),字谷士,号三碑乡民,乌程人。工人物画。同治十二年(1873)绘黄式三像载于《儆居集》前,落款署“癸酉八月乌程后学以群摹”,与以周当有交游。详情待考。

黄倬,生卒年不详,字树阶、恕介,善化人。光绪二年(1876),以周子家岱游庠,迭以经解受知于浙江学政黄倬,见以周撰《儆孙嬹艺轩诸书题辞》。时以周职浙江书局,与黄倬当有交游。

史致驯,生平事迹待考。光绪三年(1877)任定海厅事,邀以周、以恭兄弟等编纂《定海厅志》,以周遂往来杭州、定海间。

陈重威,武进人,事迹待考。与以周等同修《定海厅志》。

陈恩受,定海厅知事,光绪十年刊《定海厅志》三十卷。

张澐卿(1823—1883),生平事迹待考。对以恭修《定海厅志》中《大事记》赞赏有加,见以周《先兄质庭志传》(《儆季文钞》卷六)。

胡诒孙,胡培系子,生平事迹待考。以周《复胡子继书》云“知哲嗣诒孙以商籍入钱塘学,绩续之教,流入浙西,吾浙与有光焉”。见《儆季文钞》卷三。

秦湘业(1813-1883),字应华,号淡如,无锡人。秦湘业光绪六年(1880)提调浙江书局,命以周等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并为作序。

谭锺麟(1822—1905),字文卿,茶陵人。光绪七年在浙江巡抚任上,命以周等人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并为作序。

王诒寿(1830-1881),字眉子、眉叔,号笙月,山阴人。以周主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王诒寿参与辑纂。

张大昌,仁和人(《清人别集总目》误为“仁怀人”)。以周主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张大昌参与辑纂。光绪八年(1882),以周为张大昌绘《约园图》作题记,即《约园记》。据以周《约园记》,知张大昌为徐树铭“门下士”(见《儆季文钞》卷六)。

王崇鼎,钱塘人,事迹待考。参与《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辑纂。

濮子潼,钱塘人,事迹待考。参与《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辑纂。

陈谟,新昌人,事迹待考,参与《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辑纂。

倪钟祥,海昌人,事迹不详。参与《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辑纂。

杨文莹(1838-1908),字粹伯,号雪涣、息庐,钱塘人。光绪七年(1881),与以周同时参与辑校《续资治通鉴长编》。

戴兆春,字青来,号展韶,钱塘人。以周同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辑校参与者。

沈善澄,以周同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辑校参与者。

潘鸿,字仪甫,号凤洲,仁和人。以周同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辑校参与者。

严辰(1822-1893),字子锺,号缁生,晚号达叟,桐乡人。以周同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辑校参与者。

姚烺,以周同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辑校参与者。

夏敦复,以周同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辑校参与者。

谭日囊,以周同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辑校参与者。

徐惟锟,以周同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辑校参与者。

周善溥,以周同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辑校参与者。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瑞安人。光绪九年(1883)在江苏学政任上,创南菁书院,翌年正式开课,黄体芳聘以周接任南菁院长。

张文虎(1808—1885),字孟彪,又字啸山,号天目山樵,南汇人。《清儒学案·儆居学案》列为“儆季交游”。光绪十年(1884)南着书院正式开课,江苏学政黄体芳聘以周接替张文虎出任南菁院长、主讲经学。《年谱稿》推测黄、张之交即在本年。

王先谦(1842-1918),字益吾,号一梧,晚号葵园,长沙人。光绪十一年(1885)任江苏学政,光绪十四年(1888)三月廿二日,王先谦致信缪荃孙云:“元同品学实好,经术甚深,特不解词章。诸生尚佩服,兄亦敬之。”④

杨颐(1824—1899),字子异,号蓉浦,晚号蔗农,广东茂名人。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接王先谦任江苏学政。他对以周坚持住院,不在他院兼职,尤为赞赏。他说:“院长在院,功课既密,士风蒸蒸日上。”

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号艺风,江阴人。光绪十四年(1888),任南菁院长,与以周接席两年。以周卒,荃孙为作《墓铭》。

瞿鸿禨(1850-1918),字子玖,号止庵,善化人。光绪十四年(1888)在浙江学政任上,保荐以周得内阁中书衔。

潘衍桐(1841-1899),原名汝桐,字孝则,号峄琴,南海人。光绪十四年(1888)官浙江学政,保荐以周升用教授,旋补处府教授,以周未就。光绪十七年(1891),潘氏招以周、谭献等饮于杭州约园。潘衍桐《輶轩续录》,收式三古诗3首。

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余杭人。光绪十六年(1890)太炎23岁,在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游,数竭以周,云:“先生严重经术,亦各从其性也。”(见《黄先生传》)。

孙德祖(1840-1905),字彦靖,号寄龛,会稽人。光绪十七年(1891),潘衍桐招孙德祖与谭献、以周等饮于约园,故应与以周有所交往,详情待考。

高骖麟,事迹待考。光绪十七年(1891),与以周等同受邀潘衍桐饮杭州约园。

溥良(1854-1922),字玉岑,爱新觉罗氏,隶满洲镶蓝旗。光绪十七年(1891)溥良继杨颐督学江苏,此时以周在南菁书院。光绪二十年(1894),溥良将南菁学子著作十四种汇刊为一部丛书,名《南菁札记》。

龙湛霖(1837—1905),字芝生,湖南攸县人。光绪二十年(1894)接任江苏学政,时以周在南菁书院。

费念慈(1855-1905),字屺怀,号西蠡,武进人。在龙湛霖主政时,曾请其父费学曾主持南菁沙田事务,使南菁书院产息日赢,为书院加膏火、增斋舍、广住额提供有力保障。与以周当有交游,详情待考。

沈九箫,事迹待考。以周《与沈九箫书》云:“去冬斫丧次子家岱,断我读书种子。志气日颓,目力日耗,复何能读异书。”(《儆季文钞三》)语气沉重。

虞铭新(1878-1944),字和钦,又字士勋,号莳新,镇海人。撰《黄元同先生别传》(见《和钦文初编》卷下)。《别传》云:“余幼时犹及见先生,布履青竹缠入市籴粟也。”

三、黄式三、黄以周门弟子

(一)黄式三门弟子

黄式三由于其教学范围主要集中在定海与镇海两地,故弟子亦不出此地理空间。

王元恒,字佩韦,定海马岙人。民国《定海县志·人物志》云,元恒少从黄式三游,得其传,后又治宋儒学说。元恒著《朱吕问答》一书,式三为作叙,见《儆居杂著》卷一。

胡夤,字伯寅,号止三,又号子珊,定海人。清道光参将、抗英战将胡德耀之长子,从式三学。晚年瞽目重明,因自号明明子,遂发愤著书,于黄氏学多有发明。著作有《明堂考》一卷、《论语集解义疏》二十卷、《切音启幪》一卷、《大衍集》一卷。

胡洪安,字禹甸,别字荭庵,镇海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自荐为式三弟子,事见黄以周《胡君荭庵家传》,见《儆季文钞》卷六。

张成渠,张世钿子,式三弟子。

成怀峤,慈溪人,仁聚子,式三弟子。

刘芬,字芷人,镇海人,从式三学。同治元年刘芬为以周《经训此义》撰序。黄以周撰《刘君芷人别传》,见《儆季文钞》卷六。

(二)黄以周门弟子

黄以周自1883至1898年任江苏江阴南菁书院院长,共15年。这15年间,东南俊彦,著籍为弟子者,先后达千余人,故章太炎说“江南诸高才皆出其门”。

冯一梅(1849—1907),字梦香,慈溪人。一梅曾与黄以周同事浙江书局,以周主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一梅参与辑纂。以周主宁波辨志精舍,一梅与何经松主讲史学。章太炎《黄先生传》谓一梅为以周弟子,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一末署“受业慈溪冯一梅初校”,亦可证一梅曾从以周学。

林颐山(1849—1906),字晋霞,慈溪人。以周南菁弟子,后曾为南菁书院院长。著作有《经述》三卷、《群经续编着录》、《水经注笺疏》等。

陈庆年(1862-1929),字善余,号困学主人,丹徒人。庆年初抵南菁书院谒以周,侃侃言志,以周识其不凡,命摄“训”字号大小斋长。以周《儆季文抄三》有《答陈善馀书》《再答陈善馀书》。庆年撰有《黄家岱传》和《黄氏庶母陈儒人传》(《横山乡人类稿》卷九)。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太仓人。光绪十一年(1885)入南菁,受业以周门下四年有余。晚年创办无锡国学专修馆。著有《茹经堂文集》、《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曹元忠(1865-1927),字夔一,号君直,吴县人。光绪十年(1884)入南菁,为以周弟子。王大隆将其著作编为《笺经室遗集》二十卷,其中卷十四收录曹元忠与黄以周书四通,计《上黄元同师论子思子书》二,《上黄元同师论司马法书》二。

曹元弼(1867-1953),字谷孙,晚号复礼老人,吴县人。曹元忠族弟。光绪十一年(1885)调取南菁书院肄业,向黄以周问学,故章太炎《黄先生传》称其为以周南菁弟子。元弼专精《三礼》,奄贯五经,所著《礼经学》七卷、《礼经校释》二十二卷得以周真传。

张锡恭(1857-1924),字闻远,号炳烛,娄县人。光绪十一年(1885)与曹元弼奉黄体芳命,调入南菁书院。以周《儆季文抄三》收有《答张闻远书》,讨论经义。锡恭精治《礼经》,著有《礼学大义》一卷、《丧服郑氏学》十六卷等,得以周真传。清末为礼学馆纂修。

陈玉树(1853-1906),字惕庵,盐城人。玉树光绪十二年(1886)肄业南菁书院,从以周学。入学前所作《毛诗异文笺》十卷,深受以周重视。入学后受以周影响,以为子夏在圣门传经最多,无子夏则几无汉儒之经学,而年系未详,遂对子夏生平作考证,撰《卜子年谱》二卷。

胡玉缙(1859-1940),字绥之,江苏吴县人。以周南菁门生,参与《子思子》辑佚。著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许庼学林》、《许庼经籍题跋〈古今图书集成〉书后》等书。清末为礼学馆纂修。

吴敬恒(1865-1953),原名朓(其二十三岁入南菁书院,即用此名),字稚晖。光绪十五年(1889),他与俞复、孙揆均等报考南菁,以古学第一名录取。其云:“年二十有三著学籍。适其时,……讲学南菁者,有南汇张文虎、定海黄以周,江阴缪荃孙,慈溪林颐山。余应选入南菁,治学第一日,谒定海黄先生。先生铭其座曰:‘实事求是,莫作调人’,心窃好之。”(见《寒厓诗集序》)。

孙揆均(1866-1941),字叔方,又名道毅,号寒厓,无锡人。光绪十五年(1889)与吴稚晖、纽永建、田其田等负笈江阴南菁书院。有《寒厓诗》,稚晖为作《寒厓诗集序》。

钮永建(1870-1965),字惕生,上海马桥镇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光绪十五年(1889)入南菁书院肄业三年,与同学吴稚晖结终身交。撰《前汉记校释》三卷、《后汉记校释》三卷,后被江苏学政溥良收入《南菁札记》丛书。

钮永昭,字挹晖,上海马桥镇人,与永建为兄弟。肄业南菁书院,曾为以周重新校勘《晏子春秋》,见以周《〈晏子春秋〉重校本叙》(《儆季文钞》卷二)。所学除经史外,兼通医、易、星纬,后为近代实业家。

田其田,字自耘。吴稚晖在南菁书院同学,生平事迹待考。

金鉽(1869—1950),字范才,一字式金,号蘅意,别号陶宦,泰兴人。光绪十五年(1889),金鉽20岁,入南菁书院学习,与稚晖同学。著有《江苏地理沿革考》、《江山小阁诗文集》等。

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如皋人。光绪十五年(1889)入南菁书院,与稚晖同学。主持总纂《如皋县志》,有《志熙堂诗文集》传世。

杜嗣程,吴稚晖在南菁书院同学。吴稚晖《寒厓诗集序》提到当时在南菁的同学时说:“其尚在童龄者,有无锡杜嗣程,籍六合而家江宁之田其田。”生平事迹待考。

屠寄(1856-1921),初名庾,字敬山,号枚君,常州人。以周南菁弟子。他对黄以周住院管理书院深表佩服。屠寄在给缪荃孙信中云:“黄元老离院,诸生如此放荡,吾乡士习何以挽回?”入民国任国史馆总纂。

王家枚(1866-1907),字吉臣,号寅孙,江阴人。以周南菁门生,参与集资校刊《经训比义》。著有《国朝汉学师承记续编》、《晋书集注》等。事见缪荃孙《王生吉辰家传》(《碑传集三编》)。

孙儆(1866—1952),字谨丞,谨臣,敬臣,号沧叟,南通人。以周南菁门生,参与集资校刊《经训比义》。

丁宝书(1866—1936),字云轩,别署芸轩,号懒道人、幻道人,无锡人。光绪十四年(1888)入南菁书院,与丁福保为兄弟。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号畴隐居士,无锡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肄业于南菁。因仰慕南菁书院藏书,曾手抄书院目录1册。编著有《文选类诂》、《尔雅诂林》等。

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武进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起,入江阴南菁书院,与丁福保同学,后成为著名教育家、哲学家。

丁荫祖,与丁福保南菁同学。

白作霖,字振民,号质庵,南通州人。其自述云:“忆自辛卯(光绪十七年,1891)春肄业南菁,明岁住院,始从黄先生受经学。”(《质庵集跋》)曾参与《经训比义》校刊。后曾留学日本,成为中国行政法研究的鼻祖,为胡适老师。

王兆芳(1861—1898),字漱六,南通州人。章太炎《黄先生传》谓“事朴学者专宗先生……通州王兆芳尤亲,早死”。著作有《公羊异礼疏证》一卷,《经义征学》四卷等。以周《礼书通故》、《经训比义》两书校对者均有王兆芳。以周《儆季杂说》有《才兹集序》。

赵圣传,以六十余岁高龄,仍肄业江阴南青书院,以求膏火糊口养家。事见陈庆年《赵圣传传》。

于鬯(1854-1910),字醴尊,又字香草,号澧溪,南汇人。《儆居学案下》“儆季弟子”列为以周南菁弟子。著有《周易读异》、《尚书读异》、《仪礼读异》、《新定鲁论语疏正》等。

卒后缪荃孙撰墓志,见《碑传集三编》,又胡玉缙为撰小传。

胡绥之,事迹待考。以周光绪二十三年有《答胡绥之书》,谈及辑校《意林》及《子思子》事,见《儆季杂说》。

胡明高,事迹待考。虞铭新《黄元同先生别传》云,以周弟子在镇海海晏乡者仅三人,其中有“胡明高者,家贫力学,日读书不问家事……如是读十余年卒,亦不著书。”

陈汉章(1864—1938),字云从,号倬云,又号伯弢,象山人。清末民国史学家、经学家。与章炳麟同学,先后师事俞樾、黄以周。汉章著作甚富,其《礼书通故识语》对黄以周《礼书通故》多有补正。

汪凤瀛(1854-1925),字志澄,号荃台,元和人。事迹具见章炳麟《前总统府高等顾问汪君墓志铭》,云:“清光绪初,从定海黄先生学,通群经大义。”

汪荣宝(1878-1933),字衮甫,元和人。凤瀛子。年十六入南菁,遂得问学以周。

张一麐(1867-1943),字仲仁,号公绂,吴县人。张一麐比汪荣宝早两年入南菁书院,两人后在民国政坛皆为风云人物,有“张仲仁善断”,“汪衮甫善政”之誉。

赵椿年(1869-1942),字剑秋,晚署坡粼,武进人。入南菁书院,从学以周四年,作《覃研斋师友小记》,多回忆南菁读书生活。

沙从心,唐文治南菁书院同学,以周弟子,事迹待考。

华世芳(1854-1905),字海琪,号若溪,无锡人。南菁书院学生,赵椿年《覃研斋师友小记》言其“静深有本”。

王虎卿,字绍穆,高邮人。南菁书院学生,赵椿年《覃研斋师友小记》称其“英思壮采”。

陈浏(1864-1929),一名御寇,字亮伯,号寂者,江蒲人。南菁书院学生,赵椿年《覃研斋师友小记》称其“惊才艳绝”。

刘瀚,字淮生,武进人。南菁书院学生,赵椿年《覃研斋师友小记》称其“文章闳丽,益吾时有韩潮苏海之褒”。

吴增元,字汀鹭,龙湛霖主政时在南菁就读。其《八十回忆录》多忆南菁事,详情待考。

此外可知为黄以周弟子者,还有参与集资校刊《经训比义》诸人、参与《子思子》辑佚诸人、《南菁讲舍文集》作者、《南菁文钞二集》作者、《礼书通故》各卷末著录的校勘者、王先谦《南菁书院丛书》四、五两集录书院高材生撰述诸人等,限于篇幅,事迹另文专述,此处只列出姓名如下,:

毕祖光、曹学诗、陈国霖、陈开骥、陈铭荃、陈汝恭、陈公溥、程镳、程之骥、崔朝庆、丁国钧、丁蓬山、达李、达浮、范铠、范聂、范灥、范祎、范本礼、冯铭、高汝琳、高宗岱、顾保畴、顾鸿闿、顾锡祥、何允彝、华世芳、华彦钰、黄恩煦、金谷、金文梁、蒋元庆、雷补同、李安、李逢辰、李树滋、林之琪、林亮工、卢求古、江衡、梅鼎恩、缪楷、潘昌煦、钱承煦、钱荣国、钱同寿、秦世超、秦勋震、沙毓瑾、沈文瀚、沈鸿闿、石铭、孙次甲、孙次乙、孙次丙、孙次戊、孙次玎、孙次纪、孙同康、唐浩镇、唐志益、陶承潞、汪开祉、王虎卿、王仁俊、王英冕、王尤、王有德、王聿修、王亨彦、王汝诚、吴朓、吴翊寅、吴肇嘉、吴聘珍、奚绍声、谢恩灏、谢钟英、邢启云、徐安仁、徐孚吉、徐洪度、许克勤、许士雄、许士熊、许同范、薛重光、薛重煦、严通、杨模、杨世沅、杨世芬、姚彭年、殷松年、尤桐、俞复、于文华、张惠澍、张树蓂、张之纯、张之彦、张济川、章际治、章元治、章钟祚、郑钰、赵世修。

综上可见,黄以周的弟子多为南菁书院出身。这使得他以南菁书院为平台,对浙东学术在浙东以外地区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由于黄以周重视礼学,故南菁书院在这方面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黄以周先后两次收集肄业诸生的优秀论文,编成《南菁讲舍文集》、《南菁文钞二集》,其中亦多为礼学作品,研究路数皆遵循汉宋兼采的浙东风格。由此之故,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江南礼学研究,大多得自黄以周南菁书院的一脉相传,如曹元弼、张锡恭、胡玉缙、唐文治、陈汉章等的礼学研究,在近现代都有一定地位。其中传承谱系最为典型的是“黄以周—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这一脉。⑤因此若仅从礼学一门来看,完全可以说浙东学脉至今不坠。此外,黄以周与南菁弟子群体,还是清代后期江南社会中一个庞大而活跃的学术团队。虽然黄以周本人的思想与观念最终停留在19世纪,但他的南菁学术团队却是近代向现代转型时期的重要思想、文化与政治力量。这个团队中的许多人士如唐文治等,将他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带进了现代门槛,并成为早期现代中国追求科学主义的精神基石。因此,加强黄以周与其门弟子的研究,对于观察近现代学术的嬗变与型构百年学术谱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王逸明撰:《新编清人年谱稿三种》之《定海黄式三黄以周年谱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本文得益于其提供的素材与线索颇多,特此说明并致谢忱!

②唐文治:《黄元同先生学案》引此书,名为《上俞荫甫先生书》,并称此书曾刊入俞樾《袖中书》。今检《袖中书》卷一收《黄元同孝廉书》,即此书。见凤凰出版社2010年影印南京博物院藏清末增订重刊本《春在堂全书》第七册第551-552页。

③详见孙延钊撰:《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④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页。

⑤详见程继红撰:《黄式三、黄以周与浙东学派之关系及其传衍》,《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南菁交游光绪
五育并举理念下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实施研究——以南菁实验学校“学做南菁人”体系为例
苏之韵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Reasons Behind the Destruction of a Woman’s Dream: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Elisa Allen in The Chrysanthemums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传承传统文化涵养爱国情怀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七届“风筝节”活动掠影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和慈禧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